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有人融入工作快,有人慢,说说原因,谈谈你怎么融入工作? 第2题: 请谈谈传统乡村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3题: 优秀残疾人进企业,企业因为他身体残缺拒绝,你怎么劝说企业? 第4题: 关于做到位和未做到位你怎么看,结合自身的经历或者举例说明。 第5题: 家风近年来出现了热议,这是传统美德,请谈下你对家风的理解 第6题: 单位各个部门不是同一科室的人员一起做一个项目,主要由老江负责,期间老江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了,领导把这个任务突然给你了,你怎么做?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审题点1:“融入工作快慢” 融入工作快慢因人而异,应该理性看待,题目重点是分析原因。因此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融入快慢的原因。包括个人态度、心态转变,以及专业知识、周围环境等。 审题点2:“你怎么融入工作” 类似提问还有“结合工作实际”、“结合自身经历”,注意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避重就轻谈“别人”。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如何融入工作(应届生可以谈谈如何融入社团、志愿工作等),注意不要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题目中所言工作融入快与慢,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对融入工作较快的人,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经验,那么对于融入较慢的,也要鼓励他们吸取教训,及时赶上。 工作融入快慢,主观方面分析。如果进入新的工作岗位,能够及时转变心态,那么则有利于融入工作。否则,融入工作则会相对较慢。另外,面对工作中的新困难与挑战,融入较快的人往往有科学的应对措施,敢于自我突破,通常都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客观方面,每一个人的专业基础、学识都很不同,情商、智商也因人而异。面对着周围复杂的环境以及身边领导同事的影响,势必会影响工作融入的快慢。很明显,那些融入较慢的人,往往专业基础不太牢靠,也不善于向周围的领导同事去学习,面对周围的环境也难以做出调整和改变。 对于我个人而言,由于之前从事过几种不同工作,在这里跟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融入工作的。 大学毕业之初,我选择到基层去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也遇到一些不适应,甚至冷嘲热讽。一方面,我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做好规划,坚定信念,才让自己没打退堂鼓。另一方面,我通过上门走访了解社情民意,认真记录民情日记,将基层的基本情况了然于胸。之后,才开始着手解决群众的诉求。随着群众的诉求越来越多,我深感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就开始不断学习、了解,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此外,我还尤其注意向老党员老同志、模范标兵学习。工作几年来,我不仅适应了基层工作,也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几年基层工作经验之后,我到了新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面对新的岗位,有了之前的基层工作经验,我能较快适应。通过及时制定学习方案,向劳动模范、优秀党员、权威专家学习,认真研读专业期刊书籍,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新的专业岗位上,我迅速掌握了要领,取得了一些成效。 虽然工作融入有快有慢,但是我们对工作的态度应该一视同仁。工作几年来,我认为要想快速融入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做好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次行胜于言,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积极应对;最后,要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上就是我的心得。 第2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审题点1:“传统乡村” 近年来传统乡村考点很多,在农耕文明和信息社会的碰撞之下,传统乡村面临一些挑战,可以从文化传承、风俗习惯、基础设施等方面来分析矛盾。 审题点2:“旅游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也是近年来消费升级的直接结果,人们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高铁的普及客观上导致旅游井喷、旅游市场火爆,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在提升。 参考答案 传统乡村与旅游发展之间是有一些矛盾的。我认为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农耕文明逐渐出现断代,如今传统乡村里面的人数越来越少,而且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有些已经难以传承。再加之近些年来农业集约化的影响,让文明传承更有难度。二是与传统乡村出现凋敝不同的是,随着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理念不断树立,旅游发展年年井喷。 传统乡村和旅游发展矛盾很多。客观上来讲。传统乡村在建筑布局方面,并不适合旅游业的发展。大部分传统乡村由于规划设置年代比较久远,建筑的布局、方位并没有和消防设施排水管道等实现整合。另外,传统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比较薄弱,通讯信号、交通状况在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更主要的是传统乡村,在一些风俗习惯,如饮食,文化上的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些游客远道而来,水土不服,也可引发矛盾。 主观上,传统乡村群众观念难以转变。他们不愿意背离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也不愿意自己的清静生活被外界打扰。但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就意味着人流量激增,与此同时也会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等情况出现。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政绩观错位,没有树立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只注重引入一些工业企业提升经济GDP,不愿将旅游业发展纳入整体规划。 虽然传统乡村与旅游发展有上述诸多矛盾,但是这些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网络等手段加大宣传。号召传统乡村村民与当地政府树立绿色的发展理念,正如总书记指示,要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与此同时,我们社会也要树立探索一些传统乡村与旅游发展融合的先进典型。例如贵州省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