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请谈一谈词与短语的关系。 第2题: 请阐述基本词汇特点。 第3题: 请说明文字的作用。 第4题: 请说明语言演变的特点。 第5题: 请简述语法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6题: 请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些结构类型。 第7题: 什么是使动用法?论述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的几种类型,并举例分析说明。 第8题: 请简述建国后赵树理小说的主要特色。 第9题: 请简述《雷雨》的多主题。 第10题: 鲁迅的《彷徨》《呐喊》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充分展现了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实绩,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思想体验和艺术感悟。 第11题: 结合从《蚀》三部曲到《子夜》,谈谈茅盾创作的变化。 第12题: 请谈谈朱自清散文如何塑起了一座艺术的丰碑? 第13题: 请简述朦胧诗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第14题: 请谈一谈《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第15题: 请说明《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16题: 请比较李白和杜甫的异同。 第17题: 谈谈你对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的理解。 第18题: 你怎样理解《西游记》的奇幻美与诙谐性。 第19题: 说明《儒林外史》中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20题: 古希腊悲剧的文学特征有哪些?三大悲剧作家都是谁? 第21题: 请概述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形象的精神内涵。 第22题: 托尔斯泰的创作特点有哪些? 第23题: 请谈一谈《老人与海》的创作特点。 第24题: 请说明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特点。 第25题: 小说创作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26题: 微型小说的创作要点是什么。 第27题: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第28题: 抗洪抢险中采访要注意那几点? 第29题: 随机追问,结合经历如何采访中做到深入。 第30题: 有一年视频拍摄工作经历吗?谈谈之前的学历、学校、工作经历。 第31题: 请谈谈你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与新媒体等媒介融合的思考? 第32题: 如果工作中遇到突发情况,作为主流媒体应该怎么做? 第33题: 传统媒体应当从哪些方面借力网络传播? 第34题: 科技新闻采访要注意哪几点? 第35题: 人物专访要注意哪几点? 第36题: 有一年照片拍摄工作经历吗?你认为拍摄新闻照片应该注意什么? 第37题: 发布了失实报道后应该怎么办? 第38题: 你认为一个摄影记者应该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第39题: 微信公众号在灾情新闻报道中有什么作用? 第40题: 新时期军事新闻采写要注意哪几点? 第41题: 请谈谈你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不同之处。 第42题: 请就编辑出版专业特征,谈谈入职军队文职的优势和不足。 第43题: 你作为网站编辑,现接到群众投诉称网站上某篇文章涉嫌抄袭她多年前发表的论文,侵害了她的著作权,请问你如何处理? 第44题: 军队准备策划出版一本军队年鉴,请你从编辑出版专业的角度谈谈你会如何做好书刊的整体设计。 第45题: 你作为中国军网的一名编辑,现在需要搜索近年来军队建设的重要信息材料,请问你会采用哪些途径进行信息收集? 第46题: 你作为一名中国军网的编辑,请问你的日常信息处理的步骤主要包括哪些? 第47题: 作为一名编辑,你认为审稿的作用有哪些? 第48题: 请你谈谈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对于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49题: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最适合成为哪一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第50题: 请列举三个我国近现代出版印刷机构,并就其一进行简要介绍。 第51题: 请列举三个我国近现代重要的报纸或期刊,并就其一进行简要介绍。 第52题: 请你谈谈对于图书出版单位转企改革的看法。 第53题: 请你谈谈商标、专利和版权的区别与联系。 第54题: 你单位想要采用一篇他人发表的论文资料,请问你需要做哪些步骤保证不侵害他人著作权。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我认为词与短语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主要区别在于: 其一,词由语素构成,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独成句或单独起语法作用。比如“老师辛苦了”,其中“老师”“辛苦”能分别单独成句,属于词;剩下的“了”虽然不能单独成句,但是能够单独起语法作用,所以也是词。“最小的”是说词是不能扩展的,也就是在词中间一般不能再插入别的成分,即使两个成词语素组成的词也不能分开,比如“黄河、黄瓜、黄花鱼”不能扩展为“黄的河、黄的瓜、黄的花鱼”。 其二,短语是由词逐层组合而成的。短语可以单独成句,也可以单独起语法作用,但是跟词不一样的是,它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比如“黄草、黄鞋、黄衬衫”可以扩展为“黄的草、黄的鞋、黄的衬衫”,既然能够扩展说明他们不是词,而是短语。 而对于这二者的联系度,具体体现在“离合词”上。比如“洗澡、鞠躬、提高、说服”是一个词,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扩展成“洗个热水澡、鞠了一躬、提得高、说不服”,扩展后的是短语,这就是所谓的“离合词”。离合词的存在说明词和短语之间的界限有一定的模糊性。 第2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基本词汇是基本词的总汇,是词汇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基本词汇所代表的概念和事物往往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全民语言交际中必不可少。它一共有三个特点: 第一,全民性。基本词汇使用率高,使用范围广,在实际生活中不可缺少。它们不受交际主体的地域、性别、年龄、阶层、行业、文化程度等社会特征的限制,全民族通用。全民性是基本词汇的根本特点。 第二,稳固性。许多基本词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特别是单音词。比如“人、手、口、马、牛、羊、鱼、日、月、山、雨、水、火、小、大”等词在甲骨文中就已经使用,它们的词义和用法至今保持不变。基本词汇具有稳固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词汇也在不断地调整、扩充。比如随着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基本词“耳”已经被“耳朵”代替,“目”已经被“眼睛”代替。 第三,能产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必须不断增加新的词语,以适应交际的需要。