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2、B3、B4、D5、B6、B7、C8、A9、B10、C11、C12、D13、B14、D15、D16、C17、B18、B19、D20、A21、C22、A23、D24、D25、D26、D27、A28、A29、D30、B31、B32、B33、A34、B35、C36、B37、D38、D39、C40、C41、C42、B43、C44、D45、D46、C47、C48、D49、D50、C51、A52、D53、C54、D55、A56、B57、B58、D59、C60、D61、D62、C63、D64、B65、A66、C67、B68、B69、D70、A71、B72、B73、C74、A75、C76、A77、B78、B79、C80、D81、B82、A83、D84、C85、B86、B87、C88、C89、A90、D91、C92、B93、D94、A95、C96、C97、D98、A99、B100、A101、C102、B103、B104、D105、D106、C107、B108、C109、A110、D111、B112、D113、B114、A115、C116、ABC117、ACD118、ABD119、ABD120、ABC121、ABCD122、D123、BCD124、AC125、AB126、A127、D128、ABD129、C130、ACD
https://www.lasee.net/d/file/gongwuyuan/2019shanghaixingceA.dochttps://www.lasee.net/d/file/gongwuyuan/2019shanghaixingceAjiexi.doc(部分解析)
1
第一空,根据文段信息“到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这一数字达到760万两”、“在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可知,鸦片战争前后,清廷的财政由盈余转为亏损,“结余”指结算后余下,既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A、D两项均符合文意;“节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因节约而剩下,“节约”在文段中并未体现,不符合文意;二是指节余的钱或东西,由文意可知,清廷在鸦片战争后财政已处于负债状态,因此不可能有节余的钱或东西,不符合文意,故排除B、C两项。
第二空,由文段信息“清廷不仅不把未来的收入透支来加速发展国力”、“只想往国库多存钱”可知,清廷在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后,不仅不把未来的收入透支来发展国力,反而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想往国库多存点钱,A项“节流”指节约开支,符合文意,当选;D项“截流”指在水道中截断水流,以提高水位或改变水流的方向,与文意无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中国近二十几年持续增长的启示(上)》
2
本题考查关联词搭配。
第一空,横线处所填关联词搭配后文的“也”,B项“即使”和D项“既然”均可和“也”形成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结构。A项,“不但”搭配“而且”;C项“如果”搭配“那么”,均无法和“也”形成搭配,排除。
第二空,横线处所填关联词搭配后文的“还”,B项“不仅”和后文“还”搭配恰当,D项“所以”和“还”无法搭配,排除。锁定正确答案B。
第三空带入验证,“不仅有……还有……并且”表并列,符合文意,且搭配合适。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中国逻辑的特质》
3
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为”与“不为”是刘邦与刘备采取的两种不同做法,且根据“深得人心、实现大治”可知,这两种做法都是好的,为积极感情色彩。A项“异曲同工”比喻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B项“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均符合文意;C项“背道而驰”强调行动与正确的方向和原则相反,为消极感情色彩,与文段不符,排除;D项“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侧重强调对事物的看法不同,而文段重在指出两人的做法不一样,且为中性词,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二空,冒号表解释说明,故“秦朝苛政······严刑峻法”是对横线处的解释说明,强调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法,对应B项“审时度势”,指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侧重于对时势的估量,符合文意,当选;A项“度德量力”指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横线处强调的是刘邦对时势的分析,而非对自身的分析,与文意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为”与“不为”的辩证法》
4
第一空,分析文意可知,横线后“而”即“而且”,表并列,横线处应与“充满情怀”语义相近。“充满情怀”表示充满某种感情,是一种感情的表达。“真实”表示跟客观事实相符合,“真诚”表示真实诚恳,“真诚”比“真实”多了“诚恳”的含义,更能体现出情感的表达,更符合文意,故排除A、C两项。
第二空,“是因它在······格外传统”对横线处进行原因解释,根据后文可知在信息时代,写信是很传统的方式。从文段“充满情怀”“细细体味”“走近人的心灵深处”等表述可知,作者对写信持积极态度。B项“老旧”表示陈旧、过时的,含贬义,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D项“古老”表示经历了久远年代的,可体现“格外传统”的含义,符合文意,当选。
第三空,代入验证,D项“笨拙”表示不伶俐,填入文段表示信不能非常便捷、非常直接地传递信息,需要人们细细体味、琢磨,与文段对应恰当,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媒体评几封信刷屏朋友圈:不能失去写信这种笨拙而温柔的能力》
5
第一空和第二空,“寄于”指“寄托在······”,“于”后面可加地点、人物等,比如“相思寄于人海”,“家庭的希望寄于孩子身上”;“寄予”指寄托,给予关怀、同情,比如“寄予厚望”、“寄予同情”。①句搭配“侠客”,②句搭配“厚望”,故锁定A、B两项。
第三空,“赋予”指给予,交给,寄托,通常搭配重大任务、使命等,表意相对积极;“给予”指使别人得到,是中性词。而生活给我们的可能是挫折、痛苦,也可能是开心、快乐,故填入中性词“给予”更加合适,锁定B项。
故正确答案为B。
6
首先判断首句,①句论述幼虫的羽化,③句论述蜕变对蝉的重要性,④句论述蝉蜕变的时间,⑤句为话题引入,引入蝉的活动。对比后可发现,⑤句更适合做首句,排除A、C和D三项。
代入验证,⑤句引出蝉在夜间活动,①句论述幼虫在夜间开始羽化,④③两句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幼虫在羽化的过程中不能受干扰,②句引出结论“因此蝉在夜间活动”,符合逻辑顺序。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还在嫌弃蝉的聒噪?其实它的一生很传奇》
