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0.4分,共16分 1 “四书五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八股取士”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 2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是感觉适应现象,“红色给人以热烈之感,黑色给人以沉重之感”说的是联觉现象。( ) 3 盲人尽管视力有缺陷,但其触觉和嗅觉却往往优于常人,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 4 质性研究关注事物的本质特征,常用定量的方法去分析、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也称为量化研究。( ) 5 教学中变式的运用是为了凸显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变式的有效性并不在于其代表性,而在于变式运用的数量。( ) 6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和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 7 “新官上任三把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体现的是社会知觉偏差中的投射效应。( ) 8 有意后注意也称为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有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 9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 10 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典型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此时处于教师职业发展的非职业化阶段。( ) 11 对教师而言,“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强调的是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 12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其核心工作是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 13 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和载体,离开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就成了“无米之炊”。( ) 14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形真”“情切”“意远”和“理蕴其中”。( ) 15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中心”,所有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需求来进行。( ) 16 情境——陶冶式教学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中运用较多,问题——探究式教学在语文、外语等科目中运用较多。( ) 17 群体活动具有组织容易、自愿组合、灵活机动的特点,它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态。( ) 18 气质和性格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但气质特征表现较早,稳定性强;性格特征表现较晚,可塑性强。( ) 19 课程计划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参照。( ) 20 小学四年级左右,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思维需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 21 投射测验时借助某种没有确定意义的刺激情境,让个体潜意识中的欲望冲突等不自觉的投射出来,其原理与精神分析理论密切相关。( ) 22 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 23 我国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一种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的选修课程。( ) 24 根据教学评价采用标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 25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因此教育要从“礼”这一需要出发,用“礼义”教化民众,这体现了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 26 相对于实物直观,模象直观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一般而言在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 27 注意的起伏也称之注意的分散,它是注意不稳定、不集中的重要体现。( ) 28 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正诱因促进动机的产生,负诱因阻碍动机的产生。( ) 29 教师要爱岗敬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最为显著的标志。( ) 30 教学手势一般上不过头,下不过腰,主要在胸部和肩部进行活动。( ) 31 教育本来应该是促进社会民主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实际运作中教育有时却潜在地复制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体现了教育的隐性功能。( ) 32 我国教育方针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性质与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三个方面,其中,教育目的是其核心。( ) 33 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 34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赫钦斯强调“永恒人性”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它是一种儿童中心的课程理论。( ) 35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英国教育家洛克是其代表。( ) 36 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它是古代教育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就现代教学而言,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 37 义务教育的核心特点在于其免费性,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一切费用。( ) 38 尽管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但却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 ) 39 学习动机的作用在于维持学习的进行,不具有指向功能。( ) 40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确定意义学习的心向。( )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题0.64分,共32分 41-44缺 45 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胡适 D、梁漱溟 46 学前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观点违背了个体发展的(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7 学生能用光的折射、反射原理,理解和解释海市蜃楼,按照布鲁姆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划分,这属于( )水平的目标。 A、认知 B、理解 C、应用 D、评价 48 有课程专家提出,应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按照古德莱德对课程层次的划分属于( )课程。 A、经验 B、领悟 C、正式 D、理想 49 人逢喜事精神爽,学习成绩一般的小荣,因为期中考试进步较大,在班级中被通报表扬。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小荣的心情很舒畅,这种现象叫做(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适应 50 认为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用进废退”,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这种迁移理论是( )。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理论 D、形式训练说 51 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强调“做中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概念原理等,这是( )的学习理论。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杜威 52 了解董山风景区,姿态各异的奇石,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激发学习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目标属于课程目标的( )维度。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双基教育 53 群体成员不违反班级规范,只在活动和交往中常有“扎堆”现象,这种群体属于( )的非正式群体。 A、积极型 B、中间型 C、消极型 D、破坏型 54 教学评价中,要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比较合适的评价方式是( )。 