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定材料 材料1 (314453)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材料2 (314454) 最近,某县县委、县政府发起了一场家书计划,要求在职党员干部给在外务工以及求学的人员发一封关于家乡的家书。家书中提到,家乡开始变得美好,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可以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希望大家能够回家乡建设。这封家书在朋友圈广泛流传。 某镇党委、镇政府举办了回家乡创业座谈会。创业人员小杨是镇里有名的能人,他在省城创建了服装公司,每年能够创收两千多万元,由于镇政府的协调与沟通,小杨决定回家乡创业。小杨很快受到了当地村委书记的热情接待,村委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帮小杨选建厂用地。这件事情,鼓励了很多在外务工或经商的人回家乡创业。 材料3 (314455) “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看着激昂的主题标语,刘艳的胸膛涌进一股暖流。她一直坚信,只有在基层才能将自己的专业与梦想深度结合,进发绚丽光彩。怀揣这份初心,刘艳报名参加了2019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考试。 等待“三支一扶”录取结果期间,刘艳收到市里某大医院的录取通知,但当她得知“三支一扶”录取结果的时候,毅然拒绝了全家人都满意的市里大医院,义无反顾投入“三支一扶”支医事业。刘艳回忆道,做这个决定时,家人都不理解,因为她支医的岗位是M镇卫生院,M镇离市区30公里左右,交通条件非常落后,回家一趟大约要八个小时。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儿,父母不仅担忧她即将面对的陌生艰苦环境,还担心她是否能够应对基层繁重的工作。但是刘艳用她坚毅的目光给了父母答案。 M镇因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镇上常住居民以老年人为主,而老年人基本只会说本地方言,这对非本地人的刘艳来说是一个挑战。有一次,刘艳巡查病房时,患者问她是否还有“丸仔”,简单的两个发音刘艳没有听懂,只得尴尬地请同事帮忙沟通。刘艳意识到如果不尽快学会当地方言,就无法更好地服务患者,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学会方言!此后,她一边跟着身边同事多学多问,另一边又准备了个小本子,随时记录自己学到的每字每句、一点一滴。到今天,刘艳不但能听得懂阿公阿婆们的方言,自己常常也会蹦几句来。 刘艳来到镇卫生所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卫生所又陆续招了七个大学生,随着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卫生诊所。不仅诊所里开设了很多科室,而且因当地政策的倾斜,那些优秀的年轻人也可以当选部门科室的负责人。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在大城市的医院里基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当地政府对来卫生所的大学生给予收入倾斜,在工作和生活上都会支持他们。 材料4 (314457) 李君的故乡白驿镇岫云村位于秦巴山区,曾是一个偏僻贫穷、交通不便的落后小山村。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更是令岫云村瞬间变得满目疮痍。 “千疮百孔”的家乡面貌深深烙印在李君的心间,也唤醒了他潜藏心底的那份乡土情怀。 为了支持家乡灾后重建,李君毅然放弃了成都的高薪工作,回到岫云村担任村主任助理,负责招商引资以及产业发展工作。 凭借在成都工作时结识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李君邀请了十几家企业到村上考察,可是结果不一而同:山高无路,无法投资。 修路,成了摆在李君面前的第一道考题,也是一道难题。为了集资,李君跑遍了华西村、大寨村、宝山村这些全国知名的富裕村。一番艰辛奔波后,终于从宝山村、中国大唐集团等单位争取到了85万元资金,加上国家的配套资金,修路变得指日可待。 2010年,恰逢岫云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为了带领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李君瞒着新婚妻子只身回到家乡报名参加选举,并最终高票当选。于是,25岁的李君成为全县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 年轻就是希望,就是朝气。然而,刚上任的李君一方面承担着责任,一方面承受着压力。面对乡亲们的质疑,他也曾备受煎熬。 “他们的心情我可以理解。年纪轻、资历浅,不做出点实事怎么行?”李君说。 当选4天后,李君便迅速投入到修路工作中。李君明白,这是一条连接着岫云村与山外广阔天地的致富路,也是赢得乡亲们支持的信任路。 经过全村人不分昼夜的努力,到2010年年底,一条平整宽阔、连接山里山外的水泥路终于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成功贯通。那一刻,没有鞭炮,没有掌声,有的是乡亲们的一张张笑脸。 顺利答完首题的李君没有时间懈怠,而是继续全力以赴。 地处大山深处的岫云村虽然偏远,却山清水秀,有着漫山遍野的绿色产品和生态畜禽。在李君看来,这就是他们的“金山银山”。 “其实,我当时的思路非常简单、清晰。为什么以前农村很多的生产资源都荒废了?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为什么勤快的农民不愿意发展生产?农产品的生产信息不对称,流通渠道没打通。”李君表示。 李君知道,修路只能给农产品的流通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这只是第一步。 为了给岫云村的土特产打开销路,让乡亲们足不出户就能脱贫致富,李君建立了两种模式。 岫云村家家户户都用传统方法饲养土鸡,李君深知土鸡蛋在城市十分稀缺,如果能将土鸡蛋接入城市市场,将会为乡亲们带来可观收人。 为此,李君以此作为村民致富的切入点,推动成立岫云村土鸡合作社,注册“岫云”品牌,并采取“支部+协会”运作模式,成立合作社,按照最低保护价收购,推出的“岫云”土鸡蛋走俏高端礼品市场。 “合作社与全村298户土鸡养殖户签订订单,以户为单位建立电子卡,每一个鸡蛋都可以追踪溯源,确保了鸡蛋品质。”李君说。 如今,在成都、重庆等城市,合作社已经与多家超市和礼品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实现了农超对接。仅土鸡蛋一项,岫云村每户年均增收1800元以上,全村实现产业年收入近200万元。 针对城市对于健康生态食材的旺盛需求,却苦于没有购买渠道的商机,2014年,李君通过互联网组织60多个企业和爱心家庭,在岫云村开展了第一次“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现场认购了56万多元的农产品。