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349875)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材料2(349876) 上海交通整治2016年3月份启动,被称为“史上最严”交通整治。在交通环境改善的同时有没有依规执法?是否存在过度执法?集中整治会不会变成“一阵风”?这些问题受到关注。对上海来说,不管是集中整治,还是制度变革,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市民的守法习惯。 2016年5月23日凌晨,上海中环线高架发生严重车祸。清晨早高峰开始,事故发生地附近几乎被堵死,但公交专用车道上,公交车顺畅通行,社会车辆无一进入。这个场景让不少市民感慨:“养成好习惯,也得靠管。” “让法律立起来”——这是2016年3月23日启动的上海交通整治的目标。数据显示,近3个月以来,查处的十大类违法行为同比增长了3倍;5月以来,日均查处量达到11.7万起,同比增加605.3%。3月25日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比上年同期下降40.9%,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同比下降37%;浦西快速路拥堵指数同比下降11%。 3个多月来,上海市区重点管理路段几乎天天能见到这样的场景——数十米道路口布置“重兵”,三步一哨,五步一岗,交警、特保队员、辅警“齐上阵”,连机动车乱鸣笛、行车打手机等“小违法”,也逃不过他们的法眼。 为做好此次交通整治工作,上海警方实行全警种联动执勤。全市6700余名交警全员上岗,基层派出所每天有4200余人次警力参与行动,市公安局每天出动850人次、分县局每天约1800人次的机关警力,早晚高峰时段上路执勤。 一年365天,这样的人力投入能否持久?上海警方表示,警力的确增多了,但背后更有机制的变革,比如执法权下放。2016年3月30日,黄浦区率先赋予巡警开具违法停车告知单的执法权,随后,全区210名社区民警也加入交通执法队伍。一线巡逻民警24小时在街面巡查,交警难以顾及的支小马路也要巡逻到,赋权给他们,意味着在停车管理上更细致。交警执法的专业性很强,为保证执法程序规范,执法权下放给其他警种时,上岗前会集中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公众的监督也有助于规范执法。 2016年5月4日,视频举报交通违法查处平台正式运行,一周内,警方就接到群众举报的1000多条线索,查实100多条。浦东分局交警支队还推出一款能同时抓违法停车、违法变道、违法倒车等三种违法行为的新型“电子警察”,值守在人流量较大的路口。据悉,上海计划新增1.8万套电子警察,未来与行车记录仪、群众举报交通违法查处平台等构成一张发现交通违法行为的科技网。 路难行、车难停是大城市交通之痛,学校、医院周边道路几乎都是“肠梗阻”。以瑞金医院为例,医院每日门诊量上万人次,停车位仅200多个。为方便群众,交警部门和周边机关、宾馆沟通,对外提供车辆。医院也将门前商铺改作辅道,供临时停车上下客、解决车难停的问题。 在浦东,交警根据学校区域位置、周边路网结构和交通流构成“一校一方案”,疏堵并举。三林小学位于三林老镇中心区域,为缓解学校门前停车管理矛盾,浦东交警支队联合属地派出所、镇政府和校方,按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分别向家长发放橙、蓝、绿等不同颜色停车证,标明临时停车时段、区域及停车要求,分时段停车。目前,全市已经协调194家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开放共享停泊位1.3万余个,同时正研究试点住宅小区周边停车场错时开放。 警方表示,未来“大数据”平台不仅仅用来监控交通违法行为,还将通过手机客户端、PC端、车载信息系统等,提供实时路况和停车信息,引导人们选择出行方式和停车地点。 材料3(349877) 管理一座城市,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需要拿出像绣花一般精细的本事。但城市管理中各种问题叠加,千头万绪,有绣花之心,还得有精细之功。在上海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中,不少人都发现“绣花针”背后的一条线迹——立法先行,依法治理。 伴随着近年来上海城市的快速发展,群众要求禁放烟花爆竹的呼声愈发强烈,是单纯的一纸禁令彻底禁止,还是结合实际分步实施?上海探索采取立法先行——通过前期地方立法,确保禁燃禁放真正落到实处。 2014年的上海两会,138名上海市人大代表联名倡议,春节期间市民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2016年,上海实施新修订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外环线以内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既是立法,必然需要经过前期调研、人大审议等多道程序。