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赠本站 |我要留言 | RSS
首页 > 研究生>2021考研首都师范大学775心理学基础综合试题解析

2021考研首都师范大学775心理学基础综合试题解析

时间:2023-01-16 10:17:29  来源:1mi.xyz 收集整理  作者:1mi  字体:【 报错
一、名词解释
1. 事后检验
【答案要点】
事后检验,也称为事后多重比较,就是在虚无假设被拒绝后,对各实验处理的多对平均数进一步分析,判断究竟是哪一对或哪几对的差异显著,哪几对不显著,确定两变量关系的本质。
2. 差异量数
【答案要点】
差异量数是表示一组数据变异程度的统计量。差异量数越大,表示数据分布的范围越广,越不整齐;差异量数越小,表示数据分布得越集中,变动范围越小。
3. 最近发展区
【答案要点】
维果茨基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却能够完成。而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距离便是“最近发展区”。
4. 气质
【答案要点】
气质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相比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更具稳定性。且气质无好坏之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
5. 动作电位
【答案要点】
动作电位是指神经元在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步的电位变化过程。阈上刺激和阈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且产生的电位是相同的,这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法则。此外,动作电位不能叠加、不会衰减传导,能往两个方向传导。
6. 意识
【答案要点】
意识是心理的活动和属性,是人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是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7. 认知重评
【答案要点】
认知重评即认知改变,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知,是个体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之一。
8. 舌尖现象
【答案要点】
舌尖现象是指平常比较熟悉的记忆内容在关键时候话到嘴边却无法记起,之后才回忆起来的现象。是由于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所造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回忆时的情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的干扰。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遇到这个现象要保持冷静,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
三、简答题
1. 常见的动机冲突类型
【答案要点】
动机冲突是指在意志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促使了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动机冲突的种类主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比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求回避的,而他们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比如“两害相权取其轻”。
趋避冲突是指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如想吃巧克力又害怕长胖。
多重趋避冲突是指面对多个目标时,每个目标分别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人们无法简单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另一个,必须进行多重选择。如填大学志愿,选名牌大学的差专业,还是选普通大学的好专业。
2. 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的优点。
【答案要点】
(1)横断研究
①含义: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范式,是发展心理学最常用的研究设计。
②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省钱省时省力;不存在重复测量的问题。
(2)纵向研究
①含义:纵向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反复观测的研究设计,也叫追踪研究设计。
②优点:系统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显著的阶段特征(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有助于确定因果关系。
3. 简述三山实验的实验程序,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此任务中的典型表现及反映的发展特点。
【答案要点】
皮亚杰用三山实验用以测验儿童的“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
(1)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
(2)实验过程: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3)实验结果: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4)实验结论: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皮亚杰把这一思维称为“我向思维”或“自我中心”,即儿童认为别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应该与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这时儿童还没有意识到别人可以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
4.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答案要点】
加德纳认为智力应该是一个度量人的解题能力的指标。在加德纳看来,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智力由九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每种智力都具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这九种智力范畴分别是:
语言:这种智能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家、记者、律师、播音员等职业上有更突出的表现。
数理逻辑:指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拥有这种智能的人学习时靠推理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即使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也成了他们寻找逻辑缺陷的好地方,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如数学家。
