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758482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康庄大道并不等于一马平川。要把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变为成功实践,把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需要付出艰巨努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 材料2(5590285) 岭南处处是春天,一年四季好干活。广东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做好新发展阶段广东工作的强大动力,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意志和干劲奋力开拓、攻坚克难,奏响进军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2023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广东首次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向全社会释放苦干实干、聚力前行的鲜明信号。2024年2月18日,农历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广东再度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下内容摘自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同志在2024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实录: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我们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加速前进,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全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我省产业科技创新所需人才数量庞大,要坚持高标准精准引进和高质量自主培养两手抓,优化实施省市重大人才工程,推进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让广东的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视人才为珍宝,关键是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让珍宝绽放光彩。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更要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让各类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在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应有收益。省里已经出台方案,赋予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更大受益权。今天参会的有不少专家和领军人才,感谢大家为广东作出的贡献,也希望大家弘扬科学家精神,“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在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贡献智慧、成就事业、收获幸福。 广东企业敢于创新、百折不挠,华为、美的、比亚迪等在长期的市场洗礼中成长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这是我们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要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研发更多“根技术”,让企业把腰杆子挺起来。质量就是生命,效率就是生命。要支持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以企业生产技术的整体提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老树新花,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省里今年将推出一批新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今天来了很多企业,广东的产业科技创新主要靠你们,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进来,与广东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市场是产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拥有规模庞大的市场,才能为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提供试验场,才能容纳多条技术路线竞争成长,让真正具备发展优势、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技术和产品脱颖而出。我们要深刻把握产业科技创新的演进逻辑,把超大规模市场这一独特优势,切实转化为加快创新发展的优势、胜势。要根据市场需求凝练科研问题,依托市场优势吸聚创新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兑现创新价值,让市场力量激发出更加澎湃的创新动能。我们将推出一批新的应用场景,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广东市场率先应用推广,加速迭代升级。我们还将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市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要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下好改革“先手棋”,抓紧推进地方科技管理机构改革,带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和具体处发展,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在这方面,我们要特别感谢国家部委给予的指导,港澳各方大力的支持,海外华侨华人提供的帮助,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参与。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要积极探索具体路径,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转化”,更好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要持续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每一个创新行为都能够得到市场尊重,让每一份创新成果都能够形成市场价值。“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是小伎俩,国际科技产业合作是大趋势。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在更广阔的空间布局产业科技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材料3(6302941) 广东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奋力在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一,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在发明专利授权数、教育经费支出、高技术企业数、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规模以上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等多项科技重要性指标方面,广东均居全国第一。 2023年,广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释放强大动能。 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全省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有效注册商标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 广东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创新构建使命导向的科技计划评价体系,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试点深入推进。 广东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鹏城、广州国家实验室全面顺利运行,获批组建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人类细胞谱系、先进阿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立项。 