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45分)
1
教学“学习任务群”,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中华名山”画展,要求学生收集整理古人描写“名山”的诗词,下列合适的是(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
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中的古今异义词语,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史记·项羽本纪》)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D、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杜牧《阿房宫赋》)
3
教学“跨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中外意识流小说专题阅读,下列选文合适的是( )。
A、《墙上的斑点》《春之声》
B、《尤利西斯》《三体》
C、《月亮与六便士》《活着》
D、《喧哗与骚动》《百年孤独》
4
教学戏剧单元,教师推荐学生拓展阅读西方戏剧作品,下列合适的是( )。
A、加缪《局外人》
B、贝克特《等待戈多》
C、卡夫卡《变形记》
D、泰戈尔《吉檀迦利》
5
教学《荷花淀》,教师让学生在“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中开展学习,播放了荷花淀实景视频。对该教师的行为,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创设了有效的语文实践情境,能够还原作品描述的真实生活
B、创设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增强情感体验,实现深度阅读
C、未创设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不能发展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D、未创设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不能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场景
6
教学“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正确运用成语的句子,下列合适的是( )。
A、古人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闻鸡起舞者,可谓
汗牛充栋。
B、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
差强人意吗?
C、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的一段辉煌。
D、翘首西望,水面衬托着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
巧夺天工。
7
教学《六国论》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秦灭六国的历史背景,展示了“秦灭六国形势图”,下列对教师行为的分析,合适的是( )。
A、回顾真实的历史,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B、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高效记忆和背诵课文
C、引入资源,增强了文言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D、深刻揭示历史事实,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8
学生阅读《乡土中国》无从下手,教师指导阅读,下列做法合适的是( )。
A、教师提示抓住书中的核心概念
B、教师讲解整本书阅读理论范围
C、教师讲解拓展阅读视野的策略
D、教师介绍这本著作的语言艺术
9
某教研组研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列对学习任务群的理解,合适的是( )。
A、任务群的教学应按照顺序逐一实施,循序渐进,达成学习要求
B、共同任务群在高中不同学段中的学习重点、呈现方式等有差异
C、学习任务群互为基础,同时体现不同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
D、各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相互交叉,学习方式各异,不断拓展深入
10
某教材设置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对该任务群内容设置和教学实施的理解,不适合的是( )。
A、引导学生阅读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
B、体会革命志士的精神和人格,以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与理解
C、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课外活动,获取真实的背景资料
D、可与历史、地理课结合,组织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理论论证能力
(一)
阅读关于《登高》的教学活动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设计一: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杜甫登高诗”的专题阅读,希望通过多首诗的比较阅读和丰富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杜甫登高诗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内涵。
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全诗,体会全诗以“悲”为核心的情感基调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一项课堂任务——为杜甫所登之山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旅游宣传语。
11
对上述教学设计的分析,合适的是( )。
A、开展对比阅读,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秀美河山的喜爱之情
B、学生阅读杜甫的登高诗,不能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C、拟写旅游宣传语与前一教学环节间无紧密的逻辑关联
D、学生体会全诗的情感基调应安排在拟写旅游宣传语之后
(二)
阅读《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蕴含愁思,环境衬托诗中悲情。
师:这里说到了梧桐、黄昏、细雨,能抓住其中一个再深入抒发一下你的感受吗?
生:细雨,就像作者的心情,点点滴滴,在消磨着自己。
师:那为什么词人说细雨,不说暴雨呢?
生:暴雨天气比较沉闷,但暴雨过后会给人一种很清爽的感觉,而作者的感情一直都很压抑,雨一直下个不停,即使停了,依然是很沉闷的感觉。
师:无边丝雨细如愁,黄昏,点点滴滴的雨其实是滴到了词人的心坎里,雨碎了,词人的心也碎了。
12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合适的是( )。
A、抓住“细雨”便导出“愁”,诗词的意境与物象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深入的问题探究以及不断的追问,是语文课堂探究诗词意境的重要策略
C、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品味,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诗词情感内涵的理解
D、细节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营造的“言语”环境,是深入理解诗意的关键
(三)
阅读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必修教材某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分别是《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学习任务面临下列问题:
第一,如何聚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第二,怎样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的基础上,梳理与探究语言运用规律,外化为表述与交流成果?
第三,如何选定任务、项目、情景,落实学习任务群的要求?
第四,如何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涉及的抽象思维过程与思辨能力转化为具体、可视的学习活动?
