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2020年,L省民生工程推进跑出“加速度”,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之举纷纷落地——稳定就业岗位880.8万个;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0.8万户、棚户区14.75万套,开工建设公租房4312套,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改造敬老院155个、护理型养老床位1.8万张。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L省又明确提出要聚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求突破、见实效,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切实办好。如何让老年群体“老有所养”,也是代表委员们普遍关心的问题。T市市委书记谭洪在参加分组讨论时,着重提出要进一步办好民生实事,其中最迫切的一条就是把老年食堂办好,“实现老年人困难的不交钱,条件好的少交钱,不用去赶集买菜、动火动电,就能吃上热汤热饭。” 省人大代表李智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继续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L省将从交通、教育、医疗、就业、健康等多个方面办好更多民生实事,在改善民生品质上干出一番新气象。报告有温度,为民情怀浓,就是要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努力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民生福祉更有‘质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 材料2 近年来,长茂村围绕破解人、财、地三个难题,积极推进系列要素联动改革,逐步从一个发展落后的农业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以前的长茂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农作物一年两季,一季烤烟,一季稻谷,粗放式耕种方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旦遇上了台风,基本就是颗粒无收。”长茂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华说,“我们村地处世界长寿之乡,土壤富含‘长寿元素’硒,空气与水质好、温差大,但为何农业却成为‘跛脚’产业?”曾十余次到此走访的农业大学王教授直言,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本来就不明显,若是以分散的土地、少量的资金延续传统农业生产形态,收益自然一般。 32岁的黄波是长茂村的致富能手。去年上半年,他一口气向村里的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租下40亩地发展木耳种植,“这40亩地,涉及几十户人家,我现在不用一一去谈,只要找村里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就行,省去大量沟通成本。”去年以来,为解决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和低效使用等问题,长茂村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以求将分散在每家每户的耕地经营权‘化零为整’,实现股权到人、股份合作、集体运营。”刘振华介绍,“村级土地合作社以合适的价格集约土地,并将集约后的土地以竞价方式承租出去。对于土地租金增值部分,土地合作社进行二次分配。50%返还给土地出租农户,50%归作集体,用于村里产业发展、关爱老人等公益事业。” 黑木耳产业园是长茂村近些年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缩影。该产业园由长茂村利用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与产业帮扶资金投资兴建,总投资约500万元,占地约10亩,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记者在黑木耳产业园看到,几十个村民忙着栽培菌种、制作菌棒、养菌,柳琴就是其中一位。“在这儿上班,一个月有4000元左右的工资,也能照顾家里。”她笑言。据了解,在前期土地流转基础上,长茂村利用村集体经济建设厂房和种植基地,然后每年以20万元价格租赁给企业,探索“党支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联手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同时,村党支部组织农户成立产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模式,有效解决农户传统种植模式风险大、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为村民提供内有技术、外有销路的产业链服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发展产业有资金需求,但金融机构有规避风险的责任,“钱从哪儿来,怎么才能用好”的问题愈发突出。