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赠本站 |我要留言 | RSS
首页 > 公务员>利用“网红儿童”牟利?必须狠狠刹住这股“啃小”歪风

利用“网红儿童”牟利?必须狠狠刹住这股“啃小”歪风

【发布/编辑时间:2024-08-16 18:05:05  来源:1mi.xyz 收集整理】  作者:1mi  字体:【 报错
背景介绍
**《利用“网红儿童”牟利?必须狠狠刹住这股“啃小”歪风》**法制网(节选自)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流量已成为“财富”的代名词。受利益驱使,一些家长把孩子当成了挣钱工具,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在各种网络平台上成为“网红”,这种现象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此话题领域十分明确,属于社会领域。
“网红儿童”既反映出当前未成年人保护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家长教育观念缺失,又折射出当前网络平台普遍存在“流量为王”的现状,因此在涉及儿童保护、网络环境治理、家庭教育等主题的题目时,均可灵活运用文章相关内容。
针对此话题,很容易联想到家长、政府、网络平台等直接相关的主体,同时也可以深入挖掘社会价值取向、教育理念等背后的因素。
媒体视角

近日,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提出将重点整治短视频、直播平台的一个突出问题:利用“网红儿童”牟利,恶搞儿童博取关注、卖惨引流;采取剧情电台、语音旁白等方式,诱导胁迫未成年人变相参与直播等问题。
此举引起网络广泛关注,也赢得网民一片点赞。
一些人将儿童过度推到直播镜头前、聚光灯下,特别是通过“网红儿童”来赚钱,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发育成长不利,还可能造成其心态浮躁、精神焦虑、思维功利化,同时也是在暴露孩子的隐私。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网红儿童”背后已发展出一条灰色利益链,甚至有MCN机构参与包装。他们从发掘、策划、拍摄到推广、商务合作等环节,俨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业链条。
据媒体调查,一些MCN与孩子父母签约,短期内就可让账号粉丝过百万,从开通账号、确定人设到运营推广都有一对一的具体方案。在公司运作下,不少“网红儿童”的短视频收获数十万次点赞、上千条网友评论,粉丝量多达千万,继而通过让儿童代言、分享好物、参加商业活动等途径实现流量变现。
热点关联
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为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时,应当对其身份信息进行认证,并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
2021年11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要压实市场主体责任,包括切实强化用户识别、严格保护个人信息、坚决阻断有害内容、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有效规范“金钱打赏”、持续优化功能设置。
希望你们发扬光荣传统,团结广大儿童工作者,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的筑梦人,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2022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
事件分析
思路梳理 
为谋取利益打造“网红儿童”,看似只是“啃小”,实则是“坑娃”。其一,把孩子推到镜头前,按照脚本“卖萌”,会过度透支他们的体力精力,也极易造成其心理焦虑。其二,隐私过度暴露也十分不利于未成年儿童保护。其三,儿童过早借直播短视频等参与商业活动恐会造成其价值观扭曲,甚至在整个社会形成功利思维和浮躁心态。
(1)损害儿童身心健康。
一方面,“网红儿童”需要长时间参与拍摄、直播等活动,不仅挤占了他们的学习和休息时间,还可能导致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过度曝光和面对网络上的负面评论,容易使儿童产生心理压力、焦虑等情绪问题,影响其心理健康。
(2)造成儿童隐私泄露。
多项法律规定在关于未成年人信息处理时,须监护人知情同意,但部分监护人缺乏隐私保护意识,为了利益让孩子信息过度曝光。甚至有家长打着记录成长的幌子,将孩子年龄、体重、兴趣爱好、家庭关系、活动范围等信息全盘托出,可能会给儿童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3)扭曲社会价值取向。
一方面,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网红儿童”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会导致他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知识学习和品德培养,形成功利化、虚荣化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为在商业竞争中获取优势,家长拍摄短视频的目的可能会产生异化,进而配合MCN机构捏造各类“天才儿童”,给其他家长制造、贩卖儿童成长焦虑。
主要意义  
存在问题
思路梳理 
 “网红儿童”之所以如此泛滥,离不开孩子家长、运营机构、网络平台等各方面的推波助澜。首先是家长的理念不够正确,认为孩子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成长,更希望从中获利;其次是相关网络平台及运营机构看到“网红儿童”带来的流量效应及商业价值,过分追求利益;最后是政府监管措施不够有效,存在滞后效应。
(1)家长教育理念错位。
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让孩子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是一种锻炼孩子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方式,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更早地接触社会、了解世界,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网红儿童”可以通过广告、代言、粉丝打赏等方式获得收入,家长在看到“网红儿童”背后的巨大商业价值后,开始有意识地包装和推广孩子,以获取广告代言、品牌合作等商业机会。