7
C项中“八十挂零的耄耋老翁”语义重复,“耄耋”指八九十岁,与“八十挂零”存在语义重复,故为病句,当选。其余三项均没有语病,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8
A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强调观察事物的角度要全面,B项“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C项“实践…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欺人”、D项“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均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故A项含义和其他三项不一致,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A。
9
②句存在一面对两面的错误,“能否”表示两个方面,“要对情绪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仅对应“能”这一个方面;③句存在一面对两面的错误,“高低”表示两个方面,“对自己的消极情绪进行有效管理”仅对应“高”这一个方面。故②③句均有语病,没有语病的是①④句。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幼儿情感教育探究》
10
A、B、D三项中的“谁知道”在句中的意思是“我不知道”;而C项中的“谁知道”表示询问,意思是“哪一个人知道”,与其它三项语义不同,当选。
此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11
文段首句指出乾隆帝所写内容讨论的话题为“书生气”,紧接着具体说明乾隆帝在批阅奏章时,总会出现以书生气相诟病的言论,乾隆帝针对此言论分别阐述了读书明理对于处事行政的意义,以及不读书的害处,并说明若州县官为“书生”所能起到的积极意义。后文乾隆帝从自身出发,强调讥讽书生迂腐、嘲笑书呆子气的观念是因为其不知书,文段围绕“书生气”这一话题展开,意在说明“书生气”并非坏事,以“书生气”相诟病的人,正因为他们不懂读书,对应C项。
A、B两项均偏离文段论述核心话题“书生气”,且两项所涉及内容为解释说明,意在引出以“书生气”相诟病的人不知书的观点,非重点,排除;
D项,“希望官员能知书爱民”无中生有,文段并未提及,且偏离文段核心话题“书生气”,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新刊 | 卜键:朕亦一书生——从乾隆帝登基之初的一份上谕谈起》
12
文段首先通过“智珠寺”引出寺院的历史痕迹被完整保留这一现状,侧重强调历史文物的痕迹在修复中要完整保留。紧着通过郭黛姮的话进一步解释说明,强调文物是历史信息的载体,记录的历史信息也是文物的一部分,所以在这个原则下,文物的修复便不会被涂得面目一新,即要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对应D项。
A项,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是要保持文物原貌的原因,非文段重点,排除;
B项,“智珠寺建筑的修复”是文段引出话题部分内容,非文段中心,排除;
C项,“火烧和烟熏的痕迹”强调的是“寺院”在历史上的情况,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项。
【文段出处】《郭黛姮:在原址重建仿古建筑不是保护文化遗产》
13
横线在结尾,且由结论引导词“因此”可判断,横线为全文的总结概括。文段开篇通过“近年来”引出背景,介绍城市的快速发展,紧接着说明在城市发展中如果想弯道超车,人才是其间的关键,之后以“武汉”“成都”为例说明城市均注重人才的招揽。后文首先引出问题,介绍中国城市发展差距越拉越大,人才分布并不均匀,而目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老龄化问题较严重,最后提出对策,即人才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故文段重在说明人才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对应B项。
A项,文段围绕“人才”与“城市”之间的话题展开,选项偏离文段话题,排除;
C项,“要实施人才计划”与文段所述内容相悖,文中已说明“武汉”“成都”等地已经实施人才计划,排除;
D项,“比物质资源更加重要”无中生有,文段并未就两者进行比较,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抢”人才重塑中国经济版图 二线城市成最大获益者》
14
文段开篇强调“教育的焦虑为何愈演愈烈”,随后进行详细说明,指出培训机构的各种广告和培训信息助推了家长的教育焦虑,使得不少人宁愿恢复“一考定成败”。文段最后通过举例说明,强调家长在这种教育焦虑之下,都让孩子们上培训班,使城市的商业中心变身为“超级学校”,即强调培训机构助推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对应D项。
A项,文段强调的是培训机构助推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家长的教育焦虑”表述不明确,排除。
B项,“教育的焦虑为何愈演愈烈”相较于D项,表述不明确,没有具体阐明“培训机构”的助推作用,排除。
C项,文段仅仅讲述学生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却没有讲述家长要参加教育培训,“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参加各种教育培训”表述错误,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5
由文段中“我们真的可以完全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吗?”可知,风能、太阳能是可再生资源,符合文意,排除;
B项,由文段首句“为了抵抗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失控,我们需要在本世纪中叶到来之前解决碳排放的问题”可知,碳排放问题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文意,排除;
C项,由文段“要解决碳排放的问题必须早日放弃肮脏的化石燃料”可知,化石燃料不是清洁能源,符合文意,排除;
D项,对应文段“核裂变技术昂贵且饱受争议,核聚变技术则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遥远的梦想不等于终极梦想,表述错误。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16
文段开篇介绍世界第一大烟草公司拿出7500万美元做公益,却花了1亿美元宣传的事件,紧接着指出这笔捐款就是变相广告,随后引出他人观点,即人家毕竟捐出了真金白银,似乎宣传一下理所当然,最后指出这个观点的错误,说明这样的捐款会适得其反,带来伤害。文中引用他人观点的作用在于首先通过他人的话说明药草公司的做法在部分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而后再对其进行反驳,对应C项。
