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2、A3、B4、A5、C6、C7、C8、B9、A10、D11、B12、B13、B14、D15、B16、D17、A18、A19、B20、C21、D22、A23、C24、B25、A26、A27、A28、C29、C30、D31、C32、B33、B34、C35、A36、D37、D38、A39、C40、D41、B42、C43、B44、D45、C46、C47、D48、B49、C50、C51、A52、A53、B54、A55、C56、B57、C58、D59、D60、D61、D62、D63、C64、B65、A66、D67、A68、A69、B70、D71、B72、B73、B74、D75、C76、C77、C78、C79、B80、C81、C82、D83、A84、A85、A86、B87、D88、A89、C90、B91、B92、C93、C94、A95、C96、A97、B98、B99、B100、A
https://www.lasee.net/d/file/gongwuyuan/2023422sichuanchengduzhiyenengli.dochttps://www.lasee.net/d/file/gongwuyuan/2023422sichuanchengduzhiyenenglijiexi.doc(部分解析)
11
本题考查虚词填空,分析句子之间的关联关系可知,关联词需连接两个由“是”引导的句子,且“观察世界和探讨中国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是现代中国文明发展思想基因的内容,也是思想基因产生的条件,故两空为并列关系。B项“既······也”表并列,当选。A项“既不······也不”表双重否定,C项“或者······或者”表选择关系,D项“果然······而且”不是一对关联词,三项均不符合语境,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中国现代文明的思想基因探微——以李大钊为例》
12
第一空,根据“绝大部分职业建筑师的工作内容与角色定位,仍停留在20世纪初工业时代的状态”及“因此”可知,横线处强调互联网给建筑师群体带来很大的挑战。A项“空前”指以前没有过,B项“严峻”指严厉、严重,不宽松,D项“重大”指意义或作用等大而重要的(常用于抽象事物),三项均搭配“挑战”恰当,保留。C项“严苛”指严厉苛刻,不能搭配“挑战”,排除。
第二空,横线处强调建筑师“群体”的种种不适感是明显而共有的特征。B项“普遍”侧重事物间具有共同性,一般形容某种“现象、真理、规律”等,符合文意,当选。A项“常见”指经常见到,侧重强调事物经常可以看见,不稀奇,与文段表意不同,排除;D项“广泛”侧重范围广,一般用于“知识、内容、兴趣”等抽象事物,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互联网时代的建筑设计:演变趋势与新的可能》
13
第一空,横线处搭配“人生轨迹和精神史迹”。B项“追寻”指跟踪寻找,符合文意,保留。A项“探访”指访求、探望,C项“透视”指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D项“发掘”指把人们不容易发现的事物揭露或揭示出来,三项均与“人生轨迹”和“精神史迹”搭配不当,排除。
第二空代入验证。“熠熠生辉”指亮晶晶地发出光辉,置于此处可体现逆行者们的青春在奋斗与奉献中绽放光彩,符合文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用文字“直播”时代的种种风景》
14
第一空,根据“实则”可知,横线处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强调真正处于中高风险的生产厂家数量非常少。A项“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C项“寥若晨星”指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形容为数极少,D项“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三项均符合文意,保留。B项“凤毛麟角”比喻难得而宝贵的人或事物,文段并未表达“生产厂家”是“宝贵”的,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二空,强调我们使用的方便筷子未必来自风险区域,没必要过度担忧和恐慌。D项“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恐惧惊慌,自己吓自己,符合文意,当选。A项“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C项“满腹疑团”形容心里充满了疑问,两项均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使用一次性筷子会感染新冠病毒?》
15
第一空,根据“八闽大地山高岭峻······古道之凶险”可知,出行异常困难。B项“举步维艰”比喻行动困难重重,符合文意,当选。A项“寸步难行”形容连一步都难以进行,填入此处程度过重,排除;C项“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与文意不符,排除;D项“难以为继”指无法再继续下去,一般形容生活等,与文段语境不符,排除。
第二空代入验证。“隐没”指隐蔽,渐渐消失,置于此处可体现古道静静地隐蔽在山林深处之意,符合文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探访状元岭》
16
对比选项,确定首句。③句通过列举新的文艺类型说明文学艺术的格局已然发生变化,④句指出当下时代,文学与艺术的边界发生了变化,④句③句内容相同,④句为观点,③句为具体举例说明,故④句在③句前,排除A、C项。
观察文段,寻找线索。②句中出现了指代词“这种杂糅和互融互通”,观察选项,②句前有③句和⑤句,⑤句介绍现在的多媒体作品在文字中往往穿插着视频、音频、动态图画等艺术门类,可与②句构成指代词捆绑,D项当选;③句论述新的文艺类型,未提及“杂糅和互融互通”的话题,无法与②句形成指代关系,排除B项。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激荡起文学的澎湃力量》
17
对比选项,确定首句。①句中的“它或者说它们”,代词指代不明,不适合作为首句,排除B项。②句和③句无明显的非首句特征,均保留。
观察文段,寻找线索。⑤句中出现了指代词“这样的作品”,对比选项,⑤句前有③句和④句,③句提出伟大的作品带有“世界感”,可与⑤句构成指代词捆绑,A项当选;④句论述艺术是通向可能世界的路径,未提及“作品”这一话题,无法与⑤句形成指代关系,排除C、D项。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数字时代艺术何为?》
18
由“商品包装包含平面艺术设计”“外形包装是影响人们是否选购的重要因素,对人们的喜好、审美等具有一定影响”“通过在平面艺术设计中合理融入茶元素,有助于激发设计者的创作灵感”可知,平面设计中融入茶元素,可以正面影响审美,对应A项。