为此,长茂村按照因地制宜、入社自愿的原则,探索成立长茂村资金互助社,并设立村级互助基金。“互助基金的资金来源为村民自筹、财政支持和社会捐赠三部分,我们实际筹款103万元。”刘振华说。之后,在互助基金中设置100万不动本基金,用于村集体、农业合作社及村民在银行担保贷款,担保贷款总额度为300万元。不动本基金的利息,一部分归村集体,一部分返还给资金互助社社员。“基金担保+村集体审核+银行授信”合作方式,为长茂村带来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资服务,有助于满足农户短期种养、技术设备购买与更新、产业投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也为长茂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开展项目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释放沉淀资源、推动产业兴旺,是不少乡村遇到的现实难题。在王教授看来,只要思路和方法得当,就能找到适合本地的致富之路,就像把米、红豆、红枣等熬制成八宝粥,能得到更多附加值。长茂村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 材料3 下面是某报记者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题采访活动中收集到的几个小故事。 故事一:上班第一天,社区工作者小何就遇到了处理不了的“麻烦”。到社区走访时,一名听力障碍居民因为写不全名字,着急地比划着手势。看不懂手语的小何一头雾水,只能干着急。这次经历令她自责不已。虽然社区里听力障碍居民不多,但如果不能与他们有效沟通,连打招呼都困难,更别说主动提供服务了。想到这里,小何打定主意要学手语。看书、上网课、请教专业老师……刚学会几句简单用语,她便主动找听力障碍居民“聊天”,再帮他们做些小事。慢慢地,沟通的桥梁畅通了。去年初,小何创建了“无声服务室”,内设“调解室”“谈心角”等功能区,帮他们找工作,解决问题,无声的交流成了社区的一道风景。小何说,多数人的便利要考虑,困难群体的利益诉求也不能被忽视。 故事二:炭火烧起来,村民围坐在一起,西山村2020年第五十二次屋场会开起来了。屋场会请来了准备来村里投资的企业家,和大家讨论建民宿的事情。需要多少投资?村里人可以参与建设吗?以后能有多少就业岗位……一个个村民关心的问题,在大家的笑声中得到解答。去年的一次屋场会上,有村民提出用电泵引水上山,以解决人畜季节性缺水问题。但有村民质疑,电泵引水上山,尽管不用负担建设成本,但以后用电抽水,电费可能很高。为此,村民们争论不休。会后,扶贫工作队带着这些问题,在村里专门进行了走访调查,特别听取了一些熟悉山里情况老人的意见。一位老人提到村子的后山上有个废弃水库,漏水很多年,如果能把它修好,说不定能行。工作队实地考察后发现,利用旧水库投资小、维护易,的确可行。项目完工后,村民用水成本比原计划减少了一半,临近的村子也受益。 故事三:柳荫新区有不少群众是从高山地区易地搬迁来的,适应新环境还需要有个过程。“电梯怎么用?”“过马路为啥要看红绿灯?”入户走访过程中,柳荫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老朱发现,大家的许多困难都是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带来的。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有人提出了办“夜校”的想法。“夜校”办起来后,老朱和同事们精心准备课程,大到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小到城市生活常识、本地方言,凡是和搬迁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都找人来讲。每次上课,都要下足功夫,做充分的准备。民警讲交通规则、防骗知识,社区工作人员关注易地搬迁移民的衣食住行、生活小事,随迁干部鼓励大家放下乡情、主动拥抱新生活。一年多来,40多期“夜校”真正融入了搬迁群众生活的一点一滴,照亮了“新城里人”融入城市生活的路,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材料4 77岁的彝族老阿妈克迟莫,乘坐5619次列车从下普雄前往上普雄走访亲戚。阿妈很爱笑,也很健谈,因为牙齿几乎掉光,她笑着的时候总是害羞地抿着双唇。她说:“1968年,25岁从上普雄嫁到了下普雄,走了一天多的山路,才到夫家。两年后的1970年,‘小慢车’开了,40多分钟就可以回娘家。”尽管最近几年山里的大多数村子都修了公路,但是大凉山区经常出现落石、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阻断公路,冬季也经常封路。对于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老乡们来说,“小慢车”还是最安全、时间最有保障的出行方式,很多时候也是唯一的出行方式。“即使某些区段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通行,我们也会保障其他区段的运行。”乘务员阿霞说。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趟被称为“小慢车”的列车早已彻底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孩子们的校车,当地人的赶集车、公交车、婚车……这趟列车也在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支持着大凉山区的脱贫攻坚。