广东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扎实推进核心软件攻关、“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在新一代通信、终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储能与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麒麟高端芯片实现自主规模应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高端核磁共振设备、高端手术机器人等打破国外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强劲。 广东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9+N”体系布局建设,在生物、纳米领域获批建设2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广州、深圳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 广东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推动省创新创业基金实体运作,开展“补投贷”联动试点,新增50家科技型企业上市,科技信贷余额超2.3万亿元、规模居全国首位,科技保险为8.96万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2万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2307亿元,同比翻了一番。广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28所高校的220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27个学科入围前1‰,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获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山大学等6所高校立项建设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次招收本科生。深圳、佛山入选首批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十四五”期间全国首家获批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全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分别达94万人、690万人,有效持证外国人才达4.5万人,一大批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 材料4(604703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突破关键技术难题,是广东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由“新高”迈向“更高”的关键,为强化“从0到1”原创成果供给,广东推动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以“量子科技”“生物多样性”等旗舰项目为引领,分层次、体系化布局开展基础研究;实施基础研究体制机制“破冰”、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筑基”、科技领军企业“锻核”等八大行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地。 与各级各类基础研究高地相互呼应,广东聚焦材料、生命、信息、海洋、能源等重点学科领域,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筑牢原始创新策源地。 东莞松山湖,一片荔枝林中,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坐落于此。这台“超级显微镜”帮助科研人员探究物质材料结构。“质子交换膜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非常重要。”华南理工大学课题组负责人表示,“依托这一国产大科学装置,我们实现了复合质子交换膜综合性能的稳步提升。”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致力于生命过程和疾病机理研究,为重大疾病治疗提供创新与集成的解决方案,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工程相关负责人说:“人类细胞谱系就像是细胞发育的航海图。依靠这张图,细胞治疗方法的探索将会更加精准,效率实现几何级数提高,药物研发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广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向空天探索,广东是无人机产业大省,拥有一批无人机领先企业,无人机航线开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向微观进军,到2025年,广东将打造生物医药与健康万亿级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向深海挺进,广东在海上风电下“先手棋”,构建了1200万千瓦的装机量,到“十四五”末,形成以海上风电、海洋能源、海洋经济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向虚拟空间拓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竞相发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 在广东,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与此同时,以基础研究和原创引领技术、走在全球前沿的创新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材料5(5803842)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目前,广东正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实践”,破解“卡脖子”之痛,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优化“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项目形成机制,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加快提升产业链创新链自主可控水平。 广东逐步构建起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本土人工智能研发力量迅速崛起,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智能手机等智能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出货量位居全国前列,智能制造、智能产业、智能家居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制造基础,目前,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广东造”,广东的机器人产业链完备程度居全国前列。 质谱仪作为国际上最尖端的科学仪器之一,是直接测量物质原子量、分子量的唯一手段。十多年前,质谱技术在国内基本还是一片空白,2004年,海外留学归来的周博士来到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业质谱仪器公司,该公司创立之时,基本没有人相信中国人能造出质谱仪。但是周博士带领团队逐步攻克了核心技术,研发出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等多款产品。该公司已经成为少数掌握质谱领域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我头脑从来没有发热膨胀的时候。”周博士说,“我们生产的质谱仪只是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要发展自己的民族品牌,还要靠几代人的努力。” 作为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的广东省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牵头组织实施广东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显示制造装备“璀璨行动”计划,“实验室将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主责主业,以支撑制造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主动牵头大项目、布局大平台,在科研工作中争取更大成果,为坚持制造业当家贡献智慧。”季华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说。