空间:空间智能强调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比较强,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画家。
身体-运动:这种智能主要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地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运动员、舞蹈家、手艺人。
音乐:指能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表达音乐的能力,如作曲家、歌手。
人际: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群体动员和协调能力)、协商能力(仲裁排解纷争的能力)、分析能力(敏锐察知他人的情感动向和想法,易于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和人际联系的能力(善体人意、适于团队合作的能力),如外交家、销售。
内省: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引他人的长处,如优秀的政治家、心理学家、教师。
自然探索:能认识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则归结为探索智能,包括对社会的探索和对自然的探索,如博物学家。
存在:人们表现出的对生命、死亡和终 极现实提出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倾向性,如宗教家、哲学家。
5. 无意注意的跋煲蛩 
【答案要点】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从发生方式来说是一种定向反射,往往由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引起,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这种注意能导致探索行为出现,也容易导致分心。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新异性、对比性和刺激物的运动变化等。
人本身所处的状态,包括个人的需要和直接兴趣、情绪情感状态、期待等。
6. 简述“开窗技术”的实验过程。
【答案要点】
“开窗技术”实验是有汉密尔顿和霍克基实施的一项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
实验过程:
(1)在字母转换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或字母串,字母串后面标有一个数字;
(2)要求被试将这一数字之前的字母或字母串中的每个字母都按英文字母表中的位置转换到该数字所指的位置上的字母,如“E+3”,就要把E转换成H;再比如“KENC+4”,就要分别转换成OIRG。四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字母由被试自行控制,一个一个的继时出现。
(3)被试首次按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计时也同时开始,并要求作出声转换,之后再按键看第二个字母,再作转换,直到所有字母都转换完毕并作出总的回答为止,计时也就结束。
(4)根据反应时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
第一,编码阶段:从被试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开始到出声转换之间的时间,在这一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中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
第二,转换阶段:被试进行字母转换所需的时间。
第三,储存阶段:从出声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这一阶段被试将转换结果储存到记忆中。
7. 简述深度知觉的线索。
【答案要点】
深度知觉是关于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也叫距离知觉,是一种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知觉线索主要分为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生理线索包含眼睛的调节和视轴辐合。眼睛的调节是指晶状体形状由于距离改变而产生的由改变睫状肌的紧张度实现的变化,只在1~2米范围内有效,也很不准确。视轴辐合指双眼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汇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辐合可用辐合角表示,负荷较大小提供了物体距离远近的信息。
单眼线索是指单眼就能依赖的线索,包含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运动透视。
对象重叠指一个物体掩盖或遮挡另一物体,被掩盖的物体知觉得远些;
线条透视指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的现象;
空气透视指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
相对高度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视野中相对位置高的物体显得远些;
纹理梯度指视野中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远处对象密度大,近处对象密度小;
运动视差指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近处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慢,方向相同;
运动透视指当观察者向前运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速度小。
双眼线索,即双眼视差,指当注视一个立体物体时,两眼视像不完全落在视网膜对应的部位,表现为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则是右边多些,这样立体物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不过当距离很大时,双眼视轴平行,视差为零,对距离的判断失去作用。
四、论述题
1. 什么是统计假设和假设检验?简述假设检验的过程,详细说明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并分析两类错误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统计假设
在进行任何一项研究时,都需要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理论事先对研究结果作出一种预想的希望证实的假设,这种假设叫做科学假设,又称为备择假设、研究假设、对立假设,记为H1。
相反,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样本信息期待拒绝的假设,称为虚无假设,又叫零假设、原假设、解消假设,记为H0。
(2)假设检验及其过程
假设检验的基本任务是事先对总体参数或总体分布形态做出一个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从而决定是否接受原假设。
假设检验的基本过程:
①根据问题要求,提出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
②选择适当的检验统计量;
③规定显著性水平;
④根据样本资料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
