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根据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答案。(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当学生改正错误行为后,教师不再限制他课间自由活动,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2 上课时,有个别学生两眼呆呆地望着老师一动不动,内心却在考虑其他事情,而大部分学生的视、听、动作则始终随着老师的讲解从一个问题换到另一个问题,这两类学生分别反映了注意的( )。 A、分散与转移 B、分散与分配 C、转移与分配 D、转移与分散 3 冬天,某学生既怕冷不愿意起床,又怕因上课迟到而受到教师的批评,由此产生的冲突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4 下列例子中,不能证实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的是( )。 A、儿童的思维发展从动作到表象到抽象 B、儿童先学会叫“爸妈”,后分清什么是“男女” C、学校总是要到中学才教物理、化学 D、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经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5 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小明考得很不好,班主任找他谈话时,小明说“老师,我前一段时间看了星座书,说我的星座最近几周都会很倒霉,果然这一次就搞砸了。”另一个学生小强这次考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兴高采烈的告诉老师:“我这段时间特别努力,这次总算有回报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的归因属于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B、小强的归因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 C、小明的归因方式会避免他有过大的学习压力,值得提倡 D、小强和小明的归因方式虽然不同,但对学习行为并不会有影响 6 沿不同的方向去探究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具体思维 D、直觉思维 7 小强将黄瓜,西红柿,胡萝卜,白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 A、辨别学习 B、信号学习 C、连锁学习 D、概念学习 8 小文因经常帮助其他同学而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而且获得“三好学生”的称号,同桌的小艺积极向小文学习,经常和小文一起做好事,小文受表扬对小艺的影响属于( )。 A、外部强化 B、直接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9 根据马斯洛理论,如果一个人在很冷的时候,迫切地寻找可以御寒的东西,说明他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是( )。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0 某学生反应低,情感和行为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注意稳定持久,办事谨慎细微,这种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抑郁质 D、黏液质 11 张老师问兰兰:“兰兰,你有妹妹吗?”兰兰迅速回答说“有”。张老师接着问:“你妹妹叫什么名字啊?”兰兰答“欣欣”,张老师又问:“欣欣有姐姐吗?”兰兰说“没有”。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兰兰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2 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蓝色觉得冷,看到红色觉得暖,这种现象属于( )。 A、适应 B、对比 C、补偿 D、联觉 13 适当过度学习能促进知识保持,研究表明,最佳效果的过度学习是学习熟练程度达到( )。 A、130% B、140% C、150% D、160% 14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得到长者们(如教师,家长)的赞许和认可,而表现出把学习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一概念最早由( )提出。 A、斯金纳 B、奥苏贝尔 C、桑代克 D、弗洛伊德 15 有人记忆英语单词tiger时,联想成泰山上的一只老虎,这是使用了(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16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教育漫话》 B、《学记》 C、《爱弥儿》 D、《大教学论》 17 (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18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消极教育”是指( )。 A、教育作用有限 B、教育在等待儿童的成长 C、教育对儿童发展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D、教育要遵循儿童本性,防范外界不良影响 19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20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责任,是教育发展的( )。 A、第一资源 B、重要资源 C、根本力量 D、重要力量 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劳动( )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 A、综合育人 B、活动育人 C、实践育人 D、协同育人 22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教育原则是( )。 A、思想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连贯性原则 D、一致性原则 23 按照布鲁姆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代表着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是( )。 A、综合 B、运用 C、评价 D、领会 24 ( )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A、为人师表 B、教书育人 C、爱国守法 D、爱岗敬业 25 “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学家( )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26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则无需特别的训练,这是( )的观点。 A、传统教育派 B、现代教育派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论 27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强调了教学评价应注重发挥( )。 A、导向功能 B、发展功能 C、反馈功能 D、管理功能 28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9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30 科尔伯格开创了( )作为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 A、对偶故事法 B、道德两难故事法 C、沙盘游戏 D、守恒实验 二、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70分) (一) 小王是一位新入职的教师,为了备好课,他找来一个优秀教师的优质课教案,对这个教案基本未作调整,便形成了自己的教案,在上课的开始阶段,学生表现很好,但随着教学的继续进行,学生明显对教学不感兴趣,面对此种情况,小王老师并未做出调整,依旧按照原定计划进行,直到下课铃声响起。课后,王老师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不满意。 31 (1)请分析上述案例中王老师教学失败的原因。(10分) (2)请结合未来你想任教的学科或学科领域,撰写一节课的教案,教学内容自定,除考虑教学计划的常规要求以外,还要突出以下内容:①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②合理采用小组教学;③有机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④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60分)