在这场活动中,岫云村的农产品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卖出。 李君说,“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模式,一方面能打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另一方面能让村里人有尊严地脱贫致富。”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打开流通市场,把扶贫餐厅开进成都闹市,让追求健康生态的城里人能够品尝到乡村野味,以品质为支撑,以村为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2008年,岫云村人均年收人2000元左右,264户人家有170多户贫困户;2018年,岫云村人均年收入为11800多元,已实现整村脱贫,还成为四川省首批省级“四好村”。 岫云村模式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周围70多个村庄都用这种模式,最终实现了2000多户村民实现了2000多万的营收。 而且李君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和四川青年五四奖章。他还被邀请参加了全国阅兵式,而且穿上了印有岫云村字样的t恤。李君激动地说,还要为乡村振兴建设再奋斗30年。 二、回答问题 【试题一】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人才向乡村流动”为题,自立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立意高远,条理清晰,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试题一】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参考范文 人才向乡村流动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呼唤新使命,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三农问题关系到国计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远的内涵,但目前人才流失是乡村振兴最大的短板和阻碍,而要想补齐这一短板,无疑必须加快推进人才返乡,书写好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答卷,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畅通人才返乡渠道,推动创业人才回乡。“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面对目前精英人才聚集城市、农村内部人才流失的窘境,人才回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破解乡村振兴效能差的关键所在,是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推动人才返乡,各级党委、政府要打好“乡情牌”,加强宣传,通过家书计划、回乡创业座谈会等多种途径,完善联络服务机制,以乡情为纽带、以服务为手段,拓展人才返乡的渠道,号召有志之士回家乡,致力于家乡发展。 强化人才返乡支撑,为乡村振兴蓄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想要让人才返乡的第一动力,便是这颗“梧桐树”有足够的吸引力,而吸引力的核心便是产业和政策。想要筑巢引凤,一方面为返乡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深入挖掘乡村绿色产品和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当地等特色产品,强化一三产业互动,壮大乡村旅游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另一方面需足够的政策支持,对返乡人次更多政策倾斜,提高薪资待遇水平,采取外出学习、技能培训等方式,培育一批踏实肯干、眼界开拓、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成为乡村振兴建设者的示范者,起到带头干事创业、大胆发展新型产业的作用,带领基层群众解放思想、脱贫致富。 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基层工作复杂繁琐,困难重重,不仅交通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而且对于发展新产业群众思想保守,积极性不高。从扎根基层廖俊波,到下乡教授杨贵庆,再到交大硕士张金成,不难发现,他们不仅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还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持。因此,扎根基层人才队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敏思笃学,增长才干,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使这些知识能够内化于心,进而转化为工作能力,成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返乡人才,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攻坚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人才难得而易失。在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征程中,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唯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善用人力,才能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早日实现亿万人民群众的小康梦。 【题目解析】 第一步 审题 通过勾划题目的关键信息,去找出文章的主题及其写作角度以及资料范围,写作要求等。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人才向乡村流动”为题【①“结合上述材料”提示我们作答参考范围为全文;②本文题目已经给定,只能以“人才向乡村流动”为题;③围绕主题“人才向乡村流动”,预判文章写作角度为“人才向乡村流动的现状,为什么人才向乡村流动,如何让人才向乡村流动”展开,具体要着重描述哪一方面的内容还需要参考资料。】,自立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立意高远,条理清晰,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