B项“传统文化”、C项“茶文化思想”在文中均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D项“作品”偷换概念,文段主要论述商品包装的平面艺术设计,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平面艺术设计中茶元素的创新融入思考》
19
文段开篇指出传统社会科学旨在理解社会现象,然后通过转折关联词“但”强调其成果并不理想。接下来通过对比,指出近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改变了人类社会演化的轨迹,尾句通过结论词“鉴于”,强调人们倾向于把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用于社会研究领域或建立社会科学。文段为分总结构,重在说明人类应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理解并研究社会现象,对应B项。
A项,文段并未对比传统社会科学与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无中生有,排除;
C项,“改变了人类社会演化的轨迹”对应结论前内容,非重点,且缺少主题词“社会科学”,排除;
D项,“传统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对应结论前内容,非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量子社会科学的兴起和挑战》
20
文段开篇指出互联网的一些特质会对实体空间带来较大影响,并通过对比“互联网时代以前”和“现在”实现各种功能的差异,说明互联网削弱甚至取代了实体空间的中介作用。故文段核心话题为“互联网”与“实体空间”,重在说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对应C项。
A、B项,均缺少主题词“实体空间”,排除。
D项,“现实与虚拟空间关系”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互联网时代,建筑设计需要的全方位突破》
21
文段开篇从公共管理角度介绍区块链的各种特征,指出区块链在各类公共事物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接着介绍区块链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具有诸多优势;结尾通过转折词“但”强调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会带来风险。故文段重点围绕公共管理与区块链两个核心话题展开论述,对应D项。
A项,“广泛应用”仅能对应文段首句,片面,排除;
B项,缺少主题词“公共管理”,且未提及“优势”,片面,排除;
C项,缺少主题词“公共管理”,且提及“特征”和应用,片面,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区块链在公共事务中的应用:探索与挑战》
22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根据提问“‘两张皮’问题”定位文段第二句。文段开篇提出产教融合话题,随后指出产教之间存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信息差,存在“‘两张皮’问题”。接着后文论述解决问题最主要是政策的引导。故“两张皮”问题指的是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信息差,对应A项。
B项,“人才之间的信息落差”表述有误,文中提及的是“‘产’与‘教’之间由于信息差存在”,且“信息差”属于导致“‘两张皮’问题”的原因,而非问题本身,排除;
C项,“理论和实践”无中生有,排除;
D项,“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表述不明确,文段明确指出“两张皮”是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方面,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全国政协委员许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大挑战》
23
A项,根据“由于现代化率先发端于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影响都将是持续和深远的”可知,表述正确,排除;
B项,根据“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过程···各个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个国家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可知,每个民族都拥有选择不同现代化道路的权利,表述正确,排除;
C项,根据“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实现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制度约束、动力机制、优先次序选择以及具体战略等方面必然存在很大差异,不可能千篇一律”可知,文段强调各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上必然存在很大差异,但并非每个国家都有实现现代化的价值目标,选项偷换概念,表述错误,当选;
D项,根据“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实现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制度约束、动力机制、优先次序选择以及具体战略等方面必然存在很大差异”可知,各个国家之间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同形式,表述正确,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从中西对比视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性》
24
文段开篇指出在如今的大背景下,低碳成为了国际共识和价值导向,并通过“只有······才······”强调只有低碳的产品才能立足市场;结尾通过结论词“因此”强调企业必须使用更清洁低碳的能源,实现减污降碳,转型升级才能占领先机。故文段重点强调企业必须向低碳发展的方向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应B项。
A项,“绿色战略”表述不明确,未点明核心“降碳”“转型升级”,排除;