A、相对性评价 B、目标参照性评价 C、常模参照性评价 D、定性评价 55 小明看小说时,注意力高度集中,除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之外,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主要体现了注意的(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概括性 D、敏捷性 56 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使学生明晓事理,分清是非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自我修养法 57 语文考试中,做阅读理解题目时,小明常采用在重点语句下划线的方式帮助自己理解,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组织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复述策略 D、精加工策略 58 作为东周后期“养士”的缩影,( )是由官家主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突出特点是“不治而议论”,强调学术自由。 A、辟雍泮宫 B、稷下学宫 C、鸿都门学 D、六学二馆 59 认为“人性本善”,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价值澄清模式 60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如果17岁的智力水平为100%的话,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其余30%是4-7岁获得,另外的20%是8-17岁获得,这说明( )。 A、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 B、人智力发展的速度不均衡性 C、教育对智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D、社会实践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前提 61 在学习显微镜之前,孩子们往往认为看不到的就是没有,但经过学习实验后,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变观点,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是( )。 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内化 62 就教师的知识素养而言,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属于教师的( )。 A、事件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过错性知识 6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表述体现了( )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A、克己 B、力行 C、内省 D、过错 64 为写好毕业论文,小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观察内容和项目对小学三年级的几个学生个案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这种观察属于( )。 A、间接观察 B、参与观察 C、结构观察 D、实验观察 65 为大体了解某校某年级学生肺活量的情况,抽取学号尾号为0的学生进行肺活量的测量,这种抽样方法是( )。 A、整体随机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分层不随机抽样 D、等距随机抽样 66 某同学精力旺盛,喜欢争强好胜,为人热情直率,表里如一,但易感情用事,此同学的气质类型最可能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67 如果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与体系,比较适合的课程类型是( )。 A、活动课程 B、经验课程 C、隐性课程 D、学科课程 68 人有愚智之分,儒雅之别,这说明的是人的( )差异。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倾向性 D、个性心理特征 69 某位同学逛书店时看中了一套《芥子园图谱》,但又不舍得花钱,这种动机冲突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70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是( )。它标志着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已达到了最高自觉的程度。 A、信念 B、反思 C、慎独 D、理想 71 王老师是六年级一班、二班的数学老师,两个班级的数学成绩大体相当,王老师用自编试卷对两个班进行测试,两个班学生成绩基本一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王老师的自编试卷( )较高。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72 按照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一个人的智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P因素 B、S因素 C、M因素 D、G因素 73 同样是一种荷花,有的说它出尘脱俗,清洁无瑕,植物学家却将它称为“多年水生植物”,这说明( )影响知觉的理解方面。 A、言语指导 B、知识经验 C、社会文化 D、社会认知 74 讲课过程中,教师语言尽量能做到抑扬顿挫,这主要是通过(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A、刺激物的新异性 B、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C、刺激物的强度 D、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75 下列表述中与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育原则内涵的一项是( )。 A、循序渐进 B、教学相长 C、因材施教 D、长善救失 76 用韦氏量表去进行智力测验,某人测验得分108分,团体均分100,标准差为5,此人IQ为( )。 A、108 B、118 C、124 D、130 77 按“精神分析学派”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小学阶段的核心任务是( )。 A、培养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B、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D、培养信任感,克服无助感 78 某班的学生具有依赖、屈从、缺乏创造等特点,由此可推断其班级管理最可能是( )。 A、民主型管理 B、放任型管理 C、专制型管理 D、多元型管理 79 以少数学生为教学对象,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教学过程录像且进行分析的教学是( )。 A、翻转课堂 B、慕课 C、微格教学 D、雨课堂 80 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往往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及自我认知容易受周围环境和权威人士的影响,由此推断其认知方式最可能是(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81 洗发水、牙膏的广告中常请明星代言,以使受众得到强化,这种强化是( )。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超限强化 82 按照奥苏贝尔对学习动机的划分,学生上课过程中偷看古龙的小说,这一过程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是( )。 A、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认知内驱力 D、外部内驱力 83 高中物理考试中,做最后一道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时,比较合适的动机水平是( )。 A、相对较高 B、相对较低 C、中等 D、U型曲线 84 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下列表述中将原因归因于可控因素的是( )。 A、“就咱这水平,还能考不好” B、“前段时间我付出很多” C、“哎呦,这题也太难了” D、“哎,运气坏透了” 85 教育研究中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最为常用的差异量数是( )。 A、标准差 B、四分差 C、中位数 D、百分位数 86 为了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教师以桌面、黑板面、墙面等为例,并比较大小,最后得出“面积就是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这一内涵,这种学习属于( )。 A、并列结合学习 B、相关类属学习 C、派生类属学习 D、上位学习 87 年龄小的孩子由于经验的限制,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情况,这说明其( )相对缺乏。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88 1978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作物总产量年增8%。这一速度是过去26年里平均增速的2.5倍。由此我们推断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前的生产劳动中可能存在( )现象。 A、社会干扰 B、社会抑制 C、去个性化 D、社会惰化 89 王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考虑的问题是:备课充分吗?学生能听懂吗?如何呈现教学信息,特别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由此可推断王老师处于教师专业成长的(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自我阶段 90 操行评定是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学习、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和评价,其基本依据是( )。 A、班级规章制度 B、班级舆论、文化氛围 C、学生守则 D、班级发展目标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2分,共12分 91 下列表述中,集中体现教师职业劳动创造性的是( )。 A、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B、随机应变,教育机智 C、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92 下列表述与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一致的是( )。 