⑤作出统计决策。
(3)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①Ⅰ型错误:虚无假设正确时,拒绝虚无假设所犯的错误,也叫α错误、弃真错误。
②Ⅱ型错误:虚无假设错误时,没有拒绝却接受了该假设,这时所犯的错误,也叫β错误、存伪错误。
(4)两类错误之间的关系
①α+β不一定等于1。α与β是在两个前提下的概率。α是拒绝H0时犯错误的概率(这时前提是“H0为真”);β是接受H0时犯错误的概率(这时前提是“H0为假”)。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α与β不可能同时减小或增大。许多情况需要在规定α的同时尽量减小β,这种场合最直接的方法是增大样本容量,当样本容量增大时,样本平均数分布将变得陡峭,在α和其他条件不变时β会减小。
2. 什么是信号检测论?基本原理及指标;画出ROC曲线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
信号检测论是借助于数学的形式描述“接受者”在某一观察时间将掺有噪音的信号从噪音中辨别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是信息传输系统中信号的接收部分。
基本原理:
信号检测理论认为,在感觉刺激时,其实存在两个过程,一个是感觉过程,它反映了刺激的强度;另一个是随之而来的独立的判断过程,其反映了被试的反应偏差。信号和噪音是信号检测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信号(SN)就是刺激,噪音(N)是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所有背景。信号总是伴随噪音,在噪音背景上出现。信号检测实验中的四种结果:击中:如果信号出现(SN)正确检测出噪音背景上的信号;漏报:如果信号出现(SN)未检测出噪音背景上的信号;虚报:如果噪音(N)出现,把噪音报告成有信号,则称为虚报;正确否定:如果噪音(N)出现,正确判断了没有信号;
两个独立指标:
(1)判断标准(是观察者反应偏向的度量),是被试对刺激进行判断时所持有的标准的严格性,包含似然比β和报告标准C。其中,似然比是由“击中”概率和“虚报”概率所确定的判定点的位置决定的,为判定点位置所在的的SN分布的纵轴和N分布的纵轴之比,似然比的值越大,判断标准越严格。而C是横轴上的判定标位置。
(2)辨别力指数d’,也就是被试的感受性,可以表现为内部噪音分布fN(X)与信号加噪音分布fSN(X)之间的分离程度。两者的分离程度越大,敏感性越高;分离程度越小,敏感性越低。
ROC曲线,即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又称为感受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只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而已。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就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是一个平滑的、对称的曲线,对角线为几率线。

ROC曲线具有以下特征:
①β值的改变独立于d’的变化,被试反应的击中概率和虚报概率均较小时,其在特征曲线上的坐标点靠近左下角的原点,这时显示其判断标准比较高;被试反应的击中概率和虚报概率均较大时,其在特征曲线上的坐标点靠近右上角的(1,1)点,这时显示其判断标准比较低。
②ROC曲线的曲率反应敏感性指标d’:如果一个被试的ROC曲线越靠近坐标系中的对角线,显示出被试的辨别力指数越低,越接近于无信号分辨能力。ROC曲线越偏向左上角方向,越远离对角线,显示出被试的辨别力指数越大,信号分辨能力越强。
(3)ROC曲线的曲率是由信号强度和被试的感受性共同决定的,而与被试的判断标准无关。感受性和判断标准是彼此分离的,无论是感受性高还是感受性低的曲线,都有高判断标准和低判断标准的情形。
3. 论述桑代克迷笼实验和斯金纳箱实验,并分析两个实验在方法和理论解释上的异同。
【答案要点】
(1)桑代克的迷笼实验
将饥饿的猫放入迷笼中,笼外放有食物。猫进入迷笼,本能地做出许多反应。猫偶然触动了迷笼开关,把迷笼打开,得到了食物。如果将猫再次放入迷笼,猫在笼中的盲目动作将逐渐减少。最后,猫一放入迷笼就立即触动开关,获取食物。
(2)斯金纳箱实验
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迷笼,设计了“斯金纳箱”,并用它来研究各种动物(如白鼠与鸽子)的行为。实验中,动物从初始的混乱动作中无意地碰到杠杆,得到了食物,进而学会了按压杠杆与得到食物之间的联结。
(3)桑代克的迷笼实验与斯金纳箱的异同
①不同点:
a. 采用的实验方法不同,所得结论不同;
通过迷笼实验,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练习律、效果律和准备律的影响,并把它们称之为学习的主律。其中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刺激情景做出特定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联结就会增强;得到烦恼的结果,联结就会变弱。
通过斯金纳箱实验,斯金纳箱提出了学习的强化理论。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使用强化物将某种适宜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过程即强化。强化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
b. 桑代克认为强调行为的结果(奖励和惩罚)的作用对联结的作用,而斯金纳更强调强化(即奖励)的作用。
②相同点:
斯金纳和桑代克都强调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结过程。斯金纳继承和发扬了桑代克的理论,强化理论是对效果律的延伸和发展。
上一篇:2021考研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综合试题解析
下一篇:2021考研首都师范大学347应用心理专业综合试题解析
相关资源
  • 2021考研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综合试题解析
  • 2021考研吉林大学应用心理试题解析
  • 2022华南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1考研311教育学试题解析完整版
  • 2022河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
  • 2022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
  • 2022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
  • 2022天津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
  • 2022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
  • 2021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33教育综合试题及解析
  • 2023年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答案解析
  • 2023年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答案解析
  • 2020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615)设计艺术史二(专业学位)考研试题
  • 2020年聊城大学(813)世界现代设计史(专硕)考研试题
  • 2020年华南理工大学(337)设计理论(专业学位)考研试题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