材料1(324838) 陈阵:黄羊真是可怜,狼太可恶了。滥杀无辜,把别人的命都不当命。 毕利格:不对,黄羊才是草原上的祸害。它们把草都吃没了。草原也有生命,是大命,所有其他的都是靠大命才生存的小命。 陈阵:可是黄羊要那么可恶,您刚才干嘛还把那活的黄羊放走? 毕利格:这次狼杀的黄羊太多了,我们需要保留足够的黄羊,让它们明年吃。要不然,狼没了猎物,就会攻击我们的羊群了。 ………… ——电影《狼图腾》 对人来说,草原上最宝贵的是草。有了草,牧民才能养牛、放马、牧羊;有了牛、马、羊,牧民才能在草原上生存。草还是许多野生物种赖以生存的食物,如黄羊、野兔、旱獭和老鼠,但它们却被草原人称为“草原四害”。 黄羊是最能吃草的动物,通常一群有上千只,吃起草来,抵得上许多牲畜。野兔、旱獭和老鼠不仅很能吃草,还能到处打洞,极富破坏力。牛、马、羊踩进洞里,很容易别伤腿,特别是马,如果马蹄崴进洞里,就容易别折腿,骨折的马就没用了,只能杀掉。 这时,狼就成了牧民的帮手。狼被很多土生土长的草原人视为草原的“守护神”,因为它们会猎杀黄羊、野兔、旱獭和老鼠,使“草原四害”大量减少,不至于对草原造成很严重的破坏,从而间接守护了草原的生态平衡。这样草原上的草就可以长得很好,牧民就可以继续在这里养牛、放马、牧羊,安然地生活。 可一到冬天,厚厚的积雪覆盖了草原,野兔、旱獭和老鼠就躲在洞里不出来。狼缺少了食物,只好把主意打到牧民养的牛、马、羊身上,经常在半夜袭击牛群、马群和羊群,咬死或咬伤牛、马和羊,把自己喂饱。有些遭受损失的牧民,以为把狼消灭干净就能过上安稳无忧的日子,于是疯狂地猎杀狼,可现实真如他们所愿吗? 草原上,先是野兔因为失去天敌,繁殖过快,发生了兔灾,它们跟羊抢草吃,还到处打洞。后来又发生獭灾,它们的数量呈几倍增长,把大量的草弄到洞里保暖过冬,蚊子钻进旱獭洞里,数量也呈几倍增长,结果又造成蚊灾,很多马因为被蚊子吸干血倒下了……这一切,只是灾难的开始。 没有了狼的威胁,人们的生活变得安逸、清闲起来,原来白天放牧、晚上看圈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富余的时间也变得多了起来,草原人口逐渐增加,单靠放牧已不足以养活自己,人们就开始开辟草原上的土地来耕种,以养活更多人。但草原土层薄,冬天风又大,土地很快就会沙化。草原人为了生存,只好不断地开荒,以至于后来沙化的草原越来越多…… 材料2(324839) 说起过去的环境,X县甲村村民谢立新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来形容。X县有着丰富的稀土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稀土开采。由于当时生产工艺落后和环保意识缺失,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土地沙化,次生地质灾害频发,遗留下面积巨大的“生态伤疤”。 2018年,X县实施了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编制《X县山水林田湖草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并专门成立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公室,投资约9.55亿元,对14平方公里的废弃矿山进行全面治理修复。在项目推进上,坚持“抱团攻坚”,打破原来山水林田湖草“碎片化”治理格局,推进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一体化治理。统筹各类项目资金,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拨付到位的基础上,整合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东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各类财政资金6.11亿元;由县财政出资,联合银行,筹措资金成立生态基金,积极引入社会投资2.44亿元,确保项目加速推进。 X县改变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种树不种草”的单一修复模式,针对区域内的生态问题,布局统一实施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五大类生态建设和治理工程。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王主任表示:“在治理实践中,我们创新性采用了‘三同治’模式:山上山下同治,在山上实施边坡修复、沉沙排水、植被复绿等治理措施,在山下填筑沟壑,兴建生态挡墙、截排水沟,消除矿山崩岗、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控制水土流失;地上地下同治,地上通过客土置换、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平整后平面用作光伏发电或油茶等经济作物种植,坡面采取穴播、喷播等多种形式恢复植被,地下采用截水墙、高压旋喷桩等工艺,将地下污染水体引流到地面的生态水塘、人工湿地进行污染治理;流域上下同治,在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减少稀土尾沙、水质氨氮等源头污染,在下游建设梯级人工湿地、水终端处理设施等水质综合治理系统,实现水质末端控制和全流域稳定有效治理。同时,对所有项目统一设置了水质、水土流失控制、植被覆盖率、土壤养分及理化性质等4项考核标准,对所有施工单位明确了四年的后续管护任务。” 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同时,X县积极探索生态发展之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生态+工业”,利用治理后的7000亩存量工矿废弃地建设工业园区,解决工业用地紧张的难题,实现“变废为园”;实施“生态+光伏”,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在右排村、上甲村等治理区建设总装机容量35兆瓦的光伏发电站,实现“变荒为电”;推进“生态+扶贫”,综合开发矿区周边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1800多亩,利用矿区修复土地种植油茶等经济作物5600多亩,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变沙为油”;开展“生态+旅游”,将修复治理区与青龙岩旅游风景区连为一体,新建自行车赛道14.5千米、步行道1.2千米,统筹推进矿山遗迹、科普体验、自行车赛道等文旅项目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体育健身等产业,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逐步实现“变景为财”。 经过几年的努力,X县让“废弃矿山”重现了“绿水青山”。 在家种植了500株百香果的谢立新嗅到商机,打算扩大果园规模,增加果树品种,发展生态农业,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吃生态饭才是长久饭。”谢立新深有感触地说。 为守住绿水青山,县里增加了护林员岗位数量,我就是其中一个。张书祥说:“以前我们还得制止滥砍滥伐,现在这种现象几乎没有了,环境也变美了,不少人周末到山林里徒步、爬山。” “村里旅游发展起来了,岗位就多了,我们也不需要外出打工啦。”黄国庚和妻子都当起了林道和旅游公路的保洁员,日子越过越好。 材料3(324840) Z市是一个拥有近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存在着道路拥挤、车辆拥堵、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交通“治堵”成了一大难题。