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5154182) 进入晚稻收割季,F县清兰镇莲花村稻田金黄、稻谷飘香,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种粮大户小林正驾驶着收割机,抢收今年刚成熟的晚稻。对于今年的收成,他充满了信心。2022年初,小林从F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交易了400多亩地,种植双季稻。“现在承租的农田都是成片成片的,无论是收割还是施肥都能更好地开展,成本也降低了不少,这多亏了镇上开展的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望向金黄色的稻田,小林心里美滋滋的。 改革前,小林承包的200亩地年年亏损,手里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因“越界”的问题,无法发挥最大效益,作业时还会与邻居发生矛盾。 N省全国乡村振兴先行先试的示范镇——清兰镇,位于F县东南部,因境内有清河与兰河在此交汇而得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碎片化、巴掌田、补丁田、人多地少等问题逐渐显露,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抛荒撂荒隐患逐渐增多。 2021年,F县决定在清兰镇因地制宜,探索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进行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采取“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的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打破分散零碎,集中连片,小田变大田,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置换田块,将分散零碎的耕地集中到一起,实现一户一田或多户一田。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农户以村集体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并进行数字化登记。经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包装、挂网、租赁,所得收益交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按入股份额分配,实现土地生产效益最大化。 “村里要回我的地了。”“村里不让我种地了。”“怎么实现土地数字化?岂不是把山林田土拱手让人?”《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一经下发,就在村里炸开了锅,村民反应强烈,他们担心山林、田土等进行数字化登记改革后,田地不再属于自己。 “新事物,不理解正常,重点要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F县司法局张局长说,“我们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普法志愿者,深入全县11个乡镇,通过屋场会、板凳会,对数字化土地改革开展专项法治宣传,重点宣讲《土地法》《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确保所有村法治宣讲全覆盖。”对于特别不理解的群众,工作人员逐一上门解疑释惑,尤其是对土地权属存在疑问的,告诉群众依靠信息技术和确权数据,可以回溯查询到以往承包土地的位置、面积,农民土地的承包权不会受到损害。对于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按照自愿原则,通过田亩置换的方式,保障其合法权益,消除农户顾虑。 F县政府如此重大的行政决策合不合法、程序合不合规定,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参考的当时,考验着F县司法局。F县司法局张局长介绍,“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为从源头上遏制改革推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县司法局协同县人大在《民法典》第339条和《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及《N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中找到政策制度依据,有力地证明了该改革项目的合法性。 “仅有原则性政策指导,县司法局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小刘与其他两名法制审查工作人员,全过程参与意见征集与采纳修改、外地经验收集、上级政策与指导意见收集等工作,逐词逐句反复研究。小刘说,在长达半年时间里,经历多轮讨论与修订,最终指导并审查通过《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F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管理办法(试行)》《F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F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办法(试行)》《F县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改革工作的建章立制提供了关键性的法治保障。“在F县土地数字化改革工作的各类文件审查工作中,县司法局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确保土地的性质、用途不改变、农村集体资产不流失。”张局长表示,镇级层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由县司法局法制备案审查;镇级层面其他文件以及村规民约,由司法所法制审查,司法局予以指导。 