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某版本教材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设置了“先秦文选”专题阅读,下列作品适合选入的是( )。
A、王充《论衡》
B、范晔《后汉书》
C、左丘明《国语》
D、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在“跨文化专题研讨”选修课程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推荐中外同类题材的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
A、《简·爱》与《西厢记》
B、《哈姆莱特》与《茶馆》
C、《老人与海》与《彷徨》
D、《三国演义》与《巴黎圣母院》
3 学生在成语探究活动中,梳理成语的来源,下列归类完全正确的是( )。
A、源于神话传说: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 青梅竹马
B、源于历史故事:完璧归赵 白手起家 投笔从戎
C、源于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杞人忧天 掩耳盗铃
D、源于古代诗文:舍生取义 水落石出 分秒必争
4 教学李商隐《锦瑟》,教师列举其他化用典故的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用典”的文学传统,下列适合的是( )。
A、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B、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C、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两个学习任务群,教师发现二者的目标和内容“重复中有提高”,下列阐释不正确的是( )。
A、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聚焦特定专题研究
B、在理解历史内涵的基础上认识当代价值
C、在记录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提炼探究成果
D、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表达能力
6 教学“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教师安排学生梳理“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建立语言资料库,下列适合的是( )。
A、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C、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7 讲解《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教师列举其他倒装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特点,下列适合的是( )。
A、秦,虎狼之国(《屈原贾生列传》)
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C、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D、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8 赏析《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教师让学生积累同样运用借代手法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杜甫《曲江二首》)
B、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伟业《圆圆曲》)
C、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陈毅《梅岭三章》)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9 某版本教材设置了“劳动光荣”主题单元,选编了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该单元所属的学习任务群是( )。
A、当代文化参与
B、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C、文学阅读与写作
D、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0 某版本教材设置《乡土中国》单元,编排了“学习要求”“作品简介”“阅读指导与策略”“学习任务”等栏目,下列对编写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阅读学术著作,体验各种类型整本书的阅读
B、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建构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方法
C、引导学生了解学术著作的核心概念、观点和知识体系
D、引导学生基于学习任务掌握社会科学调查的研究方法
11 阅读下面的语文会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阅读上述文字,下列哪个选项最接近这段文字的旨意?
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②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③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④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对上述试题考查目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关联不同类型文本,指向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积淀
B、关注写作技巧和方法,在比较当中考查写作能力
C、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个性化思考与表达
D、比较材料异同,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文本体裁特点
12 一些教师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时,往往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读出 xx 语气。
“读出感情”,首先需要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中隐含的感情,这依赖于基本的阅读能力。但朗读与理解之间并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朗读依赖理解,但朗读又能够促进理解。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朗读,必须与咀嚼词句紧密融合。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
对上述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朗读与理解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B、朗读品质取决于文本理解的深浅
C、阅读能力影响对文本感情的理解
D、读出感情需要仔细揣摩文本语言
13 阅读关于教师问题设计情况的归纳,按照要求答题。
对上述归纳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属于“是何”型问题
B、“作者在上阕极力描绘景色之壮丽,目的是什么”属于“为何”型问题
C、“对文章中阐释的关于理想的内容,你如何看待”属于“如何”型问题
D、“梳理课文内容,归纳总结作者使用的写作技法”属于“若何”型问题
14 阅读下面的教研论文,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不能混为一谈,具有独特的对象和路径。对文学类文本而言,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一样,都需要读者带着自己的阅历、经验等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本对话,从而感知、理解、鉴赏、评价文本。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文学解读是自主化、个性化的一种阅读活动,其解读结果只属于解读者自己;而教学解读面对的是学生这一特珠群体,是为学生语文学习、素养发展服务的。由于需要发挥文学类文本的育人功能,其解读过程和结果就需要考虑特定的价值取向。综合而言,教学解读应该立足立德树人、立足学生实际、立足文本特质。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学解读和文学解读在对象和路径上具有差异性
B、文学解读是基于读者个人阅历和经验的独特阐释
C、教学解读是独立于文学解读之外的教师专业能力
D、教学解读需关注学生阅读文本的心理感受和认知
15 阅读《范进中举》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范进最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官?我们刚才聊胡屠户,是通过其言行细节、前后变化来分析的。请找出描写范进的相关细节及变化,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写下评注。
生1:还没有当官,他就开始收别人的银子了,以后岂不是更贪婪吗?他必然会成为一个赃官,还会是一个庸官。
师:张乡绅提出,“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七绕八拐两个人就变成世弟兄了。对于人家如此的说法,范进怎么回答?
