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有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你怎么看? 第2题: 单位组织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你怎么组织? 第3题: 友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十分重要,你如何理解?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审题点1:“有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你怎么看” 题目言简意赅,说的是身处此山、望着那山的现象。明明身在此山,却望着更高的山,此处可以从积极的角度表明观点,认为这句话表现的是积极进取的品质,只有不断进取向上,不满足于现有领域或现有成就,始终朝着更高目标前进,才能最终实现自我。 接着用事例来论证观点,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可以是跨界转型成功的,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如鲁迅弃医从文、冯骥才从职业篮球运动员跨界到文学家等;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的人,因为这个成就必然是由于他不满足于每一次的进步,不断将目标锁定在更高的山。当然,此处的人也可以是其他主体,如团体、企业、国家均可,如中国乒乓球从“四连冠”登上“五连冠”的高峰等。最后再谈谈怎么去做即可。 参考答案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只有身处“这山”,望着“那山”,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开始新的征程。同样,人只有看到更高的领域,才能理解自我的渺小与自身的不足,进而树立更高的目标,成就自我。 鲁迅年轻时立志从医,希望身体上治病救人。后来,他从“学医”的这山望着“学文”的那山”,选择弃医从文,因为治疗国人木不仁的内心才能让中国真正站起来,最终为中国的改革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原来是一位职业篮球运动员,后来奔上了“文学”的那山,竟而佳作迭出,一发而不可收,使个人的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 其实,又何止个人要常“望那山”,就是一个集体、国家、民族也是如此。我们的乒乓球队如果徘徊在三连冠的“这山”上,又哪能登上“四连冠”“五连冠”的高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家建设曾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这山”上停了下来,没有及时地继续“望那山”,使得国家建设曾一度停滞不前。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党和国家吸取了教训,清醒了头脑,不断地动员全国人民向“那山”追求、攀登,闯改革之路,使得国家又出现了生机。 从“这山”而望“那山”,诚然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但是,仅仅“望”还是不够的,是永远无法达到目的的。继“望”之后,只有振奋精神,向“那山”发起攻势,奋力攀登,才能到达“那山”的高地。 第一、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周恩来总理在青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为中国事业和中国建设鞠躬尽瘁,奉献一生。他的经验就告诉我们,要想做能力之外的事情,并且取得成功,就需要做树立远大的目标,坚持不懈,只有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