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推动土地数字化改革,越来越多的村民签订《流转承诺书》。清兰镇李镇长回忆,改革之初,莲花村3个月就召开了70余场屋场会。“对过往遗留的土地纠纷,县司法局和清兰镇公共法律服务站,组织村法律顾问、村调解员逐一排查调解,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重大改革项目零投诉、零上访,为土地数字化改革扫清障碍。” 荷塘村法律顾问小沈说:“承包人公司认为合同都是政府统一制定的,肯定没有问题。但其实因承包人或项目的不同,合同内的具体条款也会不同。”在一次审查土地流转合同时,她发现双方自行约定流转30年的经营期,已超过了原承包期限,且时间越长土地的经营风险越大。小沈向当事人指出合同中权利义务不对等、违约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得到了承包人公司与村民的夸赞。“自改革之初,县司法局便推行了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为土地流转文书制作、合作社注册等提供精准公共法律服务,这一举措成效很大。”小沈说。 截至2023年初,F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共签订4685份流转合同,清兰镇2.4万亩水田由6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部承租,小田变成了大田,村民变成了股民,一幅现代农业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李镇长深有感触地说:“改革能顺利推进,法治保障是关键。” 材料2(5971334) “我们商量好了,同意离婚。”近日,在S市新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离婚案件中,原告张某对法官说。 看似简单的案件,其实另有隐情。 不久,承办法官收到办案系统中“‘假离婚,实逃债’甄别预警”应用场景发出的预警,发现张某在S市多家法院存在债务类纠纷案件。经核查,这起诉讼属于“假离婚,实逃债”。最终经法院调解,双方就离婚达成协议,但未分割财产,以确保债务纠纷得以妥善处理,避免债权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 这是S市法院借助数字应用场景消除审判盲区的生动案例。截至2023年底,S市法院共申报“数字法院”建设应用场景3068个,为优化办案方式、提升办案质量带来显著变化。 “经‘自然人死亡丧失诉讼主体提示预警’场景智能筛查比对,您正在审理的案件当事人赵某已死亡,故诉讼主体资格高度存疑,建议审慎核实……” 近日,一条来自“12368”的短信,让S市蒲江区人民法院李法官紧张起来。“这原本是一起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已经过了庭审环节,裁判文书也已撰写完成,近日就要宣判了。万一被告真的已死亡,没有诉讼主体资格,就属于当事人错列,案子判了就是错案。”李法官立即复核相关情况。经核实赵某确实已于近期死亡。“多亏大数据及时提醒,否则我得栽个‘大跟头’。”李法官说。此次错案预防,得益于S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和S市蒲江区人民法院共同申报并研发的“自然人死亡丧失诉讼主体资格提示预警”场景。 李法官说:“数字应用场景研发之前,由于缺乏大数据支撑,案件审判盲区问题防不胜防,给办案增加了难度。现在,数字应用场景通过将全市法院在办的民商事、行政案件中当事人(自然人)身份信息,与S市大数据中心提供的自然人身份信息‘碰撞比对’,及时发现‘自然人死亡丧失诉讼主体资格’的存疑线索,自动向承办法官发送提示。” 目前,S市法院针对性研发了827个应用场景数据模型,实现对审判程序各节点的自动“体检”,累计发出近3万条预警。 在传统的案件评查中,问题线索一般通过事后人工评查、信访申诉等途径发现。这种方式难以做到全量评查,问题发现时效性不强。S市法院变人工评查为机器预警,变事后监督为全程预警,将案件评查环节前置,并嵌入审理过程之中。截至2023年底,S市法院已建立案件质量评查模型311个。 这些评查模型如何让审判中存在的问题浮出水面?“评查模型能够常态化对案件质量进行滚动式评查,推动审判监督管理由‘碎片化个案纠错’转变为‘全流程全面评查’。”S市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韩主任说,这改变了过去人工评查只能在特定时段进行、只能针对部分重点案件开展的情况,能够将办案中的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如今,S市法院干警可以通过建模,让个体的办案经验以数据模型的方式得以留存。“我们依托法院系统信息化建设成果,搭建了大数据平台,并采用小样本训练引擎、人工智能语义理解等技术手段,将近5年的300余万份裁判文书及起诉状等电子卷宗全面解构,形成7.8亿多个解构数据点,与S市大数据中心等对接,实现公共数据共享共用。”S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管理处卢处长说。 如何帮助法官们把脑中的司法智慧转化为技术智慧?在S市法院的研发模型平台里,专业代码语言被“包装”成通俗易懂的词条,可视化地呈现在研发模型平台界面一侧的工作区,使用者通过“拖拉拽”词条到另一侧的工作区,就能快速进行模块重组,建立数据模型。 “每个词条看起来简单,实际却有大量的信息点做支撑。”卢处长说,“我们的研发模型平台向全市法院开放。只要点子好,人人都能成为‘产品经理’,根据应用场景的需要,在平台上研发出个性化模型。”这样的技术实现方式,不需要改造现有办案系统,可以快速移植到其他系统上,不会给法官带来太大负担。 “过去,法院系统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力度,常依赖主观能动性。现在,通过充分挖掘司法数据背后蕴藏的丰富信息,就能够提前主动预测问题,提高纠纷源头治理、风险源头防范的能力水平。”S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郭主任说。目前,第三方机构抓取并推送给银行的中小微企业涉诉信息并不完整准确,银行可能会对企业采取与实际诉讼风险不匹配的货款限制措施。