生2:回答得非常自然:“晚生侥幸······可为欣喜。”
师:张乡绅说他们如“至亲骨肉一般”。从见第一面到“至亲骨肉”用了多长时间?
生3:不到10分钟。而范进对此是默认的!他和张乡绅是相互利用的。
师:一语中的,还有其他的推断吗?
生4:被打醒的范进,坦然接受邻居给他穿鞋;胡屠户也给他扯衣服,扯了几十回!扯衣服一两次是很正常的,可是能坦然接受被几十回的扯,当官的架势立马显现出来。
师:中举后的那份得意、那份傲气,尽在这一“扯”之间。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整合范进相关的信息进行推断
B、聚焦文本细节会影响学生对范进形象的整体感知和认识
C、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的教学意图都紧扣第一个问题
D、教师用点拨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探究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20分,第17小题8分,第18小题12分,共40分
(一) 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案例:
师:《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叙事性很强的抒情诗,以第4节为例,将此节生 活场景以小说形式简单呈现。(呈现PPT)你搭好灶火,拍去围裙上的炭灰,尝到饭已煮熟了,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师:改写后的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没有一定的逻辑。
生:这段文字虽是生活画面的再现,但是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
生:是零碎的,瞬间印象式的,跳跃的。
生:很平白,缺少情感。
师:很有道理,我们一起读读原诗,比一比,看原诗这段文字的特点怎样?
(师生齐读第4节)
生:原诗用“在······之后”的句式来概括,形式整齐。
生:节奏感强,原来零碎的细节随着节奏有规律地出现了。
生:有着强烈的抒情性,也具有了诗的意味。
师:非常好!叙事,在这里被诗意化了,这首诗的诗意化除了体现在叙事上,还体现在人称变化上。请大家具体谈谈。
生:有的整节用“你”,有的整节用“她”,有的整节用“我”。
师:看出一点眉目了,大堰河与“我”两个焦点人物,以“你”“她”“我”的人称变化,在诗行中交替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呼应。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9、12节,体会这种形式与呼应,大家注意形式的背后有怎样的情感表达。(呈现PPT)
······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
师:这是提取后表现大堰河对“我”的情感的关键诗句。大堰河情感表达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生:不轻易说出来。
生:压制、隐忍。
生:试图掩藏,不能说出,欲说还休。
(呈现 PPT)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大堰河,······
我敬你
爱你!
师:这是提取后,表现“我”对大堰河情感的主要诗句,比起大堰河对“我”,这份情感表现特点又如何?
生:坦诚地表白,直接地喷发。
师:这两种情感的表达一隐一显,一敛一放,一呼一应,相互交织,相互映衬,自然流淌,既与外在形式结构照应,又与母子内心彼此依赖、难舍难分吻合。形式是表现情感的需要,形式感的背后是情感自然流淌的结果。这何尝不是一种诗意化的表现?
16 (1)请阐释该教师是怎样从语言入手引领学生欣赏诗歌的。(10分)
(2)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该教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写出其中两种并加以简要分析。(10分)
(二)
“锦鲤”现象 ①在这个被因特网覆益的时代,网络中的一些现象总是能被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传播。好比“锦鲤”一词,以往指一种高档观赏鱼,而现在更多指的是运气极佳的人,“转发锦鲤,祈求好运”具有网络走红的现象。那么,转发锦鲤真的可以获得好运吗?
