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2、C3、A4、A5、C6、D7、A8、C9、D10、A11、A12、B13、B14、C15、C16、A17、D18、B19、A20、B21、D22、A23、C24、C25、D
https://www.lasee.net/d/file/jiaoshi/2022xiajiaoshichuzhonglishi.docx1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原因正是他认为周代分封制度弊端重重,B项正确。
A项:王位世袭制是夏朝政治制度,与题干内容无关,A项错误;
C项:礼乐制度与题干内容无关,C项错误;
D项:郡县制为东周时期在部分诸侯国内部所推行的地方行政体制,与题干内容无关,D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2
本题考查秦代统治措施。根据材料“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可知,此处秦简中内容意在强调对基层户籍的等级分类,不同等级承担不同的徭役,故C项正确;
A项:题干旨在强调等级制度,而非泛泛的建立基层组织维系治安,A项错误;
B项:材料并非单单指强调承担兵役,B项错误;
D项:性别并非是材料强调的核心要旨,D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3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朝的贸易范围广、内河运输忙和“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唐朝国内商业繁荣,A项正确;
B项:材料中只有内河运输,并没有海外联系,B项错误;
C项:材料没有提及商业城镇大量出现,C项错误;
D项:材料中只有商业发展情况介绍,没有政府控制约束的信息,D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4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如使中书、枢密院通知兵民财力大计,与三司量其出入,制为国用,则天下民力庶几稍宽”并结合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为加强皇帝个人的权力,相权被一分为三,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使及三司掌握行政权、军权及财政权,三个机构都对皇帝负责,然互相不了解各自的情况,这种权力过于分散的状况直接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故A项正确。
B项:材料并未强调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错误;
C项:战事是否频繁从材料中无所得出,C项错误;
D项:材料中并未渗透出征税的主体内容,D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5
本题考查元代中央官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元世祖在中央大都设置中书省、地方设置行省,二者互相协作,共同保障元代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的正常运转,故C项正确。
A、B、D三项:元代中央实行中书一省制,不涉及所谓的尚书省、门下省和内史省,故A、B、D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6
本题考查明代政治体制。结合材料可知,“为臣竭衷,为子尽孝,长幼有序”,这是儒家的传统伦理教化,“为民读律”这是在强调向臣民渗透法律意识,很典型的礼法结合的方式,故D项正确。
A项:“为民读律”并不意味着是国家编纂法典,A项错误;
B项:材料并未提及地方官吏的考核内容,B项错误;
C项:材料只是泛泛的强调在地方实行的政策,而非单单指所谓的“宗族内的扶贫济困”,C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
7
本题考查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天下的人口在迅速的增加,而房屋与田地的数量却没有增加;商人的数量在增加而货物却没增加。材料集中介绍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对商业、农业等产业的影响,故文章核心论述的一定是人口问题,A项正确。
B、C、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8
本题考查教育近代化的表现。根据图表内容可知,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出现了很多新式学堂,新式学堂讲授的内容也开始逐步向多元化扩展,这正是教育近代化的表现,故C项正确。
A项:科举制度的废除是清末新政时期的史实,A项错误;
B项:晚清时期新式教育并未取代传统教育,B项错误;
D项:西方文化从未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D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9
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外国军队可驻扎在山海关至北京铁路沿线,故D项正确。
A、B、C三项:皆与题干内容无关,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
10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根据材料可知,其中涉及到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及工人罢工这三罢运动,结合所学可知,在五四运动后半阶段于上海地区爆发这三罢斗争来反抗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A项正确。
B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1923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工人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
C项:五卅运动指1925年5月30日爆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与题干材料无关,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