在2024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华南理工大学校长谈到,华南理工大学将锁定“卡脖子”难题,深化“大需求+大平台+大团队+多学科”协同攻关,建好琶洲实验室、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基础研究卓越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制高点,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 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科技成果关系千家万户,要惠及民生福祉,站在亮眼成绩前,广东清楚认识到创业与科技要实现互促双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自己来”。 材料6(447369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广东做好人才工作、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 南粤大地人杰地灵,孕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黄旭华和彭士禄这两位广东籍科学家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熠熠生辉的科学家精神。 黄旭华,192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广东揭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49年他从国立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舰船研制工作,2019年,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 20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国家在核领域的纷纷发力,中央决定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当时,风华正茂的黄旭华成功入选我国核潜艇的自主研制项目,自此隐“功”埋名几十年,向深海进发,在研发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过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后又以总设计师的身份随艇深潜,成为中国军事装备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一样无声,却有着无尽的力量。他说:“研制核潜艇是我的梦想,一辈子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我很幸福。从1958年开始到现在,我没有离开过核潜艇研制领域,我的一生没有虚度。” 彭士禄,192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广东海丰人,革命先烈彭湃的次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51年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苏联留学,1958年学成归国后毕生从事核动力事业。2021年他被追授为“时代楷模”。 从核潜艇到核电站,彭士禄一直与“核”共舞,不断开荒拓土,他参与了我国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装备、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参加指挥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工作。改革开放后,他负责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引进、总体设计和前期工作,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引领我国核工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核事业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材料7(4084732)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年来,广东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主要包括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与发展、人才激励及人才管理等方面。广东推进大湾区“就业通”“社保通”“人才通”“治理通”工程,不断拓展港澳居民就业创业新空间。2023年,广东出台《广东省人才优粤卡实施办法》,在服务对象上聚焦国家战略所需高层次人才群体,并加大对本土中青年人才扶持。 当前,广东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截至2023年11月,广东已有50所本科高校建有280多个产业学院,覆盖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广东战略支柱产业,以及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近60个产业门类。广东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本科生培养规模达17.5万人,建设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50个,数量为全国之最。 广东惜才爱才,为科研人员“松绑”,尤其是探索实施的“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一系列新型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支持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效应”日益凸显,吸引了科技人才到此创业、工作,奉献力量。年轻的女科学家颜宁就是其中的代表。2022年,颜宁宣布回国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担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2023年11月,颜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4年2月,颜宁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言时说:“我感到非常幸运,在粤港澳大湾区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不是旁观者,而是一名建设者。”短短一年,她的梦想在深圳落地生根,萌芽开花。 “广东对高端科创人才有充分开放的态度,而且这里能离企业研发前沿更近一些。”中国工程院院士韩恩厚来到大湾区创办了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并发出感言。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著名数学大师埃菲·杰曼诺夫也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担任全职讲席教授。此外,还有王迎军、廖万清、陈十一、曹镛、孙玉等院士带来一批高层次人才项目落地广东。 珠江两岸阔,湾区气象新。展望未来,广东将继续携手港澳迎接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让创新活力在大湾区尽情迸发。 材料8(5194283)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 近期,G市召开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围绕产业科技互促,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踊跃建言献策。 某生物技术公司创始人刘先生:我市生物医药行业能够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刚落户的时候,政府给了很多优惠政策,也希望我们能够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聚集,为此我们也作出了很大努力。但如何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落户,还是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力度去推动。而且,产业聚集度不高,会影响到人才的就业选择。这也不利于企业在起步阶段组建研发团队。 某人工智能研究院李研究员: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领域具有高成本、长周期的特点,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我市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但人工智能专业高等教育起步时间不长,多以本科生培养为主,硕士博士培养占比偏低。缺乏顶级科研人才,组建顶级科研团队有难度,研发周期就会变得很长,科研机构在研发资金投入上压力也增大了。 某大数据科技公司总经理吴女士:数字技术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在我市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平台供应商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往往不愿共享数据端口,结果导致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的数据对接存在隐形壁垒,数据的跨系统流通渠道不畅。省级与市级开发系统提出的数据对接需求存在重复,造成开发费用高,也导致大量“数据孤岛”出现,数据无法进行联合分析或建模,数据价值无法充分发挥。 