A、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B、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C、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93 下列德育方法中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涵一致,为行为主义者常用的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品德评价法 D、陶冶教育法 94 下列能够为遗忘的“干扰说”提供证据的是( )。 A、过度学习 B、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95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下列特征属于具体运算阶段的是( )。 A、自我中心性 B、去自我中心性 C、守恒 D、演绎推理 96 按照巴甫洛夫的学习理论,下列描述属于刺激泛化现象的是( )。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吴牛喘月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杯弓蛇影 97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学习的重要形式,下列关于观察学习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观察学习依赖于直接强化 B、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C、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 D、观察学习是无条件的 98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几个方面?( )。 A、文化基础 B、自主发展 C、道德素养 D、社会参与 99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弘扬高尚师德,特别提出广大教师应坚持( ),争做“四有”好老师。 A、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B、言传与身教的统一 C、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统一 D、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的统一 100 在《分子间隙》这节课的导课时,王老师在学生的监视下,将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到一块,学生亲眼见证了50+50<100的现实,学生在惊讶的同时开始思考问题。这堂课的导入主要贯彻了( )的教学原则。 A、因材施教 B、直观性 C、启发性 D、教育性
1、B2、A3、B4、B5、B6、A7、B8、B9、B10、A11、B12、B13、A14、A15、B16、B17、B18、A19、B20、A21、A22、A23、B24、B25、B26、A27、B28、B29、B30、A31、A32、A33、A34、B35、B36、A37、B38、A39、B40、A41、A42、A43、A44、A45、A46、A47、C48、D49、A50、D51、A52、C53、B54、B55、B56、A57、C58、B59、B60、B61、C62、B63、C64、C65、D66、A67、D68、D69、C70、C71、A72、D73、B74、B75、D76、C77、C78、C79、C80、A81、B82、C83、B84、B85、A86、D87、D88、D89、B90、C91、BC92、AB93、BC94、BCD95、BC96、ABCD97、BC98、ABD99、ABCD100、BC 1 本题考查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在科举制的发展中,明代以后,将八股文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这不仅使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人的创造性也被扼制。 故表述错误。 2 本题考查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提高。感觉适应包括视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皮肤觉的适应、听觉的适应、味觉的适应等。题干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意思是进入了摆满香草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香草的香味了,这属于嗅觉的适应。因此,“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适应的结果。联觉指的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题干中,红色给人们热烈的感觉,而黑色给人沉重的感觉,不同颜色不仅引起视觉还引起了肤觉,属于联觉。 故表述正确。 3 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具体表现: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题干中,“盲人视力有缺陷,但触觉和嗅觉灵敏”体现出互补性,而非不平衡性。 故表述错误。 4 本题考查对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的理解。质性研究,即定性研究,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量化研究,即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定量,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因此,题干中混淆了二者的概念。 故表述错误。 5 本题考查变式的内容。变式是为了突出本质特征,排除无关特征,变式教学要有助于让学生更好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变式选题应注意具有代表性。教学的成效不在于运用的数量,而在于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克服感性经验的消极影响;是否有助于问题解决。 故表述错误。 6 本题考查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创设问题情境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总结提高”,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故表述正确。 7 本题考查印象形成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在人们的交往中第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题干中,“新官上任三把火”属于首因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题干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故表述错误。 8 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 故表述错误。 9 本题考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求教师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故表述错误。 10 本题考查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师一体,还没有专门从事教师的老师,因此,属于非职业化阶段。 故表述正确。 11 本题考查教师的专业素养。孟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只有掌握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把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活教好,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扎实。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因此,题干这句话强调教师要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而非实践性知识。 故表述错误。 12 本题考查班级管理模式。常见的班级管理模式有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平行管理、班级民主管理和班级目标管理。其中,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是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故表述错误。 13 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与载体,过程与方法是中介机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动力机制。离开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就成了“无米之炊”;离开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就成了外在与人的、无生命力的知识;离开了情感态度,学生就变成了机械麻木、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 故表述正确。 14 本题考查我国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是由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的。这种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有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发展其创造力。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她总结出了情境教学的特点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故表述正确。 15 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3)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另外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都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但并不是所有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需求来进行。 