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答案。(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柳宗元《始得山宴游记》
C、贾谊《论积贮疏》
D、吴均《与朱元思书》
2
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勾心斗角
B、飞鸾走凤
C、美轮美奂
D、筑室道谋
3
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
B、结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学习任务群
C、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的特点,避免内容发生遗漏和缺失
D、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的差异
4
在学习老舍《茶馆》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同样具有“京味”语言特色的剧本,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王朔《动物凶猛》
B、萧红《呼兰河传》
C、刘恒《窝头会馆》
D、曹禺《日出》
5
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步行街学习文化建设,为商店撰写对联,下列对联不合适的是( )。
A、素以为绚花逊色,馨而且暖长生香
B、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
C、奇花异草增春色,雅竹幽兰缀而容
D、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
6
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手法,下列适合的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伟《山居秋暝》)
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
D、道狭草木生,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7
为了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小说的抒情特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A、汪曾祺《葡萄月令》
B、孙犁《荷花淀》
C、张天翼《华威先生》
D、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8
在名著阅读活动中,学生分组整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语段,下列语段与节日无关的是( )。
A、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立在坟间。(鲁迅《药》)
B、当地妇女小孩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酒洒……全家出动到河边看划船(沈从文《边城》)
C、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一个黑的长胡子的……翻了一阵都进不去了(鲁迅《社戏》)
D、两府中都换了门神,对联,挂牌……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曹雪芹《红楼梦》)
9
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安排学生查阅材料,梳理“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其”,用作连词的是( )。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10
教学“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究”专题,教师带领学生研读《红岩》,开展人物形象鉴赏活动,下列适合的是( )。
A、通读《红岩》,举办“英雄在我们心中”的主题故事会
B、阅读研究《红岩》主题的评论文章,撰写一份文献综述
C、参与跨学科的学习活动,研讨有关《红岩》的历史问题
D、参观渣滓洞,获取作品背景资料,撰写学习体会和感想
11
阅读某学校有关“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调查结果,按照要求答题。
对上述调查结果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结果丰富全面,深入揭示了课堂教学现状和成因
B、多数教师认为课堂提问非常重要,重视教学问题涉及
C、少数教师没有仔细推敲提问的语言,是因为备课时间太少
D、少数教师用于设计问题的时间较少,是因为对教材不熟悉
12
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写作陈述性知识旨在探寻写作的特点、规律、知识、原理等,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目的。写作策略性知识侧重写作的具体方法、方略、步骤、措施等,以培养基本的操作能力为目的。写作陈述性知识着眼于认知,是对“求真”的追求;写作策略性知识着眼于实践,是对“实用”的追求。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因此,写作教学应该从侧重“写作知识”的讲解,转向侧重“写作策略”的指导。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写作陈述性知识包含如何运用方法修改文稿的知识
B、写作策略知识包含写作本体功能和实现价值的知识
C、写作教学终点在“行”,应该侧重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D、写作教学重在实用,应该避免讲解写作陈述性知识
13
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信》中说:“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以下是几位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阿Q正传》和鲁迅对阿Q形象的意见,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
B、以美术图片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艺术素养
C、以多种材料考查学生对典型人物的理解能力
D、以特定学习任务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4
阅读有关语感的研究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语感是对言语的直感,要想提升语感的品质,必须有一定的语理来调整。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产生语理。例如,凭借语感,有些词句在口语的环境里、说起来觉得别扭;有些词句,在严肃的书面语里读起来也很别扭,这说明,口语和书面语语体差异的语感已经形成。但是,只有知道汉语昔通话词汇来源于文言和方言俗语,才会明白这种语体差异的原因……理性的概括对语感有解释作用,也形成了语言运用的自觉性,要想引导学生理解语理,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概括,而不是教师硬性灌输。从语言现象中概括语言规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有了语理,语感的形成便更加自觉。
对上述研究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语感的形成需要系统的语理来支撑
B、语感的语体差异主要受方言的影响
C、提炼语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D、理解语理需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学习
15
阅读《咬文嚼字》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題。
课堂教学导入后,我带着学生理解《咬文嚼字》,阐释“咬文嚼字”的精神。然后,顺势分析哪些例子阐明了这一精神。学生列举了文中的四个例子,我带着学生赏析这些例子的精妙。随后我抛出问題:“我们一共找了四个典型的例子,朱光潜在文章最后说‘随便举几个实例’,这是随便举例的吗?”学生齐答:“不是。”但是,我当时没有追问,而是转向拓展示学习,让学生谈课内外曾经遇到的咬文嚼字的例子。学生谈得很好,但我觉得当时没有追问是一种遗憾。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是( )。
A、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层层推进
B、课堂教学生成问題后,应该给学生思考阐释的空间
C、学生结合个人经验拓展阅读,利于深入理解文意
D、教师没有追问,并不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
二、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一)
案例:阅读《边界望乡》教学后的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第16題。
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台湾诗人洛夫的现代怀乡诗《边界望乡》。基于本诗大量化用古典意象和诗勺的艺术特点,我首先向学生解释“化用”的概念;然后,以诗中“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为例,示范讲解化用之妙;之后,我要求学生釆用小组探究、集体研讨的方法,按照“借用——变形——效果”的步骤提示品味末诗句,体会“代用”带来的既熟悉又新鲜的阅读感受,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乡愁滋味。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经过我的示范分析和学生的探究研讨,他们很快发现诗人还化用了杜鹃、白鹭、鹧鸪、“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古典意象和诗句抒写乡愁。由于我对鉴赏步骤提示明显,学生很清楚应该完成哪些任务。