即使是普通话不流利的彝族老乡,也会在听到“小慢车”三个字时,第一时间吐出一个“好”字。 2020年是成昆铁路通车50周年,作为服务民族地区、助推地方经济、巩固国防建设的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串起了沿线群众的幸福生活,5619/20次和5633/4次两对公益性“小慢车”与成昆线同龄,在悠长岁月里传承“铸道精神”,穿行于大凉山腹地,最长运行里程353公里,停靠26个车站,自1995年以来票价从未变过,最高25.5元,最低2元。5619次、5633次“小慢车”串联起彝族老乡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笑脸,让小慢车充满了阳光和温度。 3月开始,正是大凉山采收蕨菜、青岗藤、蒲公英、党参等土特产的季节。5633次尼波站开车后,各车厢大件行李处都堆满了农产品。有的时候,这些土特产在“小慢车”上完成了交易,老乡们在车厢里拿出秤杆子,当场称重交易,省时又省力,在到达终点前就已经把手上的土特产出售一空。阿莫此次乘车目的是收购蕨菜,他的随身物品很简单,一个皮质挎包、一杆秤。他穿梭在车厢里,不断寻找心仪之物,终于在8号车厢的大件行李处找到了几大包新鲜水嫩的蕨菜,在与货主沟通后,阿莫拿出秤杆子,一袋一袋地称了起来,这一趟阿莫收购了300多斤蕨菜。与阿莫同村的阿西,选择了“火车+电商”的新路,不再依靠坐火车运输货物赚钱了。他开办猪场,制作凉山猪腊肉,在电商平台销售,然后用火车把腊肉运到县城去发快递。今年春节,他的几千斤腊肉几乎销售一空,挣了几万块钱。 为了供阿树上学,父母通过“小慢车”销售家里种植的烤烟、土豆、玉米,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阿树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2017年,铁路部门履行扶贫承诺来到学校招工,阿树与另外5名彝族同学脱颖而出,成为“小慢车”的乘务员,得知儿子能够在“铁路部门”上班的消息,一家人都高兴坏了。阿树的妈妈说:“这下阿树既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又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从乘客变为铁路职工,“小慢车”一直温暖着这位青年的心。 近年来,“小慢车”列车党支部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不断优化“彝乡情”服务内涵,完善便民利民措施,将民俗风情与列车服务举措结合,设计制作了带有彝族文化元素的揭示揭挂,列车方向牌和车内引导标识都标注了彝汉双语。同时,班组服务小分队坚持到车厢、到座位进行安全服务和文明乘车宣传,一并提供针线包、胶带、捆扎绳等便民物品,车内乘务员“彝语”“汉语”双语言上岗,列车广播增加了彝汉双语播报服务。为了方便日常彝族老乡运输家禽、牲口,“小慢车”贴心地在行李车厢增设了牲畜拴挂处,每趟车进行消毒,实现了牲畜与旅客分开,让车厢环境更卫生、整洁。 为了让彝族老乡能把所有东西搬上车,有的车站还会提前开放站台,让老乡先把货物堆在车门前,有时这趟列车的开车时间会推迟几分钟。“我们这种车时间弹性大,不像高铁,都是按秒计算的。”列车员称,“和多数人熟悉的先买票再上火车的流程略有不同,‘小慢车’一路停靠的大多数车站都只能被称为乘降站,也就是可以上下车但不具有售票资格的车站,乘客从乘降站上车后再在车上补票。” 在阿霞看来,教育是阻断贫困的最重要的途径。现在更多彝族孩子能够走进教室,更多年轻人能够走出大山到外面学习、务工,这些都是让当地更快发展的希望。教育进步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在列车上随地吐痰、乱扔果皮、在车厢里抽烟的人少了,即使有,列车员的劝告也会被听进去。“以前打扫车厢卫生都是用铁铲的,甘蔗上市的时候,地上全是甘蔗渣滓,黏脚。”阿霞已在5633/4次列车上工作了20多年。“工作的时候,其实就像在串亲戚,讲讲自家的喜事和烦心事,更能看到家乡正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她说,她喜欢在列车上的工作和生活。“小慢车”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为乡亲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材料5 “把她的家粉刷新,给独自生活的她更多支持。” 某公益平台上,为女孩小珊修缮房屋的公益计划得到不少爱心网友的参与。1元、10元、100元……不到一个月,爱心捐款就超过了修缮所需。 小珊家住C市N区。唯一的亲人去世,自己又身患多种疾病,让她一度有轻生念头,是N区“社区救助顾问”团队把她从疾病与孤独中拉了出来。 “我们希望为她‘粉刷’的不仅是墙面,也是内心。”为小珊修缮房屋正是为其定制的救助“组合拳”中的一步:修缮后的房屋腾出一间出租,能有效缓解其家庭债务。同时,提供专业心理咨询、继续教育、就业指导等服务,帮助她重拾生活信心。 小珊的故事是C市N区近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及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的一个缩影。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背景下,N区探索政策主动“上门”、精准救助、重“造血”的救助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尽管C市已建立较完备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但因救助工作涉及部门较多、政策内容较复杂,总有少数困难群众不熟悉政策而未得到应有救助。