某大学科研处陈处长:近年省里为推进省内高校高质量发展出台了多项宏观性、指导性政策,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鼓励高校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兼职创新或离岗创业。但在实践中,有些高校对兼职创新、离岗创业等方面约束性条件较多、政策稳定性不足,高校现有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仍然以项目、论文、教学情况等为主要依据,使得大多数高校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持谨慎态度。 市科技局许局长: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两者协同推进、“螺旋式上升”,才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塑造新兴产业新动能、开辟未来产业新领域,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某医药科技公司技术部文经理:研制创新药需要大量资源和研发资金持续投入,过程漫长,业内许多公司很难承受,导致产品以生物仿制药为主。现在癌症种类很多,真正做到精准治疗的药物很有限,市场对精准治疗的创新药物需求很大,但行业内聚焦这个研究方向的科研力量很薄弱。根据市场需求凝练科研问题,才能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应用推广。我们坚持研制创新药,一经验证,推出后立刻收到了市场的良好反应。 某银行分行行长肖先生:研发资金匮乏的短板需要金融活水的赋能。今年我行计划向全市投放信贷资金6000万元,其中约2/3通过科创中心平台、科创金融特色产品、科技金融服务投向市场。我行努力构建“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助力我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 三、作答要求 一、请根据材料2,概括2024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就“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主要举措。(20分)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条理清晰。篇幅不超过200字。 二、假如你是G市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组织人员,请根据材料8中的与会代表发言,梳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30分) 要求:(1)紧扣材料,梳理全面,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合理性。 (2)表达准确,条理清晰。篇幅不超过300字。 三、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广东要在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请结合给定材料,联系广东实际,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自拟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1)紧扣主题,思想深刻。 (2)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严密、合乎逻辑。 (3)与给定材料联系紧密。 (4)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篇幅1000字左右。
【试题一】参考答案 1.加强人才建设。精准引进、自主培养,实施人才工程;创造平台机会,保障人才从成果中转化获益。 2.支持企业创新。集聚创新资源,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支持运用四新技术,提升质量、效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3.把握市场优势。凝练科研问题,吸聚创新资源,兑现创新价值,推出新应用场景,发展创新要素市场。 4.推动体制创新。推进科技管理机构改革,探索新型举国体制路径,营造利于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推动国际科技产业合作。 参考答案说明:本参考答案从“加强人才建设”“支持企业创新”“把握市场优势”“推动体制创新”四个方面展开,各条答案要点之间在内容上相互并列,没有交叉。 第一步——审题 通过勾画题干关键词,明确题型,题目的主题、答题要素、材料范围和作答要求等。 请根据材料2【出现“根据”一词,提示我们只需阅读材料2】,概括2024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就“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主要举措【由“概括……举措”可知本题是单一题,需围绕“广东‘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作答“举措”,即“对策”这一要素。因此,阅读材料时,可重点关注标志性动词所在的句子、段落等,从中提炼出答案要点】。(20分)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条理清晰。篇幅不超过200字。 第二步——阅读材料,寻找要点,梳理逻辑 材料2 段1:岭南处处是春天,一年四季好干活。广东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做好新发展阶段广东工作的强大动力,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意志和干劲奋力开拓、攻坚克难,奏响进军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段1介绍了广东进入发展新阶段,属于背景内容,可略读。〗 段2:2023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广东首次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向全社会释放苦干实干、聚力前行的鲜明信号。2024年2月18日,农历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广东再度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段3:以下内容摘自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同志在2024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实录: 段4: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我们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加速前进,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段2-4介绍了广东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引出“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题,未涉及具体举措,略读即可。〗 段5: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全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我省产业科技创新所需人才数量庞大,要坚持高标准精准引进和高质量自主培养两手抓,优化实施省市重大人才工程,推进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让广东的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视人才为珍宝,关键是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让珍宝绽放光彩。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更要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让各类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在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应有收益。省里已经出台方案,赋予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更大受益权。今天参会的有不少专家和领军人才,感谢大家为广东作出的贡献,也希望大家弘扬科学家精神,“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在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贡献智慧、成就事业、收获幸福。 〖段5介绍了产业科技创新要重视人才发展。其中,(1)段首处的“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提示要做好人才建设方面的工作,可概括出要点:加强人才建设。(2)“引进”“实施”等动词引导的句子“坚持高标准精准引进和高质量自主培养两手抓,优化实施省市重大人才工程”提示对策,表述规范,可摘抄出要点:精准引进、自主培养,实施人才工程。