正是有了这些程序设计,整个烟花爆竹禁燃禁放摈除“一禁了之”的简单粗暴,在反复论证、凝聚共识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譬如说,修订后的《条例》提出,烟花爆竹经营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批发,并规定了烟花爆竹经营单位的布点应遵循合理布局、总量控制、逐步减少的原则。2018年,上海在外环线以内或大部分外环线区域的9个区域按照“一区一点”的原则,设置9个销售点,除此之外的销售和购买行为一律视为非法。所投放的产品仅限鞭炮和高升,并且每个点不超过300箱,全上海总共投放2700箱。同时,《条例》还对燃放安全作出精细化规定,外环外虽然属于可燃放区域,但又明确这一区域内的八类场所周边禁止燃放。 “我以前每年也会买很多烟花去放,现在也是说不放就不放了。”家住静安区的市民陈先生记得,从2016年开始,他在自家小区的宣传栏,地铁屏幕、电视新闻中看到越来越多的烟花爆竹“禁燃”宣传,深入上海的角角落落。在南京路步行街和淮海路商业街,如果你选择点击“eHuangPu-Free Wifi”无线网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八个大字“禁放禁售烟花爆竹”以及相应的举报电话,这是黄浦消防支队借助无线网络技术,将烟花爆竹“零燃放”宣传进行虚拟化延伸的一部分。宝山消防支队则与宝山区“社区通”平台积极合作,借助该平台信息推广优势,面向全区550个居村委、32万户家庭推送烟花爆竹安全管控宣传资料和相关政策。春节前,静安公安分局也推出了沪语童谣版禁燃禁放主题曲《不放不放2》,从居民社区唱到了商务楼宇,不仅社区阿姨爷叔会唱,连外籍志愿者们也用“洋泾浜沪语”唱起了“勿放勿放做榜样”。潍坊新村派出所与辖区内物流行业联手合作,对辖区内寄递物流行业站点的每一件货品上都附贴上有明亮醒目的公安图案和“禁燃烟花”宣传字样的贴纸标签,让每一件送进大楼的快递、外卖都变身成“禁燃”宣传品,让每一名快递、外卖小哥都变成了“禁燃禁放”烟花爆竹的义务宣传员。 2016年除夕夜,上海全市公安民警走上街头,30余万“平安马甲”志愿者守护。当年春节期间,上海外环以内区域基本实现烟花爆竹“零燃放”、外环以外区域烟花爆竹燃放明显减少。 2017年春节期间,上海按照“目标不变、标准不变、措施不变、效果更好”总要求,全面落实各项管控措施,成功实现了外环线内“零燃放”、外环线外燃放量明显减少的工作目标,全市没有发生因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事故。 《条例》明确了各管理部门的职责,为执法部门划定清晰的执法领域和相关责任。正是有了这部法规作为基础,辅以严格规范执法,上海在连续两年实现春节期间烟花爆竹成功管控的同时,渐渐在全社会树立起了尊法守法的风气。2018年1月,上海公布《上海市公安局关于加强2018年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通告》,从严从紧划定了元旦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禁放区域。其中,除外环线以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之外,外环线之外各区在2017年划定的禁放范围基础上,增加“使用易燃可燃外墙保温材料的高层建筑、耐火等级较低的建筑物”作为禁放场所。 2018年2月15日除夕夜,上海市公安局启动高等级勤务,全市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在岗在位严阵以待,进一步加强社会面治安防控和烟花爆竹管控等各项工作,有力确保了社会治安平稳有序,实现了烟花爆竹禁放区域“零燃放”和烟花爆竹引发“零火灾”的工作目标。此外,公安民警还带领“平安马甲”等志愿者,结合外环线以内、外环线以外、远郊区等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分时段、分区域、分强度开展对居民小区、重点线路的巡查巡防,及时发现制止非法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截至大年初五凌晨(2月20日),上海市禁燃区域全面实现烟花爆竹“零燃放”目标。 上海虽然禁放烟花爆竹,但年味却并未减少。“社区组织的活动非常多。”陕北社区居民李阿姨说,其所在社区有居委会的团队来操办各个艺术团的汇报演出,跳舞、唱歌、唱戏。联欢会、茶话会的形式让年味更浓了,邻里之间不仅促进了感情,还能欣赏到不同形式的艺术表演。 陕北居委会的叶主任介绍,每年的禁燃禁放工作都是年底居委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考虑到社区中有不少文艺工作者,他们为此专门准备了迎新春写对联、合唱团、戏剧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普遍收到很大的反响,氛围很好,我们也会一直办下去。” “空气更好,更安全了,我们也更安心。”居民李阿姨表示,自己已经习惯没有烟花爆竹过年了,“现在觉得放烟火也没什么好处。” 