唯有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才能彻底解决救助工作“最后一公里”难题。2020年9月,C市宣布在全市全面实施“社区救助顾问”制度。N区作为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在C市最先探索此项制度。2019年,该区试点组建一支由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人员、居民区救助人员和专业社工组成的300余人“社区救助顾问”团队。团队在主动发现极少数“沉默”困难群众的同时,充分发挥熟悉各项救助政策、能够调配各项救助资源的优势,就近帮助困难群众分析现状、诊断问题、提供指引、链接资源,最终找到符合他们实际需要的差别化救助方式。“社区救助顾问”制度推出至今,N区已对7000多户居民进行了精准评估,梳理出高度困境家庭重点服务对象1300多户,其中不少为原本“沉默”的困难人群。 新冠肺炎疫情下,那些本就脆弱的家庭是否会面临更大的风险?N区红桥路街道救助顾问主动到居民区开展走访。他们发现,从外地来N区的苏先生的公司因疫情无法开工,妻子无业在家,还有三胞胎女儿需要照顾,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救助顾问以最快速度制定救助方案,除发放临时帮扶金外,还链接外部资源,帮助苏先生妻子找到了线上工作岗位。 在N区华新路街道,近年来通过打通民政、人社、卫健、医保、残联等部门数据,形成了“可统计、可分析、可关联”的智慧救助大数据。街道服务办何主任举例说,救助顾问在比对居民医保与工会数据时,发现陈女士家庭医药费突然增大,上门走访后得知陈女士最近做了一场大手术,丈夫又生病在家。儿子也找不到工作。救助顾问随即为陈女士一家对接救助政策,不仅解决了大部分自费医药费,还帮助其儿子找到临时工作,使这个家庭走出了困境。 “我们还将进一步建设好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收集渠道,做好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动态信息收集、数据管理分析工作,确保‘应保尽保,不落一户'。”N区民政局申局长说。 “贫困有时候不是光靠钱就能解决,社区救助顾问就是要分析每个个体或家庭的致贫原因,以‘一户一方案’原则设计救助计划,并提供全程式、陪伴式服务,把过去‘供血式'的物质救助转变为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等相结合的‘造血'式救助。”N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说。 N区每名救助顾问都有一个“政策包”和一个“资源包”,“政策包”里装着为困难群众申请救助的政策文件,“资源包”里则有包括爱心企业、群团组织、基金会等在内的各种资源和联系方式。救助顾问可根据救助对象实际所需及时匹配相应救助资源。 “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在N区试点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困难人群被救助顾问发现,并得到相关救助。数据显示,N区救助目标对象占全区户籍人口的比例已从1%升至约6%。 三、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2”,请你谈谈长茂村由发展落后的农业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的原因。(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请结合“给定资料4”,谈谈对划线句子“‘小慢车’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为乡亲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的理解。(3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400字。 C市准备召开社区救助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如果由你代表N区在座谈会上作简要发言,请根据“给定资料5”,拟写一份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40分) 要求:内容全面,有逻辑性,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给定资料1”中提到“努力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民生福祉更有‘质感’,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请你深入思考这句话,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立意深刻; (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4)字数1000-1200字。 1、参考答案: 1.集中流转农村土地。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使得土地高效利用;以承包经营权入股,整合耕地经营权,实现集体运营。 2.拓宽村民收入渠道。返还土地租金,让村民获得入股分红;村民与村集体共享基金利息;兴建产业园,实现本地就业,保障村民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3.