虽然近年来Z市投入巨资新建了环线高架路,拓宽改造了主城区几条道路,以期缓解交通压力,但目前“拥堵”问题依然严重,群众反映强烈。近日,Z市政府研究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对该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汇总调研情况时,大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交警支队赵副队长:近年来我市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过快,车流量日益增大,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交警部门做出了许多努力,实施了不少应对办法,但受部门职能、管理层级、事权划分等诸多客观因素制约,“治堵”成效不大。作为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的主要职能部门,我们责无旁贷。但“治堵”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规划、交通、住建、城管等多个部门,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建造人行天桥、立交桥、道路及停车区域等,只有统筹考虑,才能形成最佳组合效应。例如,北环立交桥的匝道设计与周边地形、道路衔接不够好,下桥口与交通信号灯距离过短,且路口无左转限制,造成行驶车辆下桥即堵路,且桥上桥下路段同时拥堵。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王副局长:最近几年市政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建成了一些地标性建筑物,极大改善了城市形象。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些广场、公园大部分处在主干道附近,成为新的交通发生源,却没有配套的交通辅助设施。比如市民广场除了一个地下停车场外,几乎没有考虑人和非机动车的行停问题。目前对停车场的建设与管理,缺少统一规划,各业主单位自行其是。一些交通道路功能不清,路网结构不合理,缺少必要的隔离措施,人行道的设计也不合理,等等。根据国家标准,每100辆汽车需要停车泊位35~45个。按照我市的车辆数量计算,至少需要20万个停车泊位。然而目前全市仅有停车泊位13.8万个,缺口近7万个。管理部门迫不得已在道路上设立了大量的临时停车位,这些临时停车位占用了大量的道路资源,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人大代表金先生:城市道路规划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某些道路规划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重复施工,拉链马路现象依然存在,对道路造成破坏的同时,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建设单位违规建设、擅改规划、乱开路口,导致车流互动交叉,存在安全隐患。 政协委员孙女士:有些市民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差,一些机动车违章现象突出,随意抢道、占道、掉头和停车。在没有交警管理、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各种车辆争相抢行,部分司机违规驾驶,占用公交车道,部分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肆意穿行。—些人流量很大的道路没有设置人行道、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很多行人常常行走在非机动车道上,自行车和电动车则大都行驶在机动车道上,挤压了公交车行驶空间,造成交通拥堵。 群众小王: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很多小区和商务楼宇预留的车位远远不够,一些车主只好将车辆停在街道上,交警部门对随意占道停车监管不严,导致乱停车。我们小区私家车随意占用人行道、机动车道,甚至消防通道的现象相当严重。每天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入小区难,碰上点事故,整条道路就全“堵死”了,上班迟到也成了常事。 交通委综合处李处长:近几年,市政府对公共交通越来越重视,全市公交网格已基本形成,但距离科学高效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公共交通承担居民出行的比例仍较低,2021年达到35%,远低于发达国家城市水平。居民出行多使用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以及私家车,形成复杂的交通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交通事故频发,又导致交通堵塞加重和疏导困难。目前,我市公共交通存在数量不足、车况落后、路线少等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功能尚不明显。 城管执法局丁局长:目前在城区一些学校、医院、景点等重点区域,存在流动经营、非法经营,未经许可违法建设道路,擅自挖掘占用城市道路等影响交通通行的突出问题,急需整治。 材料4(324841) 碧蓝泉州湾,如火刺桐花,坚韧东西塔,恢弘洛阳桥。泉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唐朝、五代、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港口,在宋元时期更是世界著名的贸易中心。 2021年7月6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项、福建第5项世界遗产。泉州的遗产点增加到22处,跻身世界遗产城市。申遗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泉州对文化遗产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全方位保障。 2001年,泉州申遗工作启动。20年的申遗之路,从2016年起,按下“加速键”——《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申遗项目从“古泉州(刺桐)史迹”(含16处遗产点),更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增加到22处,整个泉州古城纳入遗产缓冲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泉州申遗项目评估结果为“建议列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申遗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视。早在1983年,泉州就编制了《泉州城市特色的保护和创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保护古城结构特色,划定核心保护区域。