汉语中大量的双音节新词都是在单音节基本词的基础上构成的。因为基本词是人们所熟悉的,在它们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词更便于理解、接受和流传。比如用“心”构成的双音节词就有“关心、开心、耐心、细心、虚心、心情、心疼、心理、心声”等,多至数百个。而用单音节基本词“天、水、人、火、电”做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也都在一百个以上。可见,基本词的构词能力很强。当然,并非所有的基本词都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比如“你、我、这、那”等的构词能力就比较弱;至于一些数词、量词等,就几乎没有什么构词能力。但总的来说,构词能力强仍是基本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3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文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传达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不在交谈现场的人们,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们,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流信息。 第二,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我们主要谈谈历史流传和创新知识这两方面。在没有文字以前,人类的历史主要是通过传说和史诗来传通的,那时每一个文化群体或部落都有一些专门唱史诗和讲传说的人。如果遭遇天灾人祸,会唱史诗的人都去世了,历史的记录也就中断了,这个民族的历史也因此消失了。同样,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各种文化知识、生产经验只是靠父子或师徒间的口耳相传,一旦传承者遇难,这些曾已创新的知识和经验就会泯灭。文字的出现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使人类的历史得以长久流传,人类的创新知识和经验得以积累增加。如果说语言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本能生活方式,那么文字则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 第三,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一种文化如果没有文字,就好像一个人不识字。识字的人和文盲在智力和能力上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有了文字,人类不仅可以通过一发即逝的、在时间上单维向排列声音来思维,而且还可以通过文字思维。文字使思维有了在两维空间中分布的形体表象,并且可以在时空中留住,反复多次地琢磨。设想一下不用两维的形体符号来完成一个简单的方程运算是多么困难,就可明白文字的重要性。有了文字,中外古今的人类实践的各种经验都可以成为大脑在异时异地、多次反复地、立体化加工的原料,这对于大脑的思维能力是一种不断进行的再训练,有利于不断地提高脑力的素质和潜力。知识与思维能力从此进入了良住的互动和增长。 第4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为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首先,渐变性。语言是社会的每个成员无时不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于群众之中,存在于不间断的使用之中,人们需要语言简直就像需要空气和水一样。与社会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不能多数成分老是花样翻新,更不能一夜之间变得面目全非。这样的变动非但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语言的演变只能因势利导,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地促使语言发生变化。把任何一种现代的语言和它的古代的状况加以比较,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 其次,不平衡性。语言系统的各个系统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与社会和交际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也即词汇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就稳定得多。它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同时,在词汇、语音的内部,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也是不平衡的。语言变化的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地域方面,同一语言现象的变化速度、变化方向,在不同的地区常常不一样,这种不规则现象是过去的语言保留在今天的语言系统中的历史层积,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见证。 第5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结构的两种基本关系。 第一,组合关系。每个语言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结构。处于高一级结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的成分,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成分一旦组织为结构,就不再仅仅是个体,还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组合关系,增加了属于结构整体的意义。比如“红”和“花”两个符号可以组成“红花”和“花红”两个不同的结构。“红花”和“花红”虽然所用的语素符号是一样的,但整个结构的意义不同,前者指一种事物而后者指一种现象。这种结构整体意义上的差别,就是因为成分的组合关系不同造成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系统观的核心理念。比如,氧和氢都是助燃物,但当它们按一定的比例在一定的条件下组成新的水分子结构后,整体结构“水”的性质却不与任何成分相同,成了阻燃物。 第二,聚合关系。如果一些语言符号或更大的单位在组合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并且替换后结构关系不会改变,那么这些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比方拿“红花”这个符号的结构来说,能出现在“红”这个位置上的有“蓝、白、紫、大、小、好、香……”,能出现在“花”这个位置上的有“光、线、旗、脸蛋、眼睛、房子……”,这两组词各自构成一个聚合。 第6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结构类型: 第一,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面。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比如“臣实不才,又敢谁怨”中,“怨”是动词,“敢”是助动词。 第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需要前置。首先,宾语必须是代词;其次,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比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第三,宾语用代词复指。