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行一体化经营,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成立产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综合合作模式,规避传统模式风险,为村民提供产业链服务。 4.突破产业发展资金瓶颈。成立资金互助社,设立村级互助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规划基金使用;探索新型融资方式,满足农户多元化资金需求,为项目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答案说明:本参考答案在内容上从“集中流转农村土地”“拓宽村民收入渠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突破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四个方面分类概括要点;形式上,对要点按照四个分类进行了整合,并且将每类中具有总括性的要点前置,符合题干中“有条理”这一要求。 第一步——审题 通过勾画题干关键点,明确题型、题目的主题、答题要素、资料范围和要求等。 根据“给定资料2”【出现“根据”一词,提示我们只需阅读资料2】,请你谈谈长茂村由发展落后的农业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的原因【①由“谈谈……原因”可知此题为单一题,作答要素为原;②原因可借助情感色彩进行作答,好事的原因通常是正面积极的,坏事的原因往往是负面消极的。由“长茂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这一主题可知,长茂村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可见其背后的原因应当也是正面积极的,因此阅读资料时需要关注与主题相关的正面表述,一般包括好的做法、意义、优势等积极内容,从中提炼答案要点】。(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第二步——阅读资料,提取要点 资料2 段1:近年来,长茂村围绕破解人、财、地三个难题,积极推进系列要素联动改革,逐步从一个发展落后的农业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本段宏观介绍了长茂村发生蝶变,属于背景性资料,未涉及变化的具体原因,略读即可。〗 段2:以前的长茂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农作物一年两季,一季烤烟,一季稻谷,粗放式耕种方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旦遇上了台风,基本就是颗粒无收。”长茂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华说,“我们村地处世界长寿之乡,土壤富含‘长寿元素’硒,空气与水质好、温差大,但为何农业却成为‘跛脚’产业?”曾十余次到此走访的农业大学王教授直言,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本来就不明显,若是以分散的土地、少量的资金延续传统农业生产形态,收益自然一般。 〖本段介绍了长茂村蝶变前存在的问题,无要点,略读即可。〗 段3:32岁的黄波是长茂村的致富能手。去年上半年,他一口气向村里的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租下40亩地发展木耳种植,“这40亩地,涉及几十户人家,我现在不用一一去谈,只要找村里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就行,省去大量沟通成本。”去年以来,为解决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和低效使用等问题,长茂村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以求将分散在每家每户的耕地经营权‘化零为整’,实现股权到人、股份合作、集体运营。”刘振华介绍,“村级土地合作社以合适的价格集约土地,并将集约后的土地以竞价方式承租出去。对于土地租金增值部分,土地合作社进行二次分配。50%返还给土地出租农户,50%归作集体,用于村里产业发展、关爱老人等公益事业。” 〖(1)阅读“为解决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和低效使用等问题,长茂村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实现股权到人、股份合作、集体运营”可知,这是长茂村为解决土地承包问题的积极做法,是推动长茂村蝶变成“明星村”的原因,其中,“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表述规范,可以直接摘抄;“为解决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和低效使用等问题”表述冗长,可概括为:使得土地高效利用;“以求将分散在每家每户的耕地经营权‘化零为整’”表述冗长抽象,可概括为:整合耕地经营权;“股权到人、股份合作”是对“承包经营权入股”的进一步说明,表意一致,可概括为:以承包经营权入股;“集体运营”表述规范,可以直接摘抄。综上,可得到要点:①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使得土地高效利用;以承包经营权入股,整合耕地经营权,实现集体运营。