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2、A3、A4、D5、C6、B7、C8、A9、D10、D11、A12、A13、B14、C15、A16、D17、B18、B19、B20、D21、B22、C23、B24、C25、B
https://www.lasee.net/d/file/jiaoshi/2017xiajiaoshizigechuzhonglishi.doc1
本题考查早期政治制度。根据题于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其子夏启继位,伯益却坚持禅让制,夏启为维护王位将伯益杀死,诸侯纷纷向夏启表示臣服。夏启开创王位世袭制,取代原有的禅让制。C项正确。
A项:禅让制在夏朝已结束。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分封制的创立是在西周时期。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皇帝制的确立是在秦朝建立后。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
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根据材料可知,孟子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性善”,而A项的大意是个人在赡养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后代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体现个体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爱,立论的出发点建立在“人性善”上。A项正确。
B项:B项的大意是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在于父子兄弟相互抱怨以致结下仇恨,进而产生离散之心,所以离散后亲密的关系不能复合。这体现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C项的大意是放弃法律而凭个人主观意志治理国家事务,就算贤君的代表尧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这体现法律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D项的大意是人的生活不能脱离社会群体,个人结成社会群体而没有等级名分的限制就会发生纷争。这体现等级名分对社会群体的重要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3
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乌孙、于阗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是当时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国家,与中原政权保持密切的商贸往来。所以,在当地墓葬中发现大量汉代的手工业制品。A项正确。
B、C两项:西域国家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缺乏丝织品的生产原料和技术。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西域墓葬中的随葬品与日常生活相关,不能反映该地奢侈之风盛行。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4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根据题干中钱穆的观点,平民子弟通过长时间刻苦学习可以做到考试登第,可知该项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评价标准是真才实学。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建立并完善,以考试为形式的选拔官员的制度。D项正确。
A项:军功爵制是按照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产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察举制是汉代中央选拔官吏的一种征召方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以个人品行和门第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5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根据题干中的“马六甲、爪哇”“三宝庙”可知,这与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有关,1403年,明成祖朱棣的太师和尚道衍引郑和受菩萨戒,取法名福善。郑和成为佛门弟子。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故人们也以“三宝”为佛教的尊称。郑和信奉佛教,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三宝太监”。C项正确。
A、B两项:玄奘和鉴真是唐代的高僧,分别经陆路和海路前往印度、日本交流佛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法显是东晋时期的高僧,前往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及印度文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6
本题考查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根据题干中的“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可知。南宋时期杭州的生活区(即坊内)也有商业买卖活动,说明当时坊市界限已打破。B项正确。
A项:商业繁盛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其产生的原因。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户口浩繁”形容城市人口多,不能体现城镇人口的激增。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选项,市民阶层的壮大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7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是明代张居正改革的内容之一。以土地作为征税对象,把田税、丁税、杂役等合并,摊入土地税中折银征收。C项正确。
A项:租庸调是唐朝赋役制度,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可以用绢或布代役,叫作“庸”。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即重新文量土地.按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和地主不得例外。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摊丁入亩出现于清代雍正时期.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到田赋中。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8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企业的性质。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委派戴华藻作为中兴矿局的召集人,面向社会募集商股.这属于我国近代企业经营方式中的官督商办。A项正确。
B项:由官方出资创办或经营是官办。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商人营办的企业是商办。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官商合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与其共同举办工矿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