13
针对教研论文研讨问题的相关对策,不适合的是( )。
A、建立联结:综合“课标”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单元选文的特点,确定单元目标
B、明确思路:开展“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的语文实践活动
C、设计任务:教师选定任务,明确教学方式,重视思维,细化具体的学习活动
D、物化成果:要求学生将每个阶段的学习活动规范化,形成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四)
阅读“当笔墨遇上光影”电影读写课程专题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电影读写课内容分五个专题,每一部电影的学习任务设计为五部分:
(1)佳片有约,即剧情概括;(2)角色分析,即对影片中的主要角色进行分析评论;(3)主体解读,要求提炼出2-3个关键词,结合具体剧情分析,可借鉴经典影评;(4)台词抄本,记录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注重可迁移性;(5)写作范例,是情境性、指示性写作中对影片光影的迁移作用。
14
对上述专题设计的相关分析,合适的是( )。
A、此专题按影片内容进行分类,各专题中的两部影片风格一致
B、专题可结合必修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进行统整实施
C、引导学生写作并且形成影片评析作品集,是专题的最终目标
D、学习任务五个部分之间逻辑欠紧密,未突出语文能力的培养
(五)
阅读关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当代文化参与”的“当代”是指以研究、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作为学习任务,即使是关注历史、探究传统,也须正视其现实意义。
“当代文化参与”的“文化”是指要以广阔的视野和开阔的胸襟去检视生活,发现更多有意义的课题。所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而言更多地指向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当代文化参与”的“参与”是指介入生活,化被动地接受生活为主动地思考和改造生活,通过解决具体生活问题、研究文化课题,来展现语文的本质力量。
总而言之,让语文学习距离生活更近一些,解决问题更实一些,这便是对“当代文化参与”这一学习任务群朴素的认识。
15
对上述教研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合适的是( )。
A、“当代”的现实特质决定了任务群以当下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
B、“文化”的内涵决定了该任务群仅能够在城市地区的学校实施
C、“参与”的特性限定了该任务群的实施必然是跨学科跨领域的
D、“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能够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六)
案例:阅读《药》课堂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天真无畏,而他想拯救的人呢?折磨他,杀他,吃他,嘲讽他。你觉得《药》当中谁是最可悲的?
生:被杀和被吃的清醒者更可悲。他们满怀希望去叫醒在沉睡的人,希望得到回应。但身边人冷漠得令人绝望。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即使得到的回应是反对,也会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奋斗,然而,他们拼命呐喊,不但没有得到一丝回应,反而换来冷嘲热讽,很可悲!
师:很好!其他组呢?
生:小栓或者二十多岁的青年也很可悲。他们从小置身于愚昧的环境,即使有人去启蒙,也不会有共鸣。特别可悲!
师:青年、小栓没有新思想,在这样的社会,他们没有办法,还有没有?
生:小栓跟那个青年不完全一样,青年根植于封建社会,他就是觉得夏瑜不对,所以附和其他人的陈旧观点,而小栓一直没有任何话,他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灵魂,就像行尸走肉。
生:小栓是不知情变成了吃人的人。大家谈论夏瑜,话都停顿了,小栓“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这两处细节表明小栓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这些人中。师:你补充的细节特别好,还有吗?
生:看客有青年人,中年人,也有老年人,他们都没能走出封建思想。还有一个细节,刑场上看热闹的人“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他们被无法掌控的命运钳制住,却不自知。
师: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整个社会对付夏瑜是一个严丝合缝的体系:有把他杀掉的,有看着他被杀的,还有他被杀后再吃掉他的,每一个人都是凶手,多数人的暴政最可怕,每一个人都可悲。但杀他的人有自己的切身利益,吃他的人是为了治病,只有看他被杀的人,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去协同杀人,这种人是最不能理解,最可悲的。
师:无论是看客,还是小栓,各有可悲的地方,根源在于专制集权禁锢人的思想,大部分人没有自由意志,整个社会愚昧、冷漠。
师:如果其他人算是可悲的话,那么,夏瑜的牺性则是一个悲剧。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意义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夏瑜有崇高的理想,为了拯救大家牺牲了;牺牲了,还被别人吃;被人吃了,还被人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就是夏瑜作为革命者的悲剧。这里隐含了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夏瑜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大家结合小说最后一部分和补充资料,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16
(1)请评析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药》当中哪一个人或哪一类人最可悲”的教学意图。(10分)
(2)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小说最后一部分和补充材料探究“夏瑜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请评析这一教学行为的利与弊。(10分)
(七)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定力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理想信念与世俗纷扰之间,总有人像竹石一般,保持着排除纷扰和把我自己的定力。
②在艺术的世界中,只有坚持艺术个性,保持艺术定力,才能开创艺术的新天地。一幅《日出·印象》不仅让莫奈一举成名,而且标志着“印象派”的崛起,但这幅画第一次展出时,画面上“零乱”大胆的笔触,叛逆的画风,备受诽谤和奚落,有评论家甚至挖苦这幅画“毛胚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还完整”,但莫奈并未因此放弃对新的表现形式的探索。他坚持用色斑表现自己对自然光线的瞬间印象,《日出•印象》以轻快跳跃的笔触,描绘了水光迷离的大海;《野罂粟》描绘了天光云影下明丽的自然场景。一生都在描绘自然光影的莫奈,晚年在眼睛几乎失明的状态下,创作出巅峰之作——《睡莲》。是什么力量让患眼疾的莫奈依旧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水中睡莲?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对艺术个性的坚持。
③通过这份坚持探索的定力,不仅成就了莫奈,也成就了一批与莫奈有着共同艺术理想的画家,正是这份“咬定青山”的执着和耐得住寂寞的定力,共同成就了新的绘画流派——印象派。
④在中国,也有这样坚持独特艺术追求、保持艺术定力的画家,为中国绘画的发展翻开了新篇章。徐悲鸿反对在中国画技法上因循守旧,顾步自封,他一生致力于对西方素描、油画与中国传统国画相结合,在国画中引入西方的透视和明暗关系。徐悲鸿在欧洲学习油画,在各大博物馆临摹世界名作,一去就是一整天。抗战时期,徐悲鸿创作的写意中国画《奔马图》,将中国画的浓淡干湿与西方素描的明暗透视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在他笔下,奔马刚劲有力、栩栩如生,那超强的冲击力仿佛要冲破画面,彰显了无所畏惧昂扬进取的精神。面对国画前辈的不满,西洋画家的不屑,徐悲鸿坚持打破中西壁垒,探索两者相结合的艺术新路,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正是这份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艺术定力,使他的作品驰誉世界,成为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⑤艺术家们只有保持品格的定力,才能具有艺术的定力,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作品。
