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村里对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村干部出资帮贫困居民种水果找销路。对此你怎么看? 第2题: 某县推出“共享教师”制度,使全县教师资源实现共享,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领导派你去了解实行情况,你会怎么做? 第3题: 村里很多留守儿童沉迷游戏,整天无所事事,领导让你去解决该问题,请问你会怎么做? 第4题: 晚上10点的时候,领导要求你在12点前交一份材料给他,但此时却停电,此时你该怎么办?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 本题属于综合分析类题目,考察我们对于“村干部一对一出资帮助贫困户种水果”这一扶贫措施的看法。对于此类政府出台的措施,我们一般采用“目的-行为分析法”,即分析其出发点是否正确,判断其具体措施是否有效,进而梳理出答题内容。 审题点1:“村里对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 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政策,我们可以发现,一对一帮扶贫困户是符合中央精神的,这是基层积极落实中央政策的体现,其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 审题点2:“村干部出资帮贫困居民种水果找销路。” 具体到扶贫措施,我们需要全面分析,看到其利弊:从正面来看,村干部出资好不好呢?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缓解贫困户压力,推进脱贫工作进展的,也能让老百姓更加信任干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一政策背后的问题所在:村干部自己出资,会给村干部造成经济压力,扶贫效果也并不理想,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扶贫工作开展。为什么在基层扶贫过程中会出现此类问题呢?我们深挖其根源,可以从扶贫观念、扶贫资金、扶贫能力等角度展开。找到了原因,对症下药,自然药到病除。 综上,本题的基本答题思路为:评价这一扶贫措施—分析其利弊—深挖其原因—为开展扶贫工作提供有效建议。 参考答案 对于题目中村干部的行为,我认为应当看到其价值,但更应思考其背后的问题。 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之下,这一行为有许多积极意义:第一,缓解村民贫困,干部出资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村民的果树种植成本,而广开销路更是能够使得村民增加经济收入;第二,拉近干群关系,村干部入户,一对一帮助贫困户种植、销售,能够快速获得群众的信任和热爱,提升政府的声誉。 但是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做法隐忧多多:一方面,村干部少、贫困户多,单靠村干部自己出资,无异于杯水车薪,会给村干部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导致干部心生怨言,影响扶贫积极性;另一方面,过度强调村干部的直接帮扶,而并没有发挥民众的内生力量,容易催生村民的等靠要思想,不利于村民思想脱贫。同时,村干部本身在种植、销售方面不一定擅长,可能扶贫效果并不理想。 为什么会有出现此类帮扶措施呢?究其原因在于: 第一,扶贫观念落后。依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揽,群众被动接受,村干部全权担责的思想,没有切实调动村民的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脱贫的担子全部压在干部身上。 第二,扶贫资金缺乏。社会捐助、政府扶持、银行信贷等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无法获得外部的有力支持,只能依靠村内资金。 第三,扶贫能力偏低。村干部的扶贫思路依然停留在帮助村民种水果找销路等初级方法上,缺乏探索产品深加工、农企合作、规模化发展等农村脱贫致富新思路、新方法。 为使扶贫工作能够开展的更加顺利,取得更大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努力: 第一,促进思想转型。加强扶贫政策和扶贫思路的深入解读,注重调动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实现政府大包大揽向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大扶贫形势转变。 第二,多方筹措资金。通过社会捐助、政府拨款、银行贷款、招商引资等方式,切实为扶贫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第三,提高扶贫能力。通过专项培训、拉帮带、现场考察学习等方式,引导扶贫干部拓宽扶贫思路,能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更加丰富、高效的脱贫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