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题(3*5=15分) 1. 学校教育制度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教育学原理中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它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 2. 同化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察教育心理学皮亚杰认知发展基本发展观的“同化”和学习理论中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的“同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认知发展的基本发展观提出图式。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组织结构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最初来自先天遗传(反射),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经过同化、顺应、平衡逐渐形成新的图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认知同化理论中提到同化既包括把新的信息纳入或归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也包括改 变已有认知结构以容纳新的信息。 3. 实验研究 【参考答案要点】 实验研究是通过系统地控制某些实验变量,然后观测与这些实验操作相伴随现象的变化,同时对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加以控制从面确定实验操作与观测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对实验研究的理解,就是操作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确定实验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特点在于具有干预性与控制性,呈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设与重复验证。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数据分析难以精确的量化等。 二、简答题(3*10=30分) 1. 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教育学原理中现代教育学多样化发展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杨贤江、加里宁、凯洛夫等教育家。其主要观点如下: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3)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6)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2. 简述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察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问题解决是个体在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所解决的是新的问题,即初次遇到的问题。在问题解决中,个体要把所掌握的规则重新组合,形成高级规则,以适用于当前问题。问题一旦解决,个体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这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首要因素。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有效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首先要促使学生尽快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问题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有利于问题解决。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会有效地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问题展开全面分析,并使他们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以达到深刻的识别问题的目的。通过这种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问题解决中得以发挥。 (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帮助学生习得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式。其中,启发式策略最能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判断用算法还是启发式,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此外,教师要教授学生常用的启发法,如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类比思维等。 (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习惯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等对学生问题解决有什么影响,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并克服其阻碍作用。大胆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具有突发飞跃的特点。让学生打开思路,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尝试和实验,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3. 简述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外国教育史杜威的教学论部分。 杜威因为反对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提出的“从做中学”是一种通过主动作业、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从而达到经验与思维的统一、思维与教学的统一、课程与作业的统一、教材与教法的统一。另外,根据科学的实验主义探究方法和反省思维方式,他提出了五步探究教学法,其步骤主要包括: (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3)学生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提出假设,对应这个问题; (4)学生必须要有条不紊地展开自己所能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5)将假设应用于行动,检验假设正确与否。 思维五步教学法不屈从于外界的权威,直面现实中的问题,使人能驾驭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体现出强烈的求实、诚恳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形成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该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活动,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窄化了认知的途径,影响着教育的质量。 三、论述题(3*20=60分) 1. 教育对个体发展功能的表现。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教育学原理中的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 ①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 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于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 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知识和技能是其核心要求。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 (2)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个性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表现。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主体意识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性的外在表征。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 ②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人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2. 情境性学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参考答案要点】 本考题考察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情境性学习是指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情境性学习需要教师创建情境性教学。 1. 特征 情境性教学是情境性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学习应与情境化的活动结合起来,即进行情境性学习。情境性学习的具体特征可以归纳为: (1)真实任务情境; (2)情境化的过程; (3)真正的互动合作; (4)情境化的评价。 2.主要启示 (1)教师选择学习内容要是真实性任务,这种任务应该与对应的现实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同构性,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由于实际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别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2)学习过程应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和资料往往隐含在情境当中,进行真实性的问题解决。教师并不是把提前已经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的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让学生能够完整看到他(她)的思维过程,看到其中的成功和错误尝试。教师的问题解决过程会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 (3)教师引导创建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在社会文化参与下内化相关知识。现实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共同体之中进行的,并与各种有关的专业共同体进行交流互动。在情境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也应该在学习共同体之中进行合作互动,持续地进行协商、交流。 (4)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情境性教学一般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或情境化的评估、在学习活动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 3. 结合自己做过的研究课题,试述问卷设计过程包含哪些具体环节。 【参考答案要点】 问卷通常是由题目、指导语、问卷题目及选项和结束语四个部分组成。问卷测量是以问卷的填答作为测验任务,配合相应的评定量表完成的测量。设计要求如下: (一)确定测量课题 1. 要有明确的目的 2. 要考虑测量的性质和范围 测量的性质:基本情况、行为方式、态度倾向。 测量的范围:普查性测量或部分测量。 3. 要明确测量的对象 (二)建立研究假设 问卷测量作为一种定量研究方式,需要对测量涉及的变量间的相关,及需要通过测量来证实的问题,有一个理论上的假设。 (三)测量指标的设计 把概念逐级分解,分解到可以由最后一级指标形成问卷题目为止。 (四)问卷形成设计 1. 测验题目设计的原则 第一,准确反映测量指标。每一个测验题目都对应测量指标体系中的某一指标。 第二,完整体现测量维度。完整覆盖、结构清晰。 第三,适切配合测量要求。问卷的测验题目能够方便地与填答选项建立对应联系。 第四,充分考虑接受测验者的感受。 2. 评定量表设计的原则 第一,按测量对象可以达到的测量水平选择、设计评定量表。 第二,努力寻找以更高测量水平选择设计评定量表的可能性。 第三,填答选项设计与评定量表相配合。 最后再结合自己做过的研究课题,比如针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再结合以上理论步骤,简单阐述即可。 四、材料分析题(共45分) 材料1:(剧院效应相关材料) 材料2:(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相关材料) (1)结合我国社会现实分析义务教育内卷化的表现与原因 (2)试论述“双减”政策破解义务教育内卷化的路径与方式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为教育热点题,考查考生对于教育热点的熟悉程度以及灵活运用教育学知识的能力。 (1)义务教育内卷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中小学学生课内负担重,作业量大、作业题难,校内考试多、考试难,升学压力大; ②中小学学生课外负担重,补习科目多、补习内容繁杂、补习标准高; ③家长与学生对于职业教育认可度显著低于普通教育,担心孩子或者自己“被迫”进入职业高中学习; (2)义务教育内卷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教育的文化制约性。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加上我国历来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传统文化制约着教育者的观念,从而也制约着教育的模式和方向。 ②教育评价的单一性、狭隘性。升学考试作为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命运的教育评价,它不能全方位的考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仅能从知识的角度做出评估,具有单一性、狭隘性,导致了内卷化的形成。 ③我国实行双轨制的学校教育制度,但目前,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一轨的建设和投入,远远不及对于普通教育一轨的体量,这导致了双轨制的“失衡”。双轨制“失衡”,使得大多数家长与学生在“单轨”中展开白热化竞争,导致了义务教育的内卷化。 (2)“双减”政策破除义务教育内卷化的路径与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正确认识考试分数与学生成长的关系,逐步试行八年级前取消百分制,提升教师评价能力,合理使用评价数据。 ②改革中考中招办法,逐步试行普通高中招生以名额分配为主,提升命题质量,推进综合评价。 ③重塑舆论环境,淡化“状元”文化,创造“人尽其才”的新文化,推行“人人出彩”的新评价。 ④树立系统治理意识,总结提炼与推广“双减实验区”的示范经验,促进家校社协商共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