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比如“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第7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共有三种类型。 第一,动词的使动用法。该用法有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产生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意思,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后面带宾语。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比如“君将哀而生之乎?”,这里的“生之”的意思是让我活;“晋侯饮赵盾酒”,这里的“饮赵盾酒”并非晋侯喝了赵盾的酒的意思,而是晋侯让赵盾喝酒。 第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该用法有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比如《过秦论》中“诸侯怨惧,令盟而谋弱秦”,这里的“弱秦”的意思是使秦国变弱。 第三,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或者使其宾语产生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比如《盐铁论·非鞅》中“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这里的“肉白骨”指的是使白骨生肉,表示起死回生的意思。 第8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建国后赵树理小说的主要特色主要有: 第一,塑造“新人”形象。《三里湾》首先尝试塑造了一系列“新人”形象:如品质高尚、朴实诚思、一心为社员服务的村支书王金生;他的弟弟,聪明勤奋、热情淳朴的农村科技青年王玉生;他的妹妹,聪明利落、泼辣而有主见的玉梅;还有天真上进而又有些幼稚的范灵芝,刚正质朴、爱憎分明同时又有少许鲁莽的王满喜等。在这些人物身上,寄寓了作家对于新生活的理解和想象,特别是通过以王金生为代表的进步力量成功地对落后人物的说服、教育和斗争,最终使他们加入合作社,完成了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历史必然性的印证。但总体而言,这些人物和赵树理早期作品中的正面人物一样,略显单薄,缺乏深层的性格内涵与美感力量。 第二,擅长塑造中间人物和落后人物。在人物刻画方面,相比之下,赵树理最擅长的依然是对中间人物和落后人物的塑造。比如一心要走个人发家道路的富裕中农马多寿,其顽固落后、狭隘自私的性格就被作家刻画得非常生动;作为马家大院的家长,绰号“糊涂涂”的他,对别人和集体利益常犯糊涂,但关系到个人利益时却精细无比;在家里,他独断专行,虐待儿娘,强行干涉小儿子马有翼的婚姻。 第三,以人物描写推进故事情节。从艺术手法上看,《三里湾》延续了赵树理以往擅长以人物描写推进故事情节的写法,在稍显散漫的故事线索中,着力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这点上他是成功的。但从小说的整体结构上看也有不足,由于力图展示人物转变、社会进步主题的需要,小说匆忙设计了几个弱势人物的“革命”和落后形象的转变像马多寿的“变糊涂为光荣”显然来得突兀,天成的“革命”也显得急促和缺乏深层铺垫。 赵树理的后期作品,如《套不住的手》《互作鉴定》《实干家潘永福》等,都转而渲染了老一辈农民身上的传统美德,其作品中曾经活跃的小人物、中间人物,以及附着其上的喜剧因素和批判精神也随之隐没,几近沦为“先进人物特写”一类的东西。 第9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品,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通过对《雷雨》文本的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其主题,因此,《雷雨》实际上是一部具有多重主题的文学作品。 第一,对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批判和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剧本在一天的时间,即上午到午夜两点钟,并在两个场景,即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而戏剧的结尾,无辜的年轻的一代都死了,只留下了对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的一代,这就更加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力量。 第二,《雷雨》的“还原性”阐释。作者在《雷雨》中揭示了“生命编码”,即戏剧“意象”中所内涵的人的生存困境。剧中的“郁热”不仅是自然背景,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剧本中人的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由此而引发出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与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 第三,“挣扎”与“残酷”的发现。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缠绕,曹禺提出了他的残酷命题,既包含了对人无论怎样挣扎终都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压抑着人的本性、人又不可能把握的某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无名恐惧。同时“序幕”与“尾声”的设置,造成了欣赏的距离,将戏剧本事中的郁热、愤懑与恐惧消解殆尽,而达到类似宗教的效果。 对《雷雨》的多重解释显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它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超越现实,探索着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第10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彷徨》《呐喊》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为: 第一,内容上表现得深切。 一方面,题材的开创性。鲁迅创作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由此开掘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类题材。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普通劳动人民的小说家,第一次用平等真诚的态度和现代意识,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辛苦与愚味的生存状态做了现实主义的描写,如《故乡》中的闰土。鲁迅小说中对知识分子的描写分为四类,包括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如《白光》中的陈士诚;觉醒的新式知识分子,如《孤独者》的魏连殳;虚伪的假道学知识分子,如《肥皂》中的四铭;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代表,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另一方面,思想意蕴的深刻性。《呐喊》《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小说重在表现群众的愚昧麻木,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知识分子的悲剧在于作为启蒙者不被民众所理解的孤立境地,比如《药》的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喂华小栓,而人血正是革命者的鲜血。 