C项,“绿色低碳产品”属结论前非重点,文段强调企业的具体做法即低碳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排除;
D项,“转型”表述不明确,未点明转型的核心方向“降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雷宇:以减污降碳推动建设可持续的绿色未来》
25
题目所给这段文字内容为郭先生评价自己的话。①②③④均围绕“郭先生这几句话”展开论述,故应判断①②③④的先后顺序。①句描述“我”听到郭先生这几句话的时间和地点;②句描述“我”当时听到郭先生这几句话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表明自己当时感到震撼,按照一般逻辑顺序应先阐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再详细描述感受,故①在②前,排除B项;③句中出现“其实,这话是他在1999年前后写的一篇文章里,就已公开发表的···”,表明并非是第一次出现,故③句前文应体现出这些话“第一次”出现,应①在③前,排除C项;④句总结郭先生的人生智慧,按照逻辑顺序适合做尾句,排除D项。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祝晓风:我所认识的郭预衡先生》
26
A项“对比”也叫对照,指的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的写作手法。B项“排比”指用一连串结构类似的句子成份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C项“比喻”指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D项“借代”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根据文段内容可知,将阿房宫和华清池与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进行对比,以此来回应怎样的事物才能永存,对应A项。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夕照透入书房》
27
根据第四段“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可知,尾句“所以”之后的总结是重点,即文字是真正永存的,对应A项。
B项“书籍”和C项“思想与精神”均为结论前,非重点。
D项“宇宙星辰”无中生有。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夕照透入书房》
28
根据第五段可知,作者重点描述在夕阳照射下的桌面上,阳光下苏格拉底的小雕像发生的变化,似乎要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借指夕阳下的物品彷佛有了自身的价值。对应C项。
A项,没有体现夕阳照射下物品的活灵活现之意,排除;
B项,文段并非强调阴影的作用,而是夕阳,排除;
D项,“尘埃”与苏格拉底雕像无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夕照透入书房》
29
根据文段内容可知,文段分别介绍了“藤草、窗标、树影、雕像、泥公鸡”在夕阳照射下的衬托所带来的耀眼夺目的变化。故文段在暗示人们生命虽有限,步入夕阳阶段,也要在晚年发出耀眼夺目的光彩这一含义。对应C项。
A项,“温和、安静与恬淡”,文段未提及,排除;
B项,为表面含义,并非引申的内在含义,排除;
D项,“遗憾”在文中未体现,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夕照透入书房》
30
文章开篇引出夕照进入书房的话题,随后指出照进书房直到消失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表达了不同的人生感悟:从事物的永存,到苏格拉底的格言再到生命的有限。故全文按照夕照从进入书房到离开的全程进行讲述,对应D项。
A项,“照亮”过于绝对,文段只是表达夕阳的阳光照射局部物体,并非全部照亮,排除;
B项,表述不明确,并明确体现书房被夕阳照入的关系,排除;
C项,“阴影”并非文章重点,且未体现“书房”,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夕照透入书房》
31
A项,根据第五段“二十四节气······由此到衍生出一系列以此为基准的节令风俗、口头传统和文化景观,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创造”可知,二十四节气从物理上的时间概念转化为文化概念,该项表述正确,排除;
B项,根据第一段“以黄河流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时序变化为基准,进而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民众的生活中”及第五段“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生产实践制度”“由此到衍生出一系列以此为基准的节令风俗、口头传统和文化景观”可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结晶,该项表述正确,排除;
C项,根据第二段“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可知,二十四节气对农耕生活起到指导作用,选项“决定了”表述过于绝对,当选;
D项,根据第二段“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可知,该项表述正确,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二十四节气:中华民族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
32
A项,根据第二段“说春是一种民间传统说唱艺术,意在动农行耕······说唱内容主要是‘二十四个农事节气’”可知,该项“说春内容以农业为主”表述正确,排除;
B项,根据第二段“与说春相随的还有靴春牛这一古老习俗”可知,“鞭打春牛”是单独的习俗,而非说春的习俗之一,表述错误,当选;
C项,根据第二段“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民俗石阡说春就是二十四节气代表性传承体验项目”可知,说春体现了农耕意识,该项表述正确,排除;
D项,根据第二段“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民俗石阡说春”及第四段“自2006年开始······‘石阡说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可知,说春流传至今,该项表述正确,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二十四节气:中华民族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