②答案自然是不能,可为什么锦鲤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登上微博热搜?我想,大约是人们心态过于浮躁,急于求成、不劳而获的思想在作崇。只相信锦鲤,而不相信踏实努力,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③在某大型综艺节目中拥有无数黑历史的女星被奉为锦鲤,不求上进却依旧成功出道,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当然,其中不乏嘲讽的味道,然而,我想更多的还是对她运气的羡慕或忌妒。某些著名主持人也被称为“保送组合”,在大考小考前被考生疯狂转发,以保及格;某网红在电竟战队斩获冠军后也成为锦鲤大队中的一员······迷信锦鲤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了。有人甚至以为,转发锦鲤便可一举成名,一步登天,简直可笑。
④锦鲤永远只能在你为了自己的目标拼搏、奋斗之后生效。它不是神丹妙药,更不是魔法。如果你没有为了考试而认真复习,那锦鲤怎么可能保你及格?如果急于求成,想要不劳而获,必然会一无所得。
⑤直到现在,深入人心的也是歌颂努力刻苦的诗歌,而不是歌颂好运气的诗歌。尼采曾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浪费。”是啊,放下心中的浮躁,停止对时间的浪费,不要做转发锦鲤就有让你一飞冲天的美梦了。着眼现在吧,着眼脚下吧,努力永远不会为时已晚。只有努力,你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只有努力,那些你以为永远不会到来的好运才会到来;只有努力,你才会去往你想去到的远方。
⑥锦鲤不是让你成功的神兽,努力才是通向成功的车票。你所有的努力,都会一点点给予你回报。所以,不要着急,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奋斗,终有一天,你便会遇到“锦鲤”。
17 请从第②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①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18 请指出该习作在论证方面的一个优点或者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三、教学设计。请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和相关情况,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三)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版本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单元说明本单元主题为“散而不乱,气贯中脉”。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本单元所选课文,风格各不相同,但从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看,都是前后贯通的,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0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21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 分)
【研讨与练习】
本文到第三段末尾,论点已阐述清楚,而后面两段突破了议论文由总到分、再到总结收尾的常见结构模式。那么,后面两段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1、C2、A3、C4、D5、D6、C7、B8、A9、B10、D11、A12、A13、D14、C15、A
1
本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题干中关键词为“先秦文选”,并要求选择“合适选入”的作品。《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所撰。属于先秦散文。C项正确。
A项:《论衡》一书为东汉思想家王充所作,不属于先秦散文。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汉朝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不属于先秦散文。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不属于先秦散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 本题考查文学史常识。题干关键词为“中外同类题材的作品”,并要求选择合适选项。《简·爱》作者为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故二者同属爱情题材。A项正确。
B项:《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茶馆》是老舍创作的话剧,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故二者不属于同类题材的作品。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作者在小说中不但刻画了硬汉形象,而且讴歌了人类永恒的价值。《彷徨》是鲁迅创作的小说集,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故二者不属于同类题材的作品。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故二者不属于同类题材的作品。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3 本题考查对成语来源的掌握。本题要求选择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C项中,三个成语均源于寓言故事。C项正确。
A项:“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源于神话传说,“青梅竹马”典出李白的《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完璧归赵”“投笔从戎”源于历史故事,“白手起家”出自《朱子语类》:“今士大夫白屋起家,以致荣显。”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舍生取义”“水落石出”源于古代诗文,“舍生取义”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水落石出”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分秒必争”不是源于古代诗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 本题考查诗词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D项用了两个典故。
① 元嘉草草:刘裕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对手的重创。元嘉,刘义隆的年号。
②封狼居胥:原指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汉武帝元狩四年(前 119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古时用这个方法庆祝胜利。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北伐的策略,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D项正确。
A、B、C三项:均无用典,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5 本题考查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目标与内容第三条为: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阅读古代典籍,注意精选版本。D项“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有误。与题干相符,当选。
A、B、C三项:均表述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