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题(6*5=30分) 1.教育规律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教育学原理中的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教育学的研究中主要有两大规律,分别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学就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制度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教育学原理中的教育制度的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既包括教育的施教机构,也包括教育的管理机构;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强制性、规范性的特点。 3.教学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教育学原理中的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课程预设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体素质的活动。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 4. 人格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关于人格的相关内容。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理想、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两部分内容。人格具有独特性、统合性、功能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5. 陶冶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德育中情境陶冶法的含义。 情境陶冶法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它利用暗示原理,让学生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来接受某种影响。具体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6. 迁移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关于迁移的相关内容。 学习迁移(训练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或者简单地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实质是经验的整合。 二、简答题(4*10=40分) 1.简述教育的社会流动性对当代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教育的流动功能及其意义。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 (1)分类 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和纵向流动功能。横向流动功能是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社会组织中做水平的流动,改变环境而不提升其在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纵向流动功能是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和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做纵向的提升,包括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提高其社会地位。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①教育已成为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要在社会上生存与流动,就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受到“基础教育”是个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它使享受这一教育的人能够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或继续学习深造。 ②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今天,我国农村的年轻一代要成功地进行社会流动,必须经过教育,甚至只有经过优质的高等教育才能实现。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加速,充分展现其社会流动功能,保证人才的供给。 ③教育深刻影响社会公平 教育的社会流动,实质上涉及教育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问题。因为家庭、财富乃至居住地,对个人的教育机会都会起作用,不同群体在教育机会上的差距仍在扩大。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实行普及义务教育制度,注重教育公平,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向。 2.简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学生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大家自愿结合、有共同的需要、有活力。但它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系统的活动计划;成员不稳定,易受外部或内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因兴趣爱好相同,感情融洽,或是邻居、亲友、同学关系而形成的各种学生群体。 (1)特征 有相同的心理有明显的情感色;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及其自然形成的权威人物。 (2)作用 非正式群体具有正式群体不能代替的作用,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 积极作用:能够满足学生人际交往的多方面需要;具有舆论和辐射作用,宣传作用强,能够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创造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若与正式群体一致则会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可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集体目标的实现。 消极作用:当非正式群体的活动目标、价值观与正式群体组织目标相抵触时,其消极作用就更为明显,表现为过分热衷于小群体活动而不关心班集体,与班主任、班干部对立,形成反班集体的对抗式非正式群体,使班集体的作用难以发挥,甚至可能产生反社会的行为。 因此,要做好对非正式团体的教育和引导,表现在: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准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和各种作用;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力量为正式群体服务。 3. 简述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史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与当时的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采用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考试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而科举制的产生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相互促进 科举制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参加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科举制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时,学校教育为科举选拔培养人才,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 (2)相互制约 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也相互制约彼此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当统治者偏重科举时,也用科举制来操纵学校教育发展,就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 简述有机教育学校的思想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外国教育史中的现代进步教育运动的教育改革实验。 1907年,约翰逊在费尔霍普创办学校,教育方法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因此称为“有机教育”学校。 (1)学校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每个发展阶段所必需的作业和活动。因此,主张以一般的发展而不是以获得知识的分量来作为教育的目标。 (2)约翰逊根据学生的年龄来分班,称作“生活班”,而不叫“年级”。学校的整个课程计划以活动为主,用活动代替一般课程: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野外地理、讲故事、感觉教育、戏剧表演等。 三、论述题(4*20=80分) 1.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简言之,学校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1)学校管理法治化 依法治校就是把学校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管理学校;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 ①注重依法行政 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管理学校,维护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探索综合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办学活动;要依法建立申述制度,及时办理师生申述案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②加强制度建设 学校要依法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要建立健全学校行政制度,完善校长决策程序;要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依法管理学校财物。 ③推进民主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要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相关事宜应及时向教职工公布;要建立家长委员会和推动社区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 ④开展法治教育 学校要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提高师生的法律素养;学校领导与教师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要把具有遵纪守法素质作为考评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 ⑤维护教师权益 学校要依法聘任合格教师,尊重教师权益;要建立校内教师申诉渠道,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与管理,做到奖惩分明。 ⑥保护学生权益 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以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要建立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要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中小学一般不得开除学生,对学生处分要做到公正、恰当,重在教育。 (2)学校管理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崇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人格和地位。 ①要考虑人的因素,一切要从人的实际出发; ②要考虑个体差异,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兴趣和爱好; ③要强调人的内在价值,通过激励的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 ④要努力构建一种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际环境,增强教职工和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⑤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管理和育人功能; ⑥要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贯彻管理即育人、管理即服务的思想。 (3)学校管理校本化 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与法规的指引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自主确定发展目标和任务,进行管理工作。简言之,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自主管理。 ①力行简政放权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把学校本应具有的教育决策权、财权、人事权、课程与教学及其改革权逐步下放给学校,正确处理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权力和职责关系。 ②倡导民主管理 政府将权力下放学校,不是交给校长个人,而是交给学校。所以,学校必须从集权管理转变为民主管理,想方设法让教职工、学生及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③开展校本研究 开展校本研究是提高校本管理决策效益的有效方式,只有研究清楚学校自身的情况,自主决策才有实效性。 (4)学校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运用到管理上,以提高管理的实效;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方式的信息化,由过去的“人—人”管理、“人—物”管理转变为“人—机”管理,即注重对有关信息资源的管理。 ①要加强硬件投入与软件开发,打好信息化管理的物质基础; ②要提高教职员工的信息管理素养,以保障信息化管理的运行; ③要完善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以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 2. 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史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赴美留学,就学于杜威,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 (一)“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这是生活即教育的具体 ①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 ②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3)教学做合一 ①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②因为“行是知之始”。 ③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 ④对传统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学要与实践结合。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归纳起来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又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有启示。 (二)生活教育的教育意义 (1)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教育与生活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的,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2)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生活教育强调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师与生合一、教与学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活动的展开二发生转化,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机会,拓宽课程资源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问询生活中的学习机会。 (4)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 虽然生活教育理论是针对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发展也不是很完美。但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 论述结构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外国教育史的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1)背景 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把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2)代表人物及观点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布鲁纳。主要观点为: ①认知结构主义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②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③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 ④提倡“发现学习法”,认为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3)评价 优点:布鲁纳把认知发展与教育统一起来,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互相协作提供了范例,并且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课程教学问题,成为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不足:结构主义教育过分强调认知结构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课程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等,致使课程教材改革的难度偏大,引起了人们的争议。 4. 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有关问题解决的相关知识。 问题解决是个体在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①所解决的是新的问题,即初次遇到的问题。②在问题解决中,个体要把所掌握的规则重新组合,形成高级规则,以适用于当前问题。③问题一旦解决,个体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有: (1)在擅长领域表现突出; (2)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 (3)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 (4)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 (5)能以深层方式表征问题; (6)愿意花时间分析问题; (7)能很好地监控自己的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