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 简述一个良好班集体的特征。 2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3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4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5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途径有哪些? 6 简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7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简述实践的本质特征。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一) 有家长在网上发帖,我是某某市实验小学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每天早晨去送孩子上学时都会看到值周学生在校门口站岗。当看到有老师进入时,便会举手敬礼,齐声问好。奇怪的是老师们却视而不见,没有回敬还礼的。但听孩子说:值周学生如果见到老师不敬礼问好的,则会受到批评、扣分。 有记者看到该帖后走访了该市的几所小学,发现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位对该家长的意见表示赞同的校长在接受完记者的采访后,送记者出门时,面对学生们的“校长好”表现的无动于衷,家长们感慨地说:“学校的老师并没有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高高在上才不会理会学生的敬礼!” 8 请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对学生的影响。(4分) 9 根据教育学相关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谈谈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教育问题。(4分) 10 给出教育建议。(4分)
1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这里的领导核心指的是班干部或者是班委。(3)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3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因材施教。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