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林则徐和沈葆桢月夜饮酒,沈葆桢吟诗一首:“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意思是,弯弯一钩残月已照亮了大地,何必要那银盘一样的满月呢?林则徐思考片刻,将诗句改为:“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二人不同的襟怀。 二、回答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论述性文章。(30分)
【参考答案】 由林则徐“一字诲人”说开去 林则徐“一字诲人”的故事如今已成为传世佳话,沈葆桢的诗,体现的是一种高傲、自满的心态,而林则徐改后的诗句,则表达了一种志存高远、开拓进取、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二者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却大相径庭,其中的道理对当代人可谓是终生受益。然而,得一钩之明,易;要清辉十分,却难。那如何做到“清辉十分”?就需要我们为人有自知之明,行事有鸿鹄之志。 对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谦逊好学、积极进取,不可自满、自傲、自负。俗话说“知人难,知己更难”,认清自我,有自知之明是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根基,只有全面、准确把握自己的优势、缺点、能力时,才能找到正确的人生支点和奋斗方向。此外,郑板桥曾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谦虚谨慎,低调内敛,这不仅仅是一种性格,更彰显了一个人虚怀若谷、躬身自省的精神境界和胸襟气量。然而,与能够认清自我、谦逊进取相反,三国时期马谡丢街亭、关羽失荆州;楚汉相争时项羽刚愎自用,自取灭亡……这些典故无不说明自满、自傲、自负是成功的“拦路虎”、“绊脚石”,是导致最终失败的“罪魁祸首”。因此,若要做到“清辉十分”,必须要弯下腰来,以真诚谦逊来涵养谦卑之心和进取之志。 除了谦逊、进取,还要怀揣壮志凌云的豪迈气概,秉持脚踏实地、蓄才积识、厚积薄发的人生态度。古语“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道出了胸有大志者,无难能阻的道理。因此,一个人不能只满足于“一钩之明”,而要胸怀大志,要用满腔热枕去干事创业,这就需要我们在功名未就时要踏踏实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奋斗路。对此,习总书记曾强调“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与古人所讲“天下万事,皆成于实”强调的是同一个道理。除此之外,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一文中还写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十个字说出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道理——想要施展作为,必须要先准备充分,打好根基。这也是做到“清辉十分”的必要条件。 人心如月,不应仅安于“一钩之明”,还需志在“清辉十分”。因而,志远、自省、谦逊、进取便是我们能够行稳致远,大展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