A项,“反驳前文的观点”与文意相悖,作者并非要反驳前文的观点,而是陈述部分人的想法,进而对这些观点进行反驳,最后的意图依然为认为药草公司的行为不妥,排除;
B项,“引出全新的问题”无中生有,文段一直在围绕烟草公司的做法是否得当展开,并未引出其他的问题,排除;
D项,“层层递进,帮助强化前文观点”表述错误,就语意来看,引用的他人观点是与前文相反的,故并非层层递进,且作者先引用部分人的狭隘观点,后文再对其进行反驳,并非应用这句话强化前文观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富人的药方》
17
文段中“:”表解释说明,后文解释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它们”即后文的主体。阅读后文可知,当某个重大生活事件发生后,事件本身可能被以往,但是引发的情绪会永远被铭记,由此导致不由自主行为的发生,故后文重点强调的是过往的事件、情绪以及不由自主行为的发生,对应B项。
A项,“不由自主的时刻、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力量、意志”未提及“过往的事件”;
C项,未提及“不由自主行为的发生”,排除;
D项,未提及“过往的事件”,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当情绪不由自主时 你要控制的是自己行为反应》
18
根据“病菌不依赖于健康的宿主进行传播”可知,水源污染得越严重病毒可能进化得越强,而三国之中智利有良好水源供应,厄瓜多尔是整个南美洲水源保护最差的地方,秘鲁水源供应保护介于二者之间,由此推断病菌进化最强的国家可能是厄瓜多尔。
故正确答案为B。
【文段出处】《我们如何驯服病菌》
19
“疾病工厂”一词出现在篇章后两段。根据后两段中“甲型H5N1流感获得了强烈的毒性”“作为致命病菌的天然孵化器”可知,此处指允许病菌繁殖、传播,使得病菌变得高毒性的环境,对应D项。
A项“血汗工厂”、C项“养殖工厂”均未指出与病菌间的关系,排除;
B项“人口密集”表述错误,篇章后两段的例子中提及的是“养殖场”“一战前线”等能够孵化致命病菌的“工业化饲养场所”,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我们如何驯服病菌》
20
“流行病是一种社会现象”出现在篇章第九段第一句。后文通过“之所以……是因为”句式进行解释说明,强调人类流行病源于社会条件允许其进化,后面又补充说明是我们创造了允许致命病菌进化和攻击的环境,故而可知,流行病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因为我们创造了允许病菌进化的社会条件,对应A项。
B项“战争后遗症”表述片面,文中所述的1918年的大流感病毒是在“一战”西方前线战事的特定条件下进化的,排除;
C、D两项文中并没有提到,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我们如何驯服病菌?》
21
根据第一段“通过公共卫生、疫苗接种和抗菌治疗”可知,A项“改善公共卫生”、B项“接种有效疫苗”均为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方式,排除。
根据篇章最后一段“很多病毒学家呼吁……一种新的饲养动物的方法”可知,D项“革新工业饲养方式”为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方式,排除。
C项“控制人口数量”文段未提及,不是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方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C。
22
A项,文段中“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③,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④纸灰之类冒⑤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⑥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均是介绍活板印刷的操作流程,且强调了“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是简易,故“非常简易”无从体现,表述不合文意,当选;
B项,根据文段“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和“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可知,唐代就有雕版印刷书籍,只是没有大规模做,“庆历”即宋仁宗时期,毕昇又发明了活板,故宋代以前是有其他印刷术存在的,符合文意,排除;
C项,根据文段“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可知,“布衣”即为普通百姓,表述正确,排除;
D项,根据文段尾句“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毕昇死后的字印被他的后代子孙所得,到现在还保藏得很好,表述正确,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梦溪笔谈》
23
根据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对应文段“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可知,该句论述的主体为雕版印刷术,而非活版印刷术,偷换概念,排除;
B项,对应文段“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可知,活版印刷用铁制的模具作为底板,但是活字模不是木制而是胶制的,该项表述错误,排除;
C项,对应文段“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可知,字印的储存是按照韵部分类,而非按照音序,排除;
D项,对应文段“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可知,活字印刷术是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不用的时候,用火烤让药物熔化,之后字印即可掉落,故该项表述正确,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板印书籍》
24
①句的意思为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者”置于“此印”之后表示停顿。
②句的意思为每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者”相当于“······的字”。
③句的意思为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者”是后置定语的标志。
④句的意思为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者”的意思是“······的(原因)”,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四句话的用法各不相同,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