17
请从第②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18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或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八)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课文节选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第三幕
第一场城堡中的一室
国王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魂颠倒,让紊乱而危险的疯狂困扰他的安静的生活吗?
……
波洛涅斯奥菲利娅,你在这儿走走。陛下,我们就去躲起来吧。(向奥菲利娅)你拿这本书去读,他看见你这样用功,就不会疑心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儿了。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邪恶的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
国王(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
波洛涅斯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去吧,陛下。(国王及波洛涅斯下)
哈姆莱特上。
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第六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启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要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要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验,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9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0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21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撰写“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的朗诵脚本并进行朗诵。(25分)
1、A2、D3、A4、B5、B6、C7、C8、A9、D10、B11、C12、A13、D14、B15、D
1
本题考查古代文学中古诗词的描写内容。
A项: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此句写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的庐山风景。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B项: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此处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比喻在困境中又重见生机的欢喜。并非描写名山。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写出了船行速度十分快,并非写名山。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如向荆门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写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并且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也并非写名山。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的古今异义。
A项:“山东”古义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东道主”古义为“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为“款待宾客的主人”;“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为“出门时携带的行装”;“乏困”古义为“缺少的东西”,今义为“疲劳”。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智力”古义为“智慧和力量”,今义为“智商”。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中无古今异义词。D项与题干相符,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本题答案为D。
3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项:《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春之声》是中国当代作家王蒙创作的短篇意识流小说,小说描写了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回家探亲途中挤在闷罐子车厢里的种种见闻、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联想。作家设置了特定的环境,以巧妙的艺术构思,通过人物的尽情联想,闪电式的变化,展现出一幅十分广阔的生活图景,讴歌了中国经过拨乱反正之后社会生活中所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历史性转机。两篇文章符合中外意识流小说专题阅读。A项正确。
B项:《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一部意识流小说,《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现实主义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创作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
4
本题考查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的体裁。A项和C项当中的《局外人》和《变形记》均为小说,D项的《吉檀迦利》则为诗集。A、C、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B。
5
本题考查对教师课堂行为的分析。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荷花淀实景视频,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创设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获得更多的思考,有更深的情感体验。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
6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A项:“汗牛充栋”是形容藏书极多,使用对象是书籍,不能用来形容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差强人意”是大体上使人满意,没有勉强或强迫的意思,句中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百家争鸣”是学术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使用正确。“百花齐放”比喻各具特色的不同事物一齐出现,或同一事物以不同方式同时出现,使用正确。C项正确。
D项:“巧夺天工”是说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绝妙。句中的“苍山”“洱海”等都是自然景观,不能用“巧夺天工”。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C。
7
本题考查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解。明确题干中提到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秦灭六国的历史背景,从而引入资源,展示了形势图。
A项:“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并不是教师教学的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帮助学生高效记忆和背诵课文”也不是教师的教学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中提到的“增强了文言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才是对教师行为的正确分析。C项正确。
D项:“理解课文的主题”与教师展示形势图无关。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