材料4(349878) 精细化管理除了人的因素外,还得益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市公安局的半年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6个月,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3.8%,破案数同比上升8.7%,命案破案率达100%。其中,抢劫、抢夺案件同比下降21.1%,入室盗窃案件报警同比下降20.1%,扒窃拎包立案数同比下降6.7%。 提炼海量信息来引导公共安全管理,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基础思维。市民李先生在共和新路永兴路路口闯红灯过马路,被电子警察拍下,很快就接到民警电话,要求他前往派出所就其违法行为接受处理。原来,就在2017年7月初,上海警方试点通过人像识别技术确定闯红灯违法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尽快接受教育和处理。 作为城市管理补短板课题之一,上海正在深入推进交通违法整治行动。交通违法现象的根本改善,取决于市民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的建立和提高。而这种习惯只有通过持续“零容忍”的执法来养成。在超大型城市警力配比有限的情况下,上海警方已开发出声呐探测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加强了电子警察采集端的科技集成。 事实上,执法效能也随着科技手段的应用而不断提升。同样在2017年的前6个月,上海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21.4%,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8.8%,受伤人数同比下降21%,日均交通类110警情同比下降21.2%。 这一串串统计数字其实反映的是,近年来上海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用信息来引导公共安全管理,用科技来精准捕捉信息,用现代化的智能手段来培养和提高市民群众的规则意识。 材料5(349879) 2017年初,上海正式发布《关于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推行河长制,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建立市、区、街镇三级河长体系。开展631公里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 《方案》明确,要在相关媒体上公告河长名单及河长制办公室监督电话,在主要河湖的显著位置竖立河长公示牌,引导市民群众积极参与河湖管理保护工作。 据了解,河长制实施情况将纳入上海市政府目标管理。市级河长制办公室将考核各区河长制推进工作,水务部门将把河长制工作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合,环保部门将把河长制工作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结合。最终的考核结果,将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失职失责者将被严肃问责。 在上海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河长名单中,上海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上海市总河长,上海市副市长担任上海市副总河长,16个区的第一总河长、总河长、副总河长,分别由各区的区委书记、区长、副区长担任。 具体到名单内的每个河湖,长江口(上海段)、黄浦江干流、苏州河等主要河道,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副市长担任一级河长,河道流经的各区由各区区长等主要领导担任辖区内分段的二级河长;其他31个市管河湖,由河道流经各区的主要领导担任辖区内对应河段的一级河长,河道流经的各街镇由各街镇主要领导担任辖区内分段的二级河长。 “河长制其核心是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上海市水务局白局长介绍,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河长制是落实河湖管理与保护责任的一种制度创新。 白局长表示,上海河长制之所以能高效地推进,得益于对河湖“家底”的详尽掌握。“今年(2017年)上半年,市水务部门会同各区开展河湖数据调查复核工作,摸清全市河湖家底,形成‘一图一表一信息’全覆盖、无重复、无遗漏的河湖本底数据。” 除了河湖本底全覆盖,为了确保上海没有河湖“盲点”,上海以河湖本底为基础,所有河道和小微水体都落实了河长,做到了河湖河长全覆盖。此外,河湖整治与管理也实现了全覆盖,通过卫星遥感得到图片后叠加监测数据,水务部门运用技术手段结合现场排查复核,摸清上海黑臭河道分布情况,并将其全部列入河道整治计划。 同时,围绕“2017年底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域面积只增不减”的工作目标,上海对1864条段1756公里中小河道开展综合整治。