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赠本站 |我要留言 | RSS
首页 > 研究生>2022华中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分析

2022华中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分析

时间:2023-01-13 16:15:21  来源:1mi.xyz 收集整理  作者:1mi  字体:【 报错
一、名词解释题(6*5=30分)
1. 课程标准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教育学原理中课程的构成。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等部分构成。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
2. 相对性评价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教育学原理中教学评价的种类。
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3. 监生历事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史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
“监生历事”是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规定国子监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于各部门历练事务,锻炼和考查政务才能。上等送吏部附选,可授予官职;中等再令历练;下等送回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是中国古代大学里最早的教学实习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
4. 习行教学法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史明末清初颜元的习行教学法。
“习行”教学法是颜元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最基本、最主要的主张。“习行”教学法是在实践行动中练习、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提倡“学用结合”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坚持观察、练习和躬行实践。“习行”也是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教学方法。颜元所说的“习行”,虽然讲的是个人行动,没有社会实践的意义,但他强调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躬行实践中获得知识,但对当时读书穷理的时代而言,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5. 骑士教育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外国教育史古代西欧中世纪时期的世俗教育。
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其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和举止得体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家庭教育阶段,学习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养护;侍童阶段,贵族家庭的男孩被送入高一级贵族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和贵妇,接受礼文教育;为侍从阶段,学习骑士七技;21岁获得骑士称号。它形成了备受歌颂的“骑士精神”,但也是典型的武夫教育。
6. 德可乐利教学法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外国教育史中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教育改革实验。
德可乐利教学法是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创办的生活学校中采用的方法。德可乐利教学方法分为三种,即观察、联想、表达。学校强调儿童的本能和兴趣,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设置课程,打破分科,将知识分为个人和环境知识,个人分为四大需要,再把环境知识结合到四大需要中,构成兴趣中心,组成教学单元,从而形成了德可乐利教学法。德可乐利的教育方法传播甚广,对新教育运动的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对现代教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二、简答题(4*10=40分)
1. 简述英国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外国教育史中的近代英国教育改革。
1870年有颁布《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其主要内容为:
(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
(2)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3) 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4)承认以前各教会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
(5)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公款补助的学校不许强迫学生上宗教课。
《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为英国教育的国家化奠定了基础。
2. 简述杜威教育本质观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外国教育史中的现代杜威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长(儿童中心)
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就是满足儿童生长需要的过程。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需要和兴趣,消极地对待儿童。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让现时的儿童为遥不可测的未来做准备。
教育即生长要求教育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即“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
(2)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学校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第二,学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教育要培养儿童实际生活的能力。据此,杜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的原则,使学校成为社会的雏形。但他并未将学校与社会相混同,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同时也让学校变成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经验是一种行为,涵盖理性和非理性等多种因素,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连续发展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连续过程。由此,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基本原则,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3.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期待是先行因素,而强化是结果因素。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人们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指人们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和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进行某种行为。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有:
(1)直接经验
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
(2)替代经验
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学习者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了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言语说服
他人的建议、劝告和解释以及对自我的引导也有助于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然而依靠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持久,一旦面临令人困惑或难于处理的情境,就会迅速消失。
(4)情绪唤起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而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个体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4. 简述在职教育素养提高的途经。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教师的在职提高的途径主要包括教学反思、校本培训、校外支援与合作等形式。
(1)教学反思
它是指把教师放在研究者、反思者的位置,通过对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观察、反思与解决,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2)校本培训
它是指以教师任职的学校为组织单位,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活动等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的全员性在职培训。
(3)校外专业支援与合作。
它的主要形式有:①跨校合作;②专家指导;③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 培训。
如何帮助新教师适应教学实践的要求,顺利地完成由师范生到合格教师转变的过程,这是教师在职培养工作的关键。因此,必须制订计划,通过有效的途径,专门向新教师提供系统的帮助,使之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地担当起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三、论述题(4*20=80分)
1. 结合实际,论述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的活动主要体现为个体的能动性在活动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2. 作用
(1)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他在学习中采用的方法和付出的精力、他的能动性的发挥状况。
(2)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人是在以自己的活动为中介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改造着自己。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和环境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因此,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一是人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地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人构思自己的未来前景,设计自己的发展目标,策划该目标的行动,并在践行中不断调整奋斗目标和行为,不断克服困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2.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论述德育过程推动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个人品德的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思想道德的自主建构过程,是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1)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意义
随着学生年龄、才智和自我意识的增长,他们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其思想品德发展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为一种自我教育能力。
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德育才能更顺利、更有效地进行。
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经验与能力的依赖性较强的儿童,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的思想道德主体。
(2)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
自我期望能力,是个体设定自我发展愿景的能力。它是自我教育的内在目的和动力。教师应细心地呵护与热情地激励这种期望,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期望变得更具体、更稳定、更具自主性,并把启发学生的近期的愿望与构建长远的理想联系起来。
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体对自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评判能力。它是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并促进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的不断提升。
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教师应教育学生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想与行为,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3)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又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教师应该依据这一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自身品德构建中的主体作用。
3. 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并谈谈其当代价值。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史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赴美留学,就学于杜威,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
(一)“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这是生活即教育的具体
①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
②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3)教学做合一
①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②因为“行是知之始”。
③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
④对传统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学要与实践结合。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归纳起来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又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有启示。
(二)生活教育的当代价值
(1)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教育与生活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的,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2)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生活教育强调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师与生合一、教与学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活动的展开二发生转化,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机会,拓宽课程资源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问询生活中的学习机会。
(4)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
虽然生活教育理论是针对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发展也不是很完美。但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4.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论述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观因素。
【参考答案要点】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的相关内容。
问题解决是个体在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①所解决的是新的问题,即初次遇到的问题。②在问题解决中,个体要把所掌握的规则重新组合,形成高级规则,以适用于当前问题。③问题一旦解决,个体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问题解决的主观影响因素有:
(1)知识经验
有关知识经验是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存储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的解决。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智能中的推理、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分析能力都影响问题解决。
动机是促进问题解决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发挥着重要影响。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对大多数活动有一个对应的合适的唤醒水平。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是个体由于学习而积累起来的习惯倾向,是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的反应。思维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会有消极作用。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它能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时,定势会使问题解决的思维刻板化,阻碍主体用新方法来解决问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指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惯常的功能后,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功能固着使人难以发现事物功能的新异之处,因此会阻碍问题的顺利解决。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在问题解决中,由于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点或相似之处,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当人们反复探索问题而仍没有结果时,暂时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去研究时,问题就能较快的得到解决。酝酿效应打破了问题解决的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从而有利于问题解决。
上一篇:2022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分析
下一篇:2022河南师范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333教育综合试题
相关资源
  • 2022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分析
  • 2022河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
  • 2022华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
  • 2022首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
  • 2022天津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
  • 2022重庆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
  • 2021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33教育综合试题及解析
  • 2023年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答案解析
  • 2023年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333教育综合考研试题答案解析
  • 2022年中央戏剧学院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舞台美术理论试题
  • 2022年上海戏剧学院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戏剧影视创作试题
  • 2022年上海戏剧学院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舞台美术设计基础试题
  •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623艺术理论基础试题
  • 2022年山东艺术学院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615视听语言试题
  • 2022年吉林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960广播影视艺术综合能力试题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