(2)阅读“对于土地租金增值部分,土地合作社进行二次分配。50%返还给土地出租农户”可知,出租土地的农户可以获得土地租金的增值部分,即入股带来的分红,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这是推动长茂村发展的积极做法,即“蝶变”的原因,可概括为:②返还土地租金,让村民获得入股分红。通读本段可以发现,主要围绕着长茂村建立土地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的做法展开,这是积极的做法,也是长茂村“蝶变”的原因之一,由此可概括出要点:③集中流转农村土地。〗 段4:黑木耳产业园是长茂村近些年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缩影。该产业园由长茂村利用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与产业帮扶资金投资兴建,总投资约500万元,占地约10亩,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记者在黑木耳产业园看到,几十个村民忙着栽培菌种、制作菌棒、养菌,柳琴就是其中一位。“在这儿上班,一个月有4000元左右的工资,也能照顾家里。”她笑言。据了解,在前期土地流转基础上,长茂村利用村集体经济建设厂房和种植基地,然后每年以20万元价格租赁给企业,探索“党支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联手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同时,村党支部组织农户成立产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模式,有效解决农户传统种植模式风险大、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为村民提供内有技术、外有销路的产业链服务。 〖(1)首句中“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是促进长茂村发展的积极做法,表述较为规范,由此可摘抄出:④发展乡村特色产业。(2)阅读“该产业园由长茂村……投资兴建……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可知,这是推动长茂村“蝶变”的积极做法,其中“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是对产业园经营方式的说明,可由此概括出:⑤实行一体化经营;由“在这上班……有4000元左右的工资”可知,产业园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由此概括可得:⑥兴建产业园,实现本地就业,保障村民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3)“探索‘党支部……联手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是积极做法,可推动长茂村发展,“党支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是对“产业化联合体”的展开说明,保留总括性内容即可,可概括为:⑦组建产业化联合体。(4)“村党支部组织农户成立产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模式”是长茂村发生“蝶变”的积极做法;其中“三位一体”即“生产、供销、信用”一体,是对“综合合作模式”的具体说明,可省略不写,摘抄出“综合合作模式”即可;“有效解决农户传统种植模式风险大、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为村民提供……产业链服务”是对“综合合作模式”作用的进一步说明,可概括出:规避传统模式风险,为村民提供产业链服务。综上,可得要点:⑧成立产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综合合作模式,规避传统模式风险,为村民提供产业链服务。〗 段5: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发展产业有资金需求,但金融机构有规避风险的责任,“钱从哪儿来,怎么才能用好”的问题愈发突出。为此,长茂村按照因地制宜、人社自愿的原则,探索成立长茂村资金互助社,并设立村级互助基金。“互助基金的资金来源为村民自筹、财政支持和社会捐赠三部分,我们实际筹款103万元。”刘振华说。之后,在互助基金中设置100万不动本基金,用于村集体、农业合作社及村民在银行担保贷款,担保贷款总额度为300万元。不动本基金的利息,一部分归村集体,一部分返还给资金互助社社员。“基金担保+村集体审核+银行授信”合作方式,为长茂村带来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资服务,有助于满足农户短期种养、技术设备购买与更新、产业投资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也为长茂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开展项目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1)“探索成立长茂村资金互助社,并设立村级互助基金”是长茂村在解决资金难题方面的积极做法,可推动长茂村的“蝶变”,表述规范,摘抄可得:⑨成立资金互助社,设立村级互助基金。