对此,S市名山区人民法院研发“小微企业涉诉信息与金融机构共享机制”场景,为金融机构设计出一条协助查询企业涉诉信息的渠道,并配套制定了企业涉诉信息说明函等,64家企业因此获得了共计1.3亿的贷款。借助对同一领域信息的集中分析,可以系统总结行业发展风险,为防范纠纷提出对策。比如,江松法院开发的“机构养老服务行业风险防控与综合治理”场景,通过分析近五年养老新业态企业的579件民事纠纷案件,为相关职能部门针对性提出了健全市场准入、完善经营监管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数字法院’建设不仅能够提供业务辅助工具,更能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来引领、反哺、优化、创新现有的工作方式,推动法院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S市高级人民法院余副院长说。 材料3(6726910)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H市连续第4年得分排名第二。成绩是亮丽的,但不可否认,仍有优化提升的空间。日前,H市电视台记者就本市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暗访。以下是暗访过程中收集到的几个视频片段: ●“我操作了四五次,实在不会弄。我们年龄大了,电脑、手机上的东西实在不太会操作,工作人员也不帮忙。”市民叶先生说,他想办理互联网销售的营业执照,但该业务在滨湖区行政服务中心没有窗口,需要网上申报,对网上办理流程不太熟悉的叶先生,需要指导,却找不到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让我去西山市场监督管理所,可我到了西山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人员同样表示无法受理,并表示没人也没空帮忙指导。” 在锦城区行政服务中心,暗访记者去咨询个体户办理营业执照,结果工作人员推荐了某服务公司代办。 “你们要线下去跑街道的,最起码两趟,你首先去领表,数据填完,交到他们那里,等审核,不管过没过,都要再跑一趟拿审核结果。找我们代跑收一千块钱。”暗访视频中代办人员如是说。 询问代办是否靠谱,工作人员表示:“靠谱的,每天在这里,你想省事一点找他们,想自己弄就麻烦一点。” 后经记者咨询锦城区市场监管局及部分街道,办理该业务根本不需要多次跑。 ●“投诉之后才有人来联系我。”东湖区张先生说,他前几天申报H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上传了两次材料都被驳回,想咨询原因。“我拨打官网公布的电话,打过去之后说这个号码已经转号,转号的号码又打不通、没人接。” 无独有偶,安化区的方先生也同样遇到了窘境,“我电话打了好几天,后来回复我,说出差去了。” 记者随即通过网上《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报管理系统》公示的联系方式,随机拨打了东湖区、安化区等多个区县人才工作部门的咨询电话,可对方语音提醒已改号,并且改过的号码不是无人接听,就是用户正忙。 ●H市民中心的政务服务中心公积金业务窗口前,排队市民抱怨道:“取号以后如果不想过号,就得一直守在现场。现在提醒到号的技术在商场都很成熟了,这儿却没有。” 在H市,不动产抵押登记实现全程移动端办理,是一项重要便民利企措施,但在玉林区,市民感觉这个“网办”名不符实。“在其他区县的不动产部门,是可以选择邮寄的,我们区不动产抵押登记窗口却要我们亲自送过来,虽然开通了网办,但我仍享受不到这个便民措施。”市民马先生对此感到困惑,“据说是区里的不动产权系统与市里的不相融合。” ●在钱江区,不少街道、部门都有助企专员,但一些企业表示获得感不强。“我们现在的政策还是针对招大引强的,看看能不能给努力成长的中小微企业更多扶持政策。”某小微企业孵化园负责人表示,“现在全区助企专员共有170多个,与全区12万经营主体相比,覆盖面只有1.5%,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覆盖到我们。” “这个事情涉及多部门,没有一个集成的平台,大家业务不太熟,也没有对他们进行培训。”来自某科技企业的刘先生说,他最近想在钱江区开一家公司,可多方联系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满意答复。“更不解的是,按照政策,我可以享受区里的汽车消费补贴,可我去年12月在钱江区某4S店购买的车,能享受2500元购车补贴,3个月过去了,我还是没收到这笔补贴。” ●“由于我们法人的姓名跟手机号码会被公布于网上,我经常会收到一些陌生的电话短信。有一次,我挂了一个陌生电话,结果对方用了100多条的短信对我进行了‘轰炸’。”熊先生说,“把手机号码公布在网上,是本着信息公开的初衷,可这种信息公开已经影响到了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嗐,正常得很,前不久,我刚在阳江区市场监管局办完企业注册手续,回家路上就接到了问我需不需要贷款的电话。”随行的游先生表示。 3月1日下午,H市电视台举行了2024年“公述民评”第一场面对面问政,聚焦“拼经济,营商环境优化”主题。H市电视台现场播放了前期暗访过程中收集的视频。在3个多小时的问政活动中,暗访视频所涉及相关单位负责人直面监督,对暗访视频所曝光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作出了整改承诺。 材料4(7376651) 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一条条指令从指尖发出……J市北湖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服务大厅内,“民声一键办”专席上的工作人员正在井然有序地“派单”。 “我们将110报警平台接到的非警务类事项,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到的投诉类、求助类电话,基层网格员、社区干部等上报的疑难矛盾纠纷线索等都汇总在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并通过该平台向各镇(街道)分发指令。”北湖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宁远介绍。 6月7日凌晨2时许,市民张女士投诉,北湖区塘汇街某烧烤店声音吵,影响参加高考的学生休息。