第二,格式上表现得特别。 一方面,创作方法的多样性。首先,鲁迅观察与表现的视角也是独特的,即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拷问”,比如《药》《在酒楼上》等一系列作品。其次,鲁迅小说中常用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前者如《示众》等作品,想要表现的是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缺点以及对于“启蒙”的无奈质疑。后者如《故乡》《在酒楼上》,表达了“反抗绝望”的哲学内蕴和生命体验。 另一方面,文体的独创性。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比如《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形式,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结构。《伤逝》是手记体小说,《社戏》是散文体小说,《兔和猫》是寓言体小说,《在酒楼上》是对话体小说。鲁迅小说不注重故事和情节的构造,而是依照人物的心理流动来连缀成篇。 第1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从《蚀》三部曲到《子夜》,茅盾创作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第一,对社会剖析和艺术美相结合的自觉追求。《子夜》是茅盾运用社会分析进行创作的典范之作,作者在小说中从对现代都市畸形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剖析入手,绘制了一幅30年代初中国社会各种错综复杂阶级矛盾的宏大图景。茅盾从当时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事件作为小说的背景,如国际经济危机与经济侵略,城乡工农运动等。通过作品主人公吴荪甫的命运起伏,茅盾更准确地把握了以他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本家等工商政学等各色人等的思想、性格、命运。这样《子夜》反映现实更加富有丰富性与复杂性。 第二,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努力探索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美学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第一次以相当可观的深度刻画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吴荪甫的典型形象,这个形象不是概念的,而是源于生活的,内蕴丰富的。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新旧杂糅,似强实弱。一方面,吴荪甫是现代中国社会出现的“新人”一一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本家。他渴望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为了事业他忘掉了许多生活的乐趣,他有着活跃的生命力、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然而,他生不逢时,通过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的另一面逐步显现而且占据了性格的核心位置。在家庭里,他是个专制家长,丝毫不顾别人的独立人格;对下属、对工人,他听不进别人任何意见。在别人而前,他就显得非常自信刚毅,然而每次他一个人待在书房里,他就感到惶惑万分,悲观绝望,终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 第三,铸造大容量的艺术构架、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以及长篇小说的文体创新。内部情节双线或多线交错的结构,及人物内心世界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都能得心应手,圆熟处时有新意。在《子夜》的主体部分,故事分为两种方式发展着,先是八条线索网状交叉发展,并且逐步把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推向小说的中心位置。另一个结构特点是虚实结合,在写两大矛盾的时候,把军阀的混战,赵伯韬与美国金融资本勾结转成暗线描写、侧面描写。这样,不仅减少了头绪,节省了笔墨,更扩大了作品容量,突出了主线。在这样层层矛盾的展开与跌进中,《子夜》的情节达到高潮然后戛然而止。这使吴荪甫的内心活动,特别是内在的心理紧张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第12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第一,真挚深厚的感情。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取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他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尤为动人。如《背影》中对父亲的追忆,《悼亡妻》中对妻子的怀念等这些身边的凡人琐事,因为时时追求真切的内容、感情的质朴诚挚而最能感动读者。 第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的散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景物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感觉独到,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地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构成细密深远的意境。《荷塘月色》中,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他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具,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 第三,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通过自己敏锐的艺术神经,纤细缜密地抒写生活的独到情绪和体验。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散文结构严谨得无懈可击。例如,他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由写画、析画、评画三部分组成,先是写画的形神兼备,后用一连串的问句做分析,层层深入引导读者去分析咀嚼品味,最后用神韵之笔点出神韵之画,意味深远。前部分为后部分层层铺垫,由画到感情的抒发连接得自然婉转。 第四,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丽凝练,喜欢用口语,清新朴素而又精到,在当时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的典范。《背影》中仅仅质朴地说了父亲送儿子的一段场景,他捕捉到的不可言说的典型动作细节将那种劳累奔波的老父亲形象展现于眼前;他爱用叠词,散文有着节奏感与韵律美。如《桨声灯影里的秦准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 总之,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为其后的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