(2)“互助基金的资金来源为……三部分”说明互助基金来源渠道丰富,由此可概括出:⑩多渠道筹集资金;“在互助基金中设置100万不动本基金,用于村集体、农业合作社及村民在银行担保贷款”说明长茂村把筹集到位的基金,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由此可概括出:⑪合理规划基金使用。(3)阅读“不动本基金的利息,一部分归村集体,一部分返还给资金互助社社员”可知,百姓和村集体能够从不动本基金中获得利息,增加了百姓的收入渠道,由此可概括出:⑫村民与村集体共享基金利息。(4)阅读“‘基金担保+村集体审核+银行授信’合作方式……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资服务,有助于满足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可知,通过新型合作方式,长茂村获得更多元的融资服务,由此可概括出:探索新型融资方式;“有助于满足……资金需求……开展项目投资提供资金支持”指出了新型融资方式所产生的意义,可概括出:满足农户多元化资金需求,为项目投资提供资金支持。总结可得要点:⑬探索新型融资方式,满足农户多元化资金需求,为项目投资提供资金支持。通读本段可以发现,主要围绕着段首处的解决“钱从哪儿来,怎么才能用好”的问题”展开的,由此可概括出:⑭突破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并将其前置作为总括词。〗 段6: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释放沉淀资源、推动产业兴旺,是不少乡村遇到的现实难题。在王教授看来,只要思路和方法得当,就能找到适合本地的致富之路,就像把米、红豆、红枣等熬制成八宝粥,能得到更多附加值。长茂村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 〖本段是对长茂村一系列做法的宏观概括,与上文表意一致,但表述空泛抽象,无具体要点,可略读。〗 第三步——按题目要求整理要点 【结合题干,梳理各个要点,发现这些要点是从“集中流转农村土地”“拓宽村民收入渠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突破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四个方面展开,可将要点按照这四个方面进行划分,分条撰写。】 【要点①③围绕着“集中流转土地,解决土地分散问题”展开,因此可将“集中土地流转”作为总括词,并将其前置】1.集中流转农村土地。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使得土地高效利用;以承包经营权入股,整合耕地经营权,实现集体运营。 【要点②⑥⑫围绕着“拓宽村民收入渠道”展开,因此可将“拓宽村民收入渠道”作为总括词,并将其前置】2.拓宽村民收入渠道。返还土地租金,让村民获得入股分红;村民与村集体共享基金利息;兴建产业园,实现本地就业,保障村民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要点④⑤⑦⑧围绕着长茂村“发展特色产业”展开,因此可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总括词,并将其前置】3.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行一体化经营,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成立产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综合合作模式,规避传统模式风险,为村民提供产业链服务。 【要点⑨⑩⑪⑬⑭围绕着“设立互助基金,解决资金问题”展开,因此可将“设立互助基金”作为总括词,并将其前置】4.突破产业发展资金瓶颈。成立资金互助社,设立村级互助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规划基金使用;探索新型融资方式,满足农户多元化资金需求,为项目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2、参考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交通不便的大凉山腹地,一列串联起乡亲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公益“小慢车”,方便日常出行,改变生活面貌,增加村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表现为: 一、让乡亲们出行更便捷。提供安全、准时、快速的出行方式;站台提前开放,开车时间弹性化,货物搬运方便;设置乘降站,买票方式灵活,可上车补票。 二、让乡亲们收入更可观。提供交易场所,利用车厢售卖、收购农产品;帮助电商输送货物,实现线上销售,线下发货的“火车+电商”模式;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 三、让乡亲们享受便利服务。优化服务内涵,列车服务结合民俗风情,制作民族文化的宣传牌,提供双语服务和广播;完善便民措施,提供便民物品,实行人畜分离。 四、让乡亲们拥有良好环境。列车连接外界环境,提供在外学习、务工机会,提高村民素质,改变行为习惯。 因此,要保障顺畅运行,畅通出行方式,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答案说明:思路方面,本参考答案按照词句解释题“释义+分析相关要素+总结评价”的一般答题思路展开。内容方面,本参考答案首先解释了“这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为乡亲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的含义;接着给出了“温暖和希望”的具体体现;最后,给出了对策作为总结评价。