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在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当地一扶贫干部在挂帮村了解到,村里有一位非建档立卡的老人,依然住在危房中,便前往查看。 “老人住着满是裂痕的土坯房,身上穿着破烂的衣裳,脸上手上都脏兮兮的,她怎么不是贫困户?”扶贫干部问。村干部满脸委屈地解释:“他儿子在省城的一所高校工作,拿着财政工资。” 为了求证,该帮扶干部给老人的儿子打了电话。“真是太让人气愤了!”当这名干部问老人的儿子为什么不好好对待自己母亲时,老人的儿子却说:“农村人衣服穿那么好干什么,住着危房,你们政府难道不应该想办法解决吗?”弄得在场干部一脸尴尬。 材料2:记者调研发现,更多的情况是,有贫困老人已经建档立卡,但是子女去了外地务工,多年未回家,也未曾给家里寄钱,不履行赡养义务,导致老人生活困难、脱贫难度大。 更令人惊诧的是,在扶贫政策利好情况下,有个别村民通过分户等方式,让老人变为虚假贫困户。部分群众甚至用衰老的父母作为争取贫困户“帽子”的筹码,大打悲情牌,争戴贫困帽。 很多农村子女采用分户的手段,制造虚假贫困户,而一些确实贫穷的人群无法获得申请贫困资格,扶贫干部对于这个问题也没有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1题: 面对材料中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第2题: 如果你是扶贫干部,材料中你给老奶奶儿子打电话,针对他说的那些话,你会怎么处理? 第3题: 针对材料中的问题,你对赡养怎么看?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本题是一道材料题,其核心借助材料题的外衣,实则为:社会现象类题目。题本中给出了两段材料,重点围绕当前在扶贫过程中出现的不尽赡养义务制造虚假贫困等现象进行了阐述。题设问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在作答时要能够先准确描述材料中所给出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调整。接下来我们结合这道题目进行详细分析。 审题点1:“材料一” 这则材料所描述的是,某地的一位老人,生活状况非常贫困,但因子女在高校任职,不符合贫困户认定标准,然而事实中子女却并没有尽赡养义务,将赡养父母的责任推卸给政府,导致老人既无法得到子女的赡养,又不能享受政府的扶贫政策。通过阅读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取出问题1:不贫困导致“真”贫困——高学历子女不尽赡养义务造成老人贫困。 审题点2:“材料二” 这则材料是在第一则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进一步列举在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其他因不尽赡养义务所制造的虚假贫困乱象,如不寄养老费用、利用分户方式制造虚假贫困户等,为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阻碍。通过阅读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取出问题2:“真”贫困导致不贫困——子女利用政策漏洞,成为“虚假”贫困户。通过阅读该段材料,可以明确两则材料所说的都是当前扶贫过程中出现真假贫困的问题,作答时要重点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由材料题转化为我们的综合分析社会现象的答题思路,围绕不尽赡养义务制造假贫困现象去分析其危害、原因,最后给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材料中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子女、父母和政府部门,因此在作答过程中可以从这三个主体出发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 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子女应尽的义务。然而,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不贫困导致“真”贫困——高学历子女不尽赡养义务造成老人贫困和“真”贫困导致不贫困——子女利用政策漏洞,成为“虚假”贫困户的现象。这种乱象不仅会让子女不赡养的老人陷入生活的困境,更让贫穷的人群无法获得申请贫困资格,为国家全面脱贫战略制造障碍。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个别子女缺少赡养父母的认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到赡养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 其二,父母缺乏维权的法律意识。成年子女必须赡养父母,这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内容,但是在现实中出现子女不赡养父母时,父母往往不懂得或者不愿意采取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其三,政策还存在漏洞。一方面在扶贫过程中对于因不尽赡养义务所致的虚假贫困现象审核把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