故表述错误。 16 本题考查对教学模式的理解。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多用于语文,外语等学科中。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又称为发现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找到答案的一种教学模式。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布鲁纳,其操作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应用假设处理问题,多用于数学,物理等学科中。 故表述错误。 17 本题考查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按活动的规模和人数来分,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其中,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不是群众性活动。 故表述错误。 18 本题考查气质与性格的区别。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气质与性格的区别包括:(1)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2)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3)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4)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故表述正确。 19 本题考查课程标准的作用。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故表述错误。 20 本题考查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主要有:①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中小学四年级是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②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③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不平衡;④思维缺乏批判性;⑤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小学四年级左右,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思维需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故表述正确。 21 本题考查投射测验的内容。投射测验的原理与精神分析理论密不可分。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格结构中的无意识范畴,认为个人无法凭其意识说明自己,因此自陈量表无法有效地了解人格。因此,必须借助某种无确定意义(非结构化)的刺激情境作为引导,使个体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动机冲突等暴露出来,或是不自觉地投射出来。 故表述正确。 22 本题考查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表现为:①学习内容是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②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学习的;③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具有自主性和策略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④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⑤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故表述正确。 23 本题考查课程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在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做出了最新的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必修课程,而非选修课程。 故表述错误。 24 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的分类。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参照标准划分,可分为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 故表述错误。 25 本题考查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社会本位论主张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巴格莱、孔德、赫尔巴特、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孔子、荀子。题干中的“礼”,就是外在的社会要求,约之以礼,即教育目的要从社会的要求出发,属于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故表述错误。 26 本题考查直观教学的种类。直观教学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等三种。其中,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实物直观的优点在于它是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的,它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它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更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而言在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故表述正确。 27 本题考查对注意品质的理解。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不变的,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称为注意的起伏,又称注意的动摇。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的现象。因此,注意的起伏不是注意的分散。 故表述错误。 28 本题考查的是诱因。诱因是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有了诱因才能促使个体产生具体的行为动机;如果诱因缺失,个体就不会产生具体的动机和行为。诱因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凡是能使个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满足其需要的刺激物为正诱因,能使个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满足其需要的刺激物为负诱因。正负诱因都可以促进动机的产生。
故表述错误。 29 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这也是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而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爱岗敬业也是其他职业道德的要求,所以,爱岗敬业不是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故表述错误。 30 本题考查教态语言中的手势语。“手是会说话的工具”,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手势语的张力,掌握手势运用的幅度和准确把握手势动作的范围,在充分运用和发挥手势语作用的同时,要做到手势运用恰到好处,合理地将手势语与有声语、面部表情密切结合,与教学内容、学生情绪和谐一致,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手势活动一般分为三区。上区是肩以上,多表示号召、赞扬、激动等奔放激烈的思想感情;中区是腰部以上至肩,多表示感情色彩不浓的一般事实陈述、知识概念讲解或平静的谈话;下区是腰部以下,多表示否定、蔑视、憎恶或者决断等意思。因此,教学手势一般上不过头,下不过腰,主要在胸部和肩部进行活动。 故表述正确。 31 本题考查教育的功能。教育的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功能。如教育复制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都是隐性功能的表现。因此,题干中“教育本来应该是促进社会民主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实际上教育复制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再现了教育的不平等。”更凸显了教育的隐性功能。 故表述正确。 32 本题考查对教育方针的理解。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三个方面。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方针是指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方针的核心是教育目的。 故表述正确。 33 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故表述正确。 34 本题考查典型的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包括结构主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其中,永恒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其基本观点包括:(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因此,永恒主义课程理论属于学科中心课程理论,而非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故表述错误。 35 本题考查对形式教育论的理解。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他们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他们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