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食品安全的谣言频发,对此你怎么看? 第2题: 对于跨行业跨部门营业的整治,在执法过程中发生争执冲突了,你作为组长,怎么办? 第3题: 爱因斯坦说的科学研究是什么,如你应聘成功你将如何做? 第4题: 谈谈你对“中环高架事故”的看法? 第5题: 领导让你负责组织“青年人才计划”,你如何策划?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审题点1:“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毕竟民以食为天,这也是为什么这一领域一旦出现事故,影响就比较大的原因。关于食品安全,其实我们可能一下子就想到食品安全领域频发的事件,例如这段事件的海底捞事件。这其实也是大家不信任食品安全的原因之一。 审题点2:“谣言频发” 关于谣言,也是我们面试常考的要点之一。食品安全领域的谣言我们可能会想到塑料大米和棉花肉松甚至是人造鸡蛋这类言辞,其实观察其共同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谣言大多是在网上传播,这跟互联网的特征区分不开。而且传播之后也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惩罚措施,这显然是谣言频发的原因之一,此外大家在答题的时候可能也会想到公众的意识不强,法律的惩处不够,这也是我们常用的主体分析法。 参考答案 今日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网络谣言之所以频发这实则反映出了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我国频频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也确实让人忧心忡忡。 在我看来,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打击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造成的是消费者的心理恐慌;更多的是给相关行业的商家和厂家造成经济损失,而很多经销商也因此要求厂家退货或者下架,导致相关食品生产厂家大量货物囤积,订单毁约,损失惨重。 事实上,食品安全的谣言之所以那么容易蛊惑人心,也有着更广泛的社会原因。 第一,公民自身知识结构欠缺。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食品安全的知识数不胜数,而分辨谣言往往需要公众具备很多科学常识和社会知识。这些谣言利用公众对自身健康安全特别关注的心理,使得一些人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 第二,互联网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和场所。新媒体快速发展,使得造谣生事的门槛相对变低,辟谣破谣的成本则随之抬升。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通过造谣打击竞争对手,一些自媒体为了点击量、阅读数甘愿铤而走险、颠倒黑白,挑动公众脆弱的食品安全神经。 第三,公民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存在焦虑。当下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依旧严峻,不计其数的黑作坊隐藏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为人们提供安全质量远远不达标的食品,甚至居然连厕所也变成了“厨房”,从最近“海底捞”事件便可以看出,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着实挑战着人们的底线。 如何确保食品安全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果不从源头进行整治,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常识,提升民众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独立判断能力,扭转人们对食品安全“只定性,不定量”的“非黑即白”的简单认知心理,进而对食品安全谣言进行过滤。 其次,政府要主动出击,有所作为。一方面,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提升监管水平,确保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赢得公信。只有人们对食品安全不恐慌,才不会轻易相信食品安全谣言。另一方面,要及时发声,提升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一旦出现食安危机,行业主管部门和权威专家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并以精准的科学解释树立消费者的信心。 再者,提高违法成本,要在法律层面上加大对食品谣言制造者、传播者的处罚、追责力度。应当依照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惩处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涉嫌犯罪的,依法立案调查;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谣言涉及的技术判定、检验检测等工作。要指导受到谣言侵害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收集、保存谣言侵权证据,依法追究谣言侵权方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总之,对于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问责,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政策的落实不仅需要网络监管部门的监督,更需要广大网民的努力,真正做到约束自身行为,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第2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审题点1:“跨行业跨部门营业” 此题的题干乍一看有些不明确,于是我们的突破点就要从题干给出的信息入手。跨行业跨部门营业,这个定语明显是形容营业主体,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想到饭店,既涉及食品安全领域,又涉及工商部门,这是典型的跨部门营业;再比如农产品出口企业,既涉及农业,也涉及进出口贸易,这是典型的跨行业营业。因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