33
由提问可知“花垣县赶秋节”为事例,而事例的主要作用是论证文章主旨。文章第一段引出“二十四节气”的话题;第二段介绍围绕“二十四节气”有许多习俗;第三段继续承接上文,引出“赶秋节”这一习俗,并着重强调对“赶秋节”的传承保护可丰富二十四节气文化价值内涵;而文章第五段顺势对全文进行升华总结,强调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的节令风俗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创造,成为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故文段举赶秋节例子重在表达其对文化内涵的丰富作用,对应B项。
A项,“带动地方经济”非文段主旨,非重点,排除;
C项,“参与文化创新”无中生有,排除;
D项,文章介绍“二十四节气有许多传承体验项目”旨在表达这些体验项目对文化内涵的丰富,该项非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二十四节气:中华民族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
34
A项,根据第五段“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生产实践制度,二十四节气为各地域、各族人民共有共享,共同传承”可知,二十四节气需要继续传承,该项“并未过时”表述正确,排除;
B项,根据第二段“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二十四节气逐步为全国所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可知依据“二十四节气”能够准确判断农时,表述正确,排除;
C项,根据第二段“说春是一种民间传统说唱艺术,意在劝农行耕,祝福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可知仅仅表述说唱艺术的目的,无法体现“易于传播”,该项无中生有,当选;
D项,根据第一段“二十四节气形成、定型于我国黄河流域,是以黄河流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时序变化为基准”可知,该项表示正确,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二十四节气:中华民族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
35
文章第一段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第二、三段指出二十四节气在全国适用,并以“石阡说春”和“鞭打春牛”“赶秋节”为例,介绍了二十四节气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第四段指出“石阡说春”等民俗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五段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二十四节气为各民族共享,且不同的传统风俗共同丰富了、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故文章的重点在于尾段的总结,对应A项。
B项,文章并未重点介绍“认知时间”的过程,非重点,排除;
C项,未提及主题词“文化”,且“古老智慧的继承与传播”重在强调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的传播和弘扬,非本文论述重点,排除;
D项,未提及主题词“文化”,脱离文段核心观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二十四节气:中华民族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
36
A项,文段未提及有关“姓氏”的表述,故“区分姓氏的社会地位”无中生有,排除;
B项,文段未提及“匾额”属于何种文化,故“属于传统居室生活文化”无中生有,排除;
C项,根据文段“自古以来,在人际交往中,凡有寿筵庆贺、进士高中、祠堂落成、表彰贤孝,往往赠送匾额,以表祝福之意”可知,文段仅指出匾额可以表示祝福,但是未表明匾额的主要功能是祝福,“主要功能”无中生有,排除;
D项,根据文段“保护和研究这些民众的匾额,并在全社会倡导和恢复匾额蕴含的‘和谐’文化,有利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有利于启迪后人,催人向上,更有利于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可知,保护和研究匾额对于人的精神层面有益处,故“彰显人的精神理念”符合文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当代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回归和营造》
37
“王羲之父子的例子”定位文章第③段,文段开篇指出书法对于匾额的重要作用,随后指出很多古人会重金请书法家题写匾额的故事,并列举了王羲之父子的例子,接着以指代词“这类传说”总结,在转折后强调制匾者对于名家墨宝的追捧,因此,王羲之父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制匾者更钟情于名家书法,对应D项。
A项,“书法美”对应文段首句“书法赋予匾额以灵秀生气”,未提及对名家书法的追求,不是例子证明的论点,排除;
B项,“提升匾额文化内涵”文段未体现,无中生有,排除;
C项,“保留名家墨宝”是匾额的最终作用和意义,而举王羲之父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制匾时对名家书法的追求,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当代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回归和营造》
38
“匾额文字”定位文章第④段。
A项,文段未提及“匾额文字蕴藏文学内涵”无中生有,当选;
B项,根据文段“不仅文字千锤百炼,以期与景致形势天衣无缝,其书法也是名家风范,气壮山河,使得景、文、字三者浑然一体,恰如其分”可知,该项符合文意,排除;
C项,根据文段“书法的意境既出,配以文字的神韵点题,每每相得益彰,使书法在文字的寓意下更显功力,文字在书法的烘托下更具韵味”可知,该项符合文意,排除;
D项,根据文段“秉承了中国诗词的一贯传统,贵在精当,一字千金,又鱼贯而下,回味无穷,可谓将中国语言文字上的气韵与辉煌发挥到了极致”可知,该项符合文意,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