接报后,塘汇街道民声服务队到达现场劝说,并跟老板沟通高考期间提醒食客尽量降低声音。第二天上午,队员结合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对附近深夜营业的夜宵场所逐一开展走访宣防,提醒经营者和食客在此特殊时间段积极配合。 J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郑主任介绍,以前碰到这类事件,群众不知道找谁能尽快解决问题,“民声一键办”改革以来,以公安110接处警体系为样本,参照公安机关110指挥中心、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模式,对“市—县—镇(街道)”三级社会治理中心进行改造提升,健全7×24小时值班值守机制,全时全域全量接收、流转“民声”事项。 江北区汇丰广场入驻了100多家民营企业,8月17日,一家新入驻准备装修的企业因租金问题与原房东合伙人发生争执,街道民声服务队接到派单到现场处置,发现这起纠纷涉及经营户较多,情况复杂,街道召集司法、市场监管等多部门会商,提出解决方案。8月29日,在多方调解下,该纠纷妥善解决,新企业按时开工装修。 9月6日晚上,江南区渡山港民声服务队接到一条信息:三兴大酒店路口有很多人摆摊,影响群众出行。来自渡山港综合执法中队的队员小陈抵达现场后很快就处理完毕,现场秩序得以恢复。“专业力量可以处置更快,效率更高。”服务队谢队长说,在工作中,针对不同的诉求,安排“术业有专攻”的队员进行现场处置,事半功倍。 “按照分级分类原则,我们在治安相对复杂,日均接警20起以上的镇(街道)统筹综合执法、市场监管、村社网格等基层治理力量,组建一支即时响应的专职化现场处置队伍。”江南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服务中心萧主任说,对于日均接警20起以下的,则整合现有力量,建立兼职队伍。目前,全市已建立72支即时响应、协同处置的民声服务队伍。 针对队伍组建之初现场应变能力不足、处置流程不熟等问题,属地派出所通过“双处警”“跟班作业”等形式进行传帮带,建立前后方一体化支撑机制,打造“警云达”远程应用,当民声服务队遇到“疑难杂症”,民警可线上指挥、远程指导。在此基础上,吸收“蓝天救援队”“民声大姐”等具有专业技能的社会力量,协同开展群众纠纷化解、心理疏导。 10月15日,武义县梧桐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指挥服务中心收到一起婆媳矛盾纠纷调解事项,街道民声服务队赶到现场后发现,双方都在气头上,一时难以调解,了解到她们都是外省人,队员遂将双方带至附近的“乡音驿站”进行调解,最终婆媳重归于好。 武义县社会治理综合指挥服务中心负责人说:“我们县立足自治、法治、德治,在‘民声一键办’模式原有基础上,融合‘三治联动工作站’‘乡音走访团’一系列本土优质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相关镇(街道)探索具有显著本地特色的‘民声一键办’机制,创新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品牌。” 依托“民声一键办”改革,J市建立了受理流转、提级盯办、限时销号等工作机制和预警、督办、整改等监督机制,推动企业群众诉求一办到底、一次办结。郑主任介绍:“‘民声一键办’改革所构建的多层级处理队伍,还增加了社情民意感知能力,实现从‘一件事处置’向‘一类事预警’转变,为党委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效支撑。” 12月初,宁海县宏昌街道民声服务队连续接到数起消费纠纷投诉,综合指挥服务中心监测到该类事项高发后立即组织回溯,发现均为顾客购买到过期食品产生的纠纷。中心迅速提请街道,由市场监管所牵头成立工作专班,联合社会治理办、派出所,对辖区商超开展暗访,检查了40家超市,行政处罚2家,下架销毁全部过期食品。事后,当地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群众送来锦旗“基层治理共联动,民声一键解民忧”。 郑主任说:“‘民声一键办’接听的是民意,解决的是民生,体现的是民本,凝聚的是民心,提高的是我们服务人民的水平。” 三、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谈谈F县是如何在清兰镇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过程中做好法治保障工作的。(15分) 要求:(1)全面、准确、有条理; (2)字数不超过300字。 二、根据“给定资料2”,分析“数字法院”有什么优势?(20分)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三、根据“给定资料3”,梳理H市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30分) 要求:(1)全面、准确; (2)所提建议与问题相对应,具体明确,切实可行; (3)字数不超过400字。 四、根据“给定资料4”,以“基层治理共联动,民声一键解民忧”为题,拟写一篇宣传稿,登载在J市政府官网上。(35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 (2)逻辑清晰,语言生动; (3)字数不超过500字。
【试题一】参考答案 1.开展合法性审查。寻找政策制度依据,证明改革合法性;法制审查工作人员全过程参与,多轮讨论与修订,指导并审查通过各类文件;规范性文件司法局法制备案审查,其它文件司法所法制审查,司法局指导。 2.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深入基层,通过屋场会、板凳会,重点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确保所有村全覆盖;工作人员上门解疑释惑,重点解释土地权属问题;按照自愿原则,开展田亩置换,保障合法权益。 3.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村法律顾问、村调解员逐一排查调解,解决过往遗留的土地纠纷,实现零投诉、零上访,扫清改革障碍。 4.强化合同审核把关。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提供精准公共法律服务,审查、修改合同具体条款,确保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