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赠本站 |我要留言 | RSS
首页 > 公务员>为知识付费还是被“割韭菜”?网红卖课乱象惹争议

为知识付费还是被“割韭菜”?网红卖课乱象惹争议

【发布/编辑时间:2024-08-20 14:22:38  来源:1mi.xyz 收集整理】  作者:1mi  字体:【 报错
背景介绍
《为知识付费还是被“割韭菜”?网红卖课乱象惹争议》工人日报(节选自)
知识付费指内容创造者将书籍、理论知识、信息资讯等知识与自身认知积累融合,并对其进行系统化和结构化后梳理转化成标准化的付费产品,借助知识付费平台传递给用户,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话题涉及教育和经济两个领域。
这种模式不仅包括传统专家学者类的知识生产者,也涵盖了网络上的知识大V和细分领域的专家,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涉及新经济模式、学习教育、新兴产业等主题的题目时,均可灵活化用文章相关内容。
针对此话题,在具体分析时,可以从知识付费的供需两侧作为切入点展开,也可以进一步探讨社会风气、产业发展等层面的内容。
付费只需轻轻一点,维权却是投诉无门、退费困难。记者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以“网课”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出现4万多个词条,充斥着虚假宣传、无法退费、课程未能如期更新等问题。
湖南金厚律师事务所律师章熊表示,由于知识付费产品是无形内容,无法为用户提供标准化、具象化的统一评价标准,而公众对课程价值的评判因人而异,个人体验、喜好等因素都会影响对产品的甄别,课程是否真的“注水”,往往都是见仁见智。因此,这类知识服务类纠纷往往存在法律法规模糊地带,维权存在一定难度,也需要收集更多的证据。
除此之外,平台管控不力,为消费者维权增添了更多障碍。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买课,网红们往往会通过平台投放广告。有的平台为了自己的利益,对“问题网红”和“问题课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短视频平台需承担起更大的监管责任,要对商家的知识付费产品严格审核,打通举报投诉渠道,确保知识付费产品政治正确、内容真实、版权合法、监管有力。”刘兰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表示。
“知识付费行业应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引导下逐步设置从业门槛,并加快建立起行业标准,打造完整的知识付费消费权益保障机制。”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可以参考传统型商品,建立知识付费型消费评价机制,并建立相应的投诉受理调处机制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热点关联
2021年2月22日正式施行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对申请注册从事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公众账号,应当要求用户在注册时提供其专业背景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获得的职业资格或者服务资质等相关材料,并进行必要核验。
2024年8月,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其中,“伪科普”“伪知识”成为整治重点之一。本次专项行动将加强网络主播规范管理。强化专业资质认证管理,在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需要较高专业水平的领域,要加强对主播资质核验,并在显著位置展示其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认证材料名称,加注所属领域标签,并对无认证资质、假冒专业人士身份开展直播的账号依法依规依约从严处置。
事件分析
思路梳理 
“知识付费”野蛮生长,让消费者花大价钱却买不到符合预期的课程,最直接损害的就是消费者利益;同时,这种不良的买卖行为发生也会严重扰乱知识付费市场秩序,阻碍产业发展。此外,如此以虚假卖课、圈钱,也会滋生浮躁风气。综上,从主体分析法来分析问题会更清晰。
(1)侵害消费者权益。
当前,很多所谓网红课程价格昂贵,‌但提供的实质内容却很少,缺乏实际的学习价值。消费者买到“货不对板”的课程,浪费了消费者的时间和金钱。此外,‌平台提供的投诉和退款机制还不够完善,消费者在购课后,‌如果发现课程内容与宣传不符或质量低劣,‌往往会投诉无门、‌退费困难,面临诸多维权难题。
(2)影响产业发展。
当下,虽然各大网络平台知识付费课程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但课程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等问题屡见不鲜。很多课程的主讲人资质不明、来历不详,受限于其文化水平、眼界见识,很多课程内容低质,且同质化严重。如此只为圈钱,无意深耕内容,也催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阻碍知识付费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助长不良之风。
消费者选择知识付费,初衷是为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购买到的付费课程不仅未能输出实质性的专业知识、信息数据,甚至存在“网红”摇身变“专家”制造话题、贩卖焦虑的内容输出。这既影响了全社会尚学务实之风的形成,更会滋生浮躁之风。
存在问题
思路梳理 
之所以知识付费野蛮生长,从内容产出者的角度讲,其利益熏心、贩卖焦虑,诱使消费者上当受骗;从售卖平台来看,也存在监管不力、审核不严的问题;从政府角度出发,也缺乏对知识付费这一新兴领域的有效监管。综上,借助主体法展开分析比较清晰。
(1)商家一味逐利。