在赏析“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时,一个学生说:“诗中水田白鹭的意象,首先使我联想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美景及其自由祥和的意境。诗人用‘惊起/又猛然折了回来’描述水田白鹭,打破了画面的宁静祥和,表达了诗人沸腾的情感。意识对自由往返故土的强烈渴望,二是与故乡咫尺天涯的无奈和苦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发言高潮迭起。我适时点拨引导,带领学生从“化用”理解诗歌语言的丰富意蕴,体味诗人乡愁滋味,为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丰富内涵这一教学难点奠定了基础。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喷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16
(1)请简要说明教师在说课稿中引用学生发言的意图。(10分)
(2)请简要评析教师在本课中的学法指导。(10分)
(二)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扶不扶
①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为马年春晚小品的创作内容。演员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博得满堂采,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本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今却成了两难选择——扶,还是不扶。
③网上关于“扶不扶”的投票调查显示,只有很少选择“肯定会扶”,更多的人选择了“不好说”。网上还有帖子说:“以前觉得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究其成因,“彭宇案”层出不穷,“农夫与蛇”的故事不断上演,伤害了人们的善心。
④人们感到困惑,好像站在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是助人为乐,但你可能因善举而被讹诈,面临家属、官司、赔款纠缠。另一条路是回避风险,选择视而不见,绕路而行。可是,后者虽不想引火烧身,却又感到良心不安。小品《扶不扶》中,扶人者拿出手机拍照以自证清白的桥段,引发观众真真大笑,但这笑声中隐藏着多少悲哀呀!近日看到了一则新闻《“奔驰大叔”路遇倒地女子先拍照取证再扶人》,开奔驰的大叔说,做好事要懂得保护好自己。这不正是善良的人的无奈之举吗?
⑤扶不扶摔倒的老人似乎是个道德问题。如果要人们毫不犹豫地扶起摔倒的老人,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社会的医疗保障,消除摔倒老人讹诈的动机;更需要法制建设,给反咬一口的恶人以应有的惩罚,保护每一个行善的好心人。让公平的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位公民;让正义的法治,为人们的良知保驾护航。我相信,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的人会也来越多!
17
请从第①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18
请指出该习作在论证方面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三、教学设计题。请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和相关情况,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三)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课文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秀教材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向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0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21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对的【研讨与练习】。(25分)
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1、D2、D3、B4、C5、A6、C7、B8、C9、D10、A11、B12、C13、C14、C15、D
1
本题考查的是骈文这一文体。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D项正确。
A项:《游褒禅山记》 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并非骈文。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并非骈文。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论积贮疏》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不是骈文。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属于骈文。与题干相符,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2
本题考查的是形容建筑的成语。
A项:勾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出自唐•杜牧《阿房宫赋》。可以用来形容建筑。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飞鸾走风,形容建筑的富丽堂皇。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美轮美奂,意思是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出自《礼记•檀弓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筑室道谋,不是形容建筑,而是指造房子请教路人,不能成功。比喻人多口杂,意见纷纷,办不成事。与题干相符,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3
本题考查的是高中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的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能力,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体运用的新特点。
故正确答案为B。
4
本题考查现当代文学作品常识。
A项:《动物凶猛》是王朔创作的小说,故事以“文革”为背景,描写了北京市一个部队大院中一群少年人的成长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窝头会馆》是一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话剧。《窝头会馆》将视角集中在北平解放前一年,写了在一个名叫“窝头会馆”的小四合院里,住着好几户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家,他们是有着形形色色缺点的小人物。话剧讲的是老北京的故事,台上说的是地道的老北京话,编剧刘恒生在北京长在南城,对于老北京话颇有研究,剧本中设计的北京话之地道,直可以媲美老舍的作品。与题干相符,当选。
D项:《日出》是近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戏剧,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人物,以陈白露住的某大旅馆(惠中饭店)华丽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翠喜的房间)为活动地点,写了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里,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势力的上层社会在黑暗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种种活动,和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该剧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强烈的爱憎和迫切期待东方红日的心情, 并非是具有“京味”语言特色的剧本。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
本题考查的是对联常识。
A项:“素以为绚花逊色,馨而且暖玉生香”形容人的容貌,适用于化妆品店,不适用于水果店。与题干相符,当选。
B项:由对联中的“松竹绿”和“芝兰香”可知此对联适用于茶叶店。汉族的文人看到了竹与茶的妙趣,傣族更将竹与茶融为一体,创制了“竹筒茶”,为中国茶文化带来了新的意蕴。竹之清香融入茶之醇味,“竹筒茶”成为普洱茶中一种独特的品饮方式,因此“竹”和“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由对联中的“奇花异草”和“雅菊幽兰”可知,此对联适用于花店。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琳琅满架待人求”,此联既夸了书店书品锦绣,繁多,又表示希望顾客来购买的心情。适用于书店。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