1、B2、A3、B4、C5、B6、B7、D8、C9、C10、D11、B12、D13、C14、B15、B16、B17、A18、D19、C20、A21、A22、B23、C24、A25、C26、D27、A28、D29、B30、B 1 本题考查对斯金纳强化形式的理解。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其中,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教师不再限制学生课间自由活动,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B项正确。 A项: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正惩罚是指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负惩罚是指儿童出现一个不适宜行为时,去掉一个好的刺激,即不给予原有的奖励,以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出现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 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或者分神,是指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说明注意力被其他无关对象吸引。“个别学生两眼呆呆地望着老师一动不动,而内心却在考虑其他的事情”属于注意的分散。而注意的转移是指将注意力主动地从一个事物转向另一个事物,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从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属于注意的转移。A项正确。 B项: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例如,教师可以一边授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学生可以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等。题干中并未涉及两个对象的分配。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第一类学生反映的是注意的分散并非转移,第二类学生反映的是注意的转移并非分配。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题干中要求的是“两类学生分别反映了注意的……”,“分别”一词提示了有顺序,而选项中“转移”与“分散”的顺序颠倒。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3 本题考查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其中,双避冲突也叫回避—回避型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题干中,“既不愿意起床,又怕因上课迟到而受到批评”,这是两个力图回避的目标,属于双避冲突。B项正确。 A项:双趋冲突也叫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它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趋避冲突也叫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包括:阶段性与连续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其中,顺序性指的是心理发展总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进行的。比如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选项C中“学校总是要到中学才教物理、化学”这并没有强调先后顺序,而是强调的是阶段性。C项不符合心理发展的顺序性,为正确选项。 A项:儿童的思维发展从动作到表象再到抽象强调顺序、方向,属于顺序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儿童先学会叫“爸妈”后分清什么是“男女”强调顺序、方向,属于顺序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经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强调顺序、方向,属于顺序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5 本题考查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把成功和失败归结为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又可以按照三个维度来划分。题目中小明认为考不好的原因是星座学说这几周都比较倒霉,这属于运气,运气是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小强认为自己考好的原因是这段时间特别努力,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B项正确。 A项:小明认为考不好的原因是星座学说这几周都比较倒霉,这属于运气,运气是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把失败归因于运气容易产生侥幸心理,不利于今后的学习,不值得提倡。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小强和小明的归因方式不同,会对今后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归因于运气容易产生侥幸心理,归因于努力更有利于后续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6 本题考查思维的类型。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这一过程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多种信息的过程,因为发散思维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一个方法。B项正确。 A、C两项: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表象是这类思维的支柱。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7 本题考查的是加涅对于学习的分类。概念学习是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基于事物的某些特征而作出的,如圆的概念和质量的概念的学习。题干中小强将蔬菜归类,属于概念的学习。D项正确。 A项:辨别学习指能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作出相应的不同的反应。它既包括一些简单的辨别,如对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分别作出不同的反应,也包括复杂的多重辨别,如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单词分别作出正确的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信号学习是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某种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学习。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其先决条件主要取决于有机体先天的神经组织。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个体首先要习得每个刺激—反应联结,并按照特定的顺序反复练习,同时还应接受必要的及时强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8 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题干中,小艺因为看到小文受到老师的表扬而学习她做好事,这是一种榜样受强化后而受到的强化,属于替代强化。C项正确。 A、B两项:外部强化即直接强化,是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的强化。如教师的表扬、物质奖励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9 本题考查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个体发展的七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指人类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是最重要、最有力量的需要,主要包括对食物、水分、空气、性、排泄、休息等的需要。题干中,一个人在很冷的时候,迫切地寻找可以御寒的东西,这是一种维持生存的需要,属于生理需要。C项正确。 A项: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人们总是渴望得到亲人、朋友的关心、爱护和信赖,总是希望归属于一个集体或团体,成为其中一员。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尊重需要是指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的自尊和期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自尊就是个体对自己的尊重,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等的愿望。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地位、名誉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