一些商家切中人们对快速掌握知识的渴求,炮制虚假信息、制造噱头,贩卖成功焦虑、金钱焦虑,实现引流,进而出售以快速入门、迅速见效为卖点的课程。这些不良商家通过夸大宣传、虚假包装等手段让消费者在幻想与焦虑中迷失自我,高价售卖缺少实质内容的课程,吸引一批又一批人为之买单。
(2)平台审核不严。
一方面,对讲师资质审核不严,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各大网络平台授课门槛较低,任何人只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名度,就可以轻易在某一平台定价售课,使得所售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对课程内容也未尽到监管责任,并未对线上销售课程质量进行审核把关,缺乏行之有效的审核标准规范与机制。
(3)政府监管缺位。
知识付费课程涉及网监、市场监管和教育等多个部门,各部门的具体权责范围并不清晰,影响监管效果。而且,知识付费作为新兴领域,现有的行政管理和法律法规难以覆盖,存在法律建设滞后问题,缺乏必要的监管依据。此外,受限于网络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相关部门也难以对网络卖课行为进行全方位有效监管。
解决对策
思路梳理 
结合原因分析,可以提出针对性对策规范知识付费课程发展。首先,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行业标准,统一行业行为。其次,平台要履行好审核责任,对讲师资质以及课程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最后,政府部门要积极联动协作,加强对知识付费行为的管理。因此,后续工作举措的方向比较清晰。
(1)加强行业自律。
一方面,知识付费行业要及时建立行业内部统一完善的行业标准,强化相关从业者的专业资质认证管理,明确知识付费型消费服务的准入门槛和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版权保护体系,使真正输出内容的创作者在侵权行为发生时,可以及时有效维权,避免抄袭剽窃、同质化课程内容的产生。
(2)严格平台审核。
各大网络平台应对商家上架销售的知识付费产品严格审核,实现讲师资质、课程定价、课程内容、课后服务等全流程监控管理。针对在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需要较高专业水平的领域,要加强对主播资质核验,并加大对违规主播的惩处力度,如永久封号、全平台下架课程等。
(3)加大监管力度。
市场监管、网信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要及时联合出台监管细则,明确监管责任及监管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投诉受理调处机制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同时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借助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实现全方位监管,打击知识付费领域乱象,对无认证资质、假冒专业人士身份开展直播的账号依法依规依约从严处置。
迁移使用
金句迁移
除此之外,平台管控不力,为消费者维权增添了更多障碍。
金句主要反映由于平台管控力度弱,给消费者造成了不便。因此在涉及平台经济、互联网经济等主题的题目中,可迁移使用:除此之外,平台管控不力,为消费者××增添了更多障碍。
例:外出就餐前,打开餐饮点评类平台查看推荐,已成为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近日,有关“评分低的店可能更好吃”的讨论在微博上爆火,“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饭店”的话题阅读量超2.2亿人次,一些经营多年、自建口碑的“中低分老店”,成为网友“新宠”。对此,你怎么看?
【运用】作为原因分析
行业评分乱象频发。部分高评分店铺通过专业运营进行“刷好评”,如通过赠送餐点、优惠券等方式引导消费者写好评,并邀请美食博主制作探店类短视频进行引流,评分名不副实。除此之外,平台管控不力,为消费者识别真实信息增添了更多障碍。这都使得消费者频频在“高分店”踩雷。
亮点内容迁移
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对策分析部分提到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的方式,通过政府多个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检查的方式,可以凝聚多方合力,提高执法检查的效果。这种工作方式也可以应用到涉及政府执法检查、集中整治等话题的组织管理题的活动开展部分。
例:某地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很多就业乱象,例如数据造假问题、就业难、机构乱象等,涉及用人单位、人社部门、求职者、中介机构等。作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领导让你组织一个专项整治工作,你认为重点是什么?
【运用】
集中整治要彻底全面。人社部门、市场监督等部门可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联合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执法行动,对用人单位、求职者、中介机构等主体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对扰乱市场秩序相关主体的查处无遗漏。
上一篇:教师开直播的边界在哪里?
下一篇:2024年5月20日下午辽宁省考面试题
相关资源
  • 知识付费训练营手把手教你优雅地“割韭菜”月入10w【揭秘】
  • 年赚百万的知识付费网站是如何搭建的?超详细保姆级教程
  • 知识付费卖课直播间搭建零基础搭建虚拟卖课直播间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View: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