截至2017年11月,完成河道整治1622公里,占总任务量的92%;根据当年10月的监测数据,水质达标比例为93%,中心城区水质已全面达标。此外,上海依托河长制开展了“三无”居家船舶专项整治和黄浦江上游浮吊整治,共清理整顿了314艘“三无”居家船舶和196艘浮吊船只,同步建立发现、预防和处置机制,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河道水环境和黄浦江上游水资源安全的城市顽症。 白局长介绍,各级河长是河湖管理和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对其所负责河道履行管、治、保“三位一体”的职责。其中,“管”就是要承担河道的管理责任,由承担间接责任转变为承担直接责任;“治”就是要协调推进河道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特别是污染源的整治,确保任务落实;“保(养)”就是要协调监督河道的清源疏浚、保洁、维修养护等日常工作,确保各项长效措施落到实处。 2017年9月7日,上海市实现河长制全覆盖,提前16个月完成了中央的部署要求。实施“河长制”后,目前上海中小河道综合整治进展情况如何?白局长说,三个“全覆盖”便是成效之一。 “‘2017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河道、河湖河长制全覆盖’的年度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距‘2020年底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78%,河湖水面率达10.1%’的中期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同时,2017年11月通过的《上海市水资源管理若干规定》将“河长制”的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并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超大城市“绣花式”的管理在水环境治理中有着进一步的体现和延伸。例如,建立入河排污口“身份证制度”,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全覆盖开展实时监测,严控岸上污染源入河;出台小微水体管理指导意见,分类梳理制定小微水体“一篇一策”和“一点一策”,重点抓好环境卫生,改善水质;结合“美丽乡村”“美丽家园”和市政建设等,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实施雨污混接改造和污水厂提标改造,同步推进“泥、水、气、管网”,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泥、臭气规范处置和雨污分流。 此外,水务部门还将完善调水方案,通过流域引江济太、区域引清调水和圩区引排结合,以及吴淞江工程建设等,让水“活起来”,持续改善水质;出台河道规划设计导则,加强河道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管理,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双修”工程,提出建设生态之河、安全之河、都市之河、人文之河和创新之河;出台河道命名管理办法,规范上海河道命名,为日常管理打好基础。 三、作答要求 一、 结合给定资料2-4,概括在推行精细化的社会治理过程中,上海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25分)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言语精炼,字数不超过200字。 二、 结合给定资料5,分析推行“河长制”的积极意义。(25分) 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语言规范、字数不超过300字。 三、 阅读给定资料,围绕“长效机制”这一主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字数800-1000字。
【试题一】参考答案 1.开展交通集中整治。全警种联动,全日制高峰时段执勤,改革机制,下放执法权;打造公众监督网络平台,推出电子警察;定制方案,疏堵结合,解决停车难题。 2.依法管控烟花爆竹燃放。反复论证、凝聚共识,结合区域特点,出台针对性法条;多元化手段进行禁燃宣传;法条明确执法领域及责任,严格规范执法。 3.打造智慧城市。利用科技精准捕捉信息,引导城市管理,培养和提高群众规则意识,提升公共安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试题二】参考答案 1.创新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河长承担河湖管理与保护的直接责任,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