1993年编制的《泉州市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首次划定古城区范围,并被纳入1995年《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编制的《泉州市古城保护整治规划》,将古城分为核心保护区、风貌保护地段和风貌重点整治区三个层次进行分区保护……泉州早早地从城市规划的高度明确了对古城的保护,古城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都需要遵从相关规定,保护与发展都被纳入“有序”之中。 当然,对城市文化遗存的保护,不仅需要规划来护航,更需要管理来落实。毋庸讳言,规划与管理不断摇摆,缺乏科学性、连续性和严肃性,会导致城市格局频繁变动,对城市文化遗存的保护十分不利。好在,“规划改样”的乱象没有在泉州出现。泉州出台《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围绕“谁来保”“保什么”“怎么保”“怎么用”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着力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社会生活的延续性,促进优秀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合,进一步擦亮泉州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 遗产点监测中心与数字城管结合,除了专业文物执法人员日常巡视,还有市城管局考评中心人员开展卫生巡查。在开元寺、天后宫等地设置的微型气象站,长期累积天气数据,为今后的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扎实数据。 为推动文物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泉州市建立文物与司法监察联动监管机制,市文旅局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签订文化遗产保护联合行动备忘录,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海丝史迹巡回法庭,市人民检察院将遗产保护纳入公益诉讼范围。 市本级有8个文博单位,数量居全省前列,22个遗产点目前均有管理单位负责。去年,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泉州成为福建省第二个拥有独立考古机构的设区市,更先后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联合成立泉州工作站、研究所。 “活”在市井民间的文化遗产,融入群众生活。清净寺依然按传统举行的斋月、古尔邦节活动,开元寺的“勤佛”活动,泉州府文庙的开学送红蛋、开笔礼活动,天后宫的泉台信众进香活动等,成为文化活态保护传承的生动案例。 客观而言,泉州是座幸运的城市,历史上多次避过战火袭扰,大量遗迹遗存得以历经千年而保存。而从主观上,泉州人很爱这座城,真心愿意守护这座城,并为之深深自豪。泉州文化遗产深刻融入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绝不是冰冷、生硬的建筑物,而是满载人间烟火味。 如今,6.41平方千米的泉州古城,作为世界遗产申报的缓冲区,通过实行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家园式共造,逐步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历史风貌得到全方位立体式呈现。 今日泉州,梦回宋元,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大步迈向新的更大的辉煌。 材料5(324842)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追寻飞天梦。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代代航天人的筑梦之旅。 2021年10月16日O时23分许,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托举载有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这些都离不开钱学森的努力付出。 从新中国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再到人造卫星、载人航天;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长远规划,到建立总体设计并进行各分系统的统筹协调,钱学森屡次带头解决重大技术难关,以精准、大胆、创新的专业判断让中国“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少走了不少弯路。 两弹一星科学工程非常复杂,要组织成千上万人开展科学研究,必须有科学的组织方法。钱学森提出了系统工程的思路,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局部与全局以及层次关系的角度研究了客观世界,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思考。 “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钱学森的学术思想融汇东西、贯通古今,开创了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科学意义的系统思想观念。 三、作答要求 请根据给定资料2,概括X县根治“生态伤疤”的经验。(2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假如你是Z市政府研究室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3,起草一份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实施方案提纲。(30分) 要求:结构完整,条理清晰,措施得当,要素全面,不超过600字。 请结合全部给定资料,以“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4)1000字左右。
一、参考答案: 1.做好顶层设计。编制详细规划,成立领导部门,打破碎片化治理格局,确立区域内一体化治理的思路。 2.统筹项目资金。整合国家地方财政资金,联合银行成立生态基金,引入社会资本,提升推进速度。 3.推进综合治理。布局统一实施各类生态建设治理工程;采用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三同治模式;统一设置考核标准,明确后续管护任务。 4.发展生态产业。盘活矿区遗存,发展“生态+”模式,推动工业、光伏产业、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 5.加强日常管护。设置护林员、保洁员等环保工作岗位,监督、制止破坏生态行为,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二、参考答案: 关于治理Z市城市交通拥堵的实施方案提纲 背景:我市人口规模庞大,道路拥挤、车辆拥堵、交通秩序混乱等现象长期存在,群众反映强烈。为有效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政府研究室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治理方案如下: 实施方案:一、建立联合机制。推动规划、交通、住建、城管等部门多方协调配合,对于涉及道路交通的建设规划,集体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