(3)阅读“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让各类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在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应有收益”“赋予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更大受益权”等内容,提示要创造平台渠道,使人才能在成果转化中获益,可摘抄出要点:创造平台机会,保障人才从成果中转化获益。〗 段5话题梳理: 段5主要围绕人才建设方面的内容展开,可将概括性较强的“加强人才建设”作为总括句前置,具体内容分为“实施人才工程”“创造平台机会”两个层次进行罗列。 段5要点总结: 加强人才建设。精准引进、自主培养,实施人才工程;创造平台机会,保障人才从成果中转化获益。 段6:广东企业敢于创新、百折不挠,华为、美的、比亚迪等在长期的市场洗礼中成长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这是我们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要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研发更多“根技术”,让企业把腰杆子挺起来。质量就是生命,效率就是生命。要支持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以企业生产技术的整体提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老树新花,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省里今年将推出一批新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今天来了很多企业,广东的产业科技创新主要靠你们,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进来,与广东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段6介绍了企业带动产业科技创新。其中,(1)“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提示要支持企业创新,可摘抄出要点:支持企业创新。(2)“集聚”“发力”等动词引导的句子“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提示对策,表述规范,可摘抄出要点:集聚创新资源,政产学研协同发力。(3)“支持”“提升”“带动”等动词引导的句子“支持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以企业生产技术的整体提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示对策,表述规范,可摘抄出要点:支持运用四新技术,提升质量、效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段6话题梳理: 段6主要围绕企业创新方面的内容展开,可将概括性较强的“支持企业创新”作为总括句前置,具体内容分为“集聚创新资源”“运用四新技术”两个层次进行罗列。 段6要点总结: 支持企业创新。集聚创新资源,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支持运用四新技术,提升质量、效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段7:市场是产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拥有规模庞大的市场,才能为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提供试验场,才能容纳多条技术路线竞争成长,让真正具备发展优势、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技术和产品脱颖而出。我们要深刻把握产业科技创新的演进逻辑,把超大规模市场这一独特优势,切实转化为加快创新发展的优势、胜势。要根据市场需求凝练科研问题,依托市场优势吸聚创新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兑现创新价值,让市场力量激发出更加澎湃的创新动能。我们将推出一批新的应用场景,让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广东市场率先应用推广,加速迭代升级。我们还将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市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 〖段7介绍了产业科技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其中,(1)段首处的“市场是产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孵化器”及“把握产业科技创新的演进逻辑,把超大规模市场这一独特优势,切实转化为加快创新发展的优势”提示市场的重要性,需要发挥其优势,可概括出要点:把握市场优势。(2)“凝练”“吸聚”等动词引导的句子“凝练科研问题”“吸聚创新资源”“兑现创新价值”“推出一批新的应用场景”“发展科技金融、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市场”提示对策,表述规范,可摘抄出要点:凝练科研问题,吸聚创新资源,兑现创新价值,推出新应用场景,发展创新要素市场。〗 段7话题梳理: 段7主要围绕市场优势方面的内容展开,可将概括性较强的“把握市场优势”作为总括句前置,具体内容按照材料描述的顺序进行罗列。 段7要点总结: 把握市场优势。凝练科研问题,吸聚创新资源,兑现创新价值,推出新应用场景,发展创新要素市场。 段8: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互为促进、缺一不可。要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下好改革“先手棋”,抓紧推进地方科技管理机构改革,带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和具体处发展,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在这方面,我们要特别感谢国家部委给予的指导,港澳各方大力的支持,海外华侨华人提供的帮助,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参与。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要积极探索具体路径,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转化”,更好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要持续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每一个创新行为都能够得到市场尊重,让每一份创新成果都能够形成市场价值。“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是小伎俩,国际科技产业合作是大趋势。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在更广阔的空间布局产业科技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段8介绍了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发展。其中,(1)阅读“推进地方科技管理机构改革,带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和具体处发展”,提示机构改革能带动体制创新,可摘抄、概括出要点:推进科技管理机构改革,推动体制创新。(2)“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要积极探索具体路径”提示对策,可摘抄出要点:探索新型举国体制路径。(3)动词“营造”引导的句子“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提示对策,表述规范,可摘抄出要点:营造利于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4)段尾处的“国际科技产业合作是大趋势”提示对策,可摘抄出要点:推动国家科技产业合作。〗 段8话题梳理: 段8主要围绕体制创新方面的内容展开,可将概括性较强的“推动体制创新”作为总括句前置,具体内容按照材料描述的顺序进行罗列。 段8要点总结: 推动体制创新。推进科技管理机构改革,探索新型举国体制路径,营造利于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推动国际科技产业合作。 第三步——组织答案 【梳理材料发现,要点围绕“加强人才建设”“支持企业创新”“把握市场优势”“推动体制创新”四个方面展开,属于“并列”逻辑,可依据材料顺序分条撰写。】 1.加强人才建设。精准引进、自主培养,实施人才工程;创造平台机会,保障人才从成果中转化获益。 2.支持企业创新。集聚创新资源,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支持运用四新技术,提升质量、效率,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3.把握市场优势。凝练科研问题,吸聚创新资源,兑现创新价值,推出新应用场景,发展创新要素市场。 4.推动体制创新。推进科技管理机构改革,探索新型举国体制路径,营造利于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推动国际科技产业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