(2)平台过分追求流量。
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形象,以及他们纯真无邪的言行,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纯真事物的向往,往往能迅速吸引大量观众,也能给相应的社交平台带来巨大利益。部分社交媒体平台为了吸引用户,通过算法不断加大“网红儿童”视频的针对性推送,将更多的流量和资源倾斜给相关话题。
(3)政府监管不够有力。
尽管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但是在具体监管过程中,很多账号都是以孩子父母的身份信息注册、运营,政府无法通过注册身份鉴别是否有未成年人参与,监管工作滞后。在执法过程中,对违规“网红儿童”账号及平台的处罚还不够彻底,部分账号在封禁后还可以启用小号重新经营。
解决对策
思路梳理 
结合问题和原因分析,解决过度炒作“网红儿童”问题,首要就是堵住监管漏洞,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其次,网络直播及短视频相关行业也要加快形成行业规范,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对违反主流价值的账号进行全面清理;最后,解决问题也要疏堵结合,要在社会上塑造健康的价值导向,引导家长及学校加强对儿童网络素养的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1)构建完善监管体系。
修订和完善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儿童网络直播、短视频制作及信息发布的规范,规定监护人同意的明确标准和程序。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对违法违规的儿童直播、短视频内容进行严厉打击,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严肃追究违规“网红儿童”账号经营者和违规经营的平台的责任。
(2)加快形成行业规范。
对各平台的“网红儿童”视频账号进行系统评估,对于靠“网红儿童”牟利的视频账号,要进行全面清理。在直播、短视频等行业中建立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标准,规范MCN机构的行为,防止其利用儿童进行商业炒作。督促网络平台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强化对涉及未成年人内容账号的审核和监管,建立举报和投诉机制,及时处理违规内容。
(3)塑造健康价值导向。
通过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正确的儿童成长观和价值观,学校和家庭加强对儿童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培养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结合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加强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意识到把孩子功利地打造为“网红儿童”,可能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鼓励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天赋,让孩子在自由、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迁移使用
金句迁移
一些人将儿童过度推到直播镜头前、聚光灯下,特别是通过“网红儿童”来赚钱,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发育成长不利,还可能造成其心态浮躁、精神焦虑、思维功利化,同时也是在暴露孩子的隐私。
金句主要通过细化“网红儿童”用来赚钱这一具体做法,分层次地分析了炒作“网红儿童”的危害,这一句式在涉及民生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主题的题目中,均可迁移使用:××,特别是××,不仅对××不利,还可能造成××,同时也是在××。
例:有人认为,“说了”就是做了,“做了”就是完成了,“完成了”就是做好了!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建议?
【运用】作为危害分析
光说不练、应付了事,特别是在工作中缺乏责任意识,不仅对塑造党员干部实干精神不利,还可能造成公职人员队伍观念落后、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在消磨人民群众的信任。
亮点内容迁移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对策分析部分在构建完善监管体系中提到要首先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就是通过“完善法律+加强监管”来实现的。这种措施也可以应用到涉及新兴行业、民生领域、企业发展等话题的综合分析题的对策部分。
例:现在社会上多了一些新职业,如大数据分析师、茶饮师等,请你谈一下对新职业的理解。
【运用】
为了保障新职业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把新职业纳入就业体系中,为新职业提供更多的保障。此外,要加大监管力度,重点对新职业中的不正当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等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和处罚,确保新职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上一篇: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袁东申论全家桶方法精讲班
下一篇:减轻育儿负担呼唤更多“官方带娃”
相关资源
  • 无相关信息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View: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