词句表达方面,本参考答案加上了“表现为”“因此”等连接词来承接上下文。 第一步——审题 通过勾画题干关键点,明确题型、题目的主题、答题要素、资料范围和要求等。 请结合“给定资料4”【出现“结合”一词,提示我们只需阅读资料4】,谈谈对划线句子“‘小慢车’是一辆开往春天的列车,为乡亲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的理解【①由“谈谈……理解”可知,本题为词句解释题。一般答题思路为:释义(解释词句的含义)+分析(相关要素:一般包括问题、意义等要素)+总结评价(一般是对策),但并非适用于所有题目,可根据资料状况进行适当调整。②结合本题,释义部分可能要先解释“开往春天的‘小慢车’”指什么;“为乡亲们带来温暖和希望”说明这趟列车在各方各面为乡亲们带来了积极影响,具体需要结合资料而定;总结评价(可能涉及如何让这辆列车更好为乡亲们服务的对策,具体内容需根据资料而定)】。(3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400字。 第二步——阅读资料,提取要点 材料4 段1:77岁的彝族老阿妈克迟莫,乘坐5619次列车从下普雄前往上普雄走访亲戚。阿妈很爱笑,也很健谈,因为牙齿几乎掉光,她笑着的时候总是害羞地抿着双唇。她说:“1968年,25岁从上普雄嫁到了下普雄,走了一天多的山路,才到夫家。两年后的1970年,‘小慢车’开了,40多分钟就可以回娘家。”尽管最近几年山里的大多数村子都修了公路,但是大凉山区经常出现落石、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阻断公路,冬季也经常封路。对于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老乡们来说,“小慢车”还是最安全、时间最有保障的出行方式,很多时候也是唯一的出行方式。“即使某些区段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通行,我们也会保障其他区段的运行。”乘务员阿霞说。 〖(1)通过“40多分钟就可以回娘家”“还是最安全、时间最有保障的出行方式”可知,“小慢车”的开通带来了积极影响,可以给村民提供更快速、安全、准时的出行方式,由此可概括要点:①提供安全、准时、快速的出行方式。(2)通过“‘小慢车’开了”“也是唯一的出行方式”“大凉山区经常出现落石、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阻断公路,冬季也经常封路”,对大凉山的交通背景进行了介绍,交代了开通列车的原因,即大凉山地质灾害频发和存在交通不便等问题,由此可概括要点:②在交通不便的大凉山腹地,开通了方便日常出行的“小慢车”。(3)由“即使某些区段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通行,我们也会保障其他区段的运行”可知“小慢车”的顺畅运行,是保障村民顺利出行的关键,因此可概括出对策:③要保障顺畅运行,畅通出行方式,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段2: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趟被称为“小慢车”的列车早已彻底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孩子们的校车,当地人的赶集车、公交车、婚车……这趟列车也在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支持着大凉山区的脱贫攻坚。即使是普通话不流利的彝族老乡,也会在听到“小慢车”三个字时,第一时间吐出一个“好”字。 〖本段主要介绍了“小慢车”的开通为乡亲们带来的改变,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通过“校车”“赶集车”“公交车”“婚车”可知,“小慢车”的开通,影响了乡亲们的日常生活,方便了日常出行,改变了生活面貌。通过“支持者大凉山区的脱贫攻坚”可知,“小慢车”的开通帮助村民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这都是对“温暖和希望”的具体解释,由此可概括要点:④方便日常出行,改变生活面貌,增加村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段3:2020年是成昆铁路通车50周年,作为服务民族地区、助推地方经济、巩固国防建设的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串起了沿线群众的幸福生活,5619/20次和5633/4次两对公益性“小慢车”与成昆线同龄,在悠长岁月里传承“铸道精神”,穿行于大凉山腹地,最长运行里程353公里,停靠26个车站,自1995年以来票价从未变过,最高25.5元,最低2元。5619次、5633次“小慢车”串联起彝族老乡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笑脸,让小慢车充满了阳光和温度。 〖通过“票价从未变过……串联起彝族老乡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句话可知,“小慢车”的票价多年未变,定价较低,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公益形式为老乡们带来美好生活,即对“温暖和希望”的解释,由此可概括出要点:⑤公益“小慢车”串联起老乡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