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 1 (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A、教育制度 B、教育管理 C、教育目的 D、教育评价 2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促进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昆体良 C、亚里士多德 D、裴斯泰洛齐 3 ( )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形象。 A、文化形象 B、人格形象 C、道德形象 D、学术形象 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 )三级管理课程。 A、社会 B、家庭 C、学校 D、区域 5 师生关系的主体是( )。 A、社会关系 B、教育关系 C、心理关系 D、道德关系 6 在道德培养过程中,( )是具有动力特征的因素。 A、认知 B、情感 C、移情 D、意志 7 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 ),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A、科学素养 B、核心素养 C、知识素养 D、能力素养 8 通过要求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关注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体现了中小学课程内容( )的特点。 A、综合化 B、生活化 C、德育性 D、经验性 9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智育活动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 10 以下处理课堂不良行为的方式中,能够最低限度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是( )。 A、提示 B、非语言线索 C、表扬 D、批评 11 教学目标的设定,一般要经过目标分解、( )、起点确定和目标表达四个步骤。 A、研究内容 B、搜集资料 C、任务分析 D、确定范围 12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 )。 A、专业引领 B、自我反思 C、同伴互助 D、关爱学生 13 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性需要是( )。 A、安全的需要 B、求知与理解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爱和自尊需要 14 ( )是学校课程评价的核心,是学校课程评价关注的重点。 A、学生评价 B、教师评价 C、教学评价 D、管理评价 15 ( )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具体尺度。 A、课程目标 B、课程标准 C、教学目标 D、课程计划 16 教学过程中,教师因为给了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期待,使得学生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被称为( )。 A、扇贝效应 B、巴纳姆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南风效应 17 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 A、学习兴趣和教师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教师期待和家长期待 18 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于各种情境之中,这是一种(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19 作概念关系图来帮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这种方法属于( )。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20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 )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A、教育先行 B、立德树人 C、全面发展 D、终身教育 21 数、理、化等学科包含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尽快的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采用( )。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策略 D、合作学习策略 22 某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因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而受到老师表扬,于是他暗下决心努力学习,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这属于( )。 A、外部强化 B、内部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23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 )。 A、支架式教学 B、情境教学 C、探究学习 D、合作学习 24 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5 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 )。 A、内部不稳定的归因 B、内部稳定的归因 C、外部不稳定的归因 D、外部稳定的归因
1、C2、C3、C4、C5、B6、C7、B8、B9、A10、B11、C12、B13、D14、A15、B16、C17、B18、C19、A20、B21、A22、C23、B24、A25、A 1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地位。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C项正确。 A项: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与题干不符,排除。 B、D两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 本题考查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灵魂,与之相应也有三方面的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德、智、体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他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特点,对儿童进行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C项正确。 A项: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柏拉图的哲学和社会学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柏拉图提出了强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儿童6岁开始进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昆体良是古罗马教育家。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裴斯泰洛齐被称为“慈爱的儿童之父”,他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 本题考查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职业形象主要包括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其中,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强调的是教师的榜样作用、示范作用。C项正确。 A项: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传统的教师文化形象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维护者,所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皆是教师的典型文化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理想教师的人格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 本题考查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包括: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是指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 本题考查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四种: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其中,教育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的关系。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主体,没有教育关系,师生的社会关系同样存在;但没有教育关系,教育活动就难以发生。B项正确。 A项:社会关系以年青一代的成长为目标,是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心理关系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包括人际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个性关系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6 本题考查品德的培养过程。移情指设想自己处在他人位置,了解他人想法,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一种心理反应。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移情是最具有动力特征的因素。C项正确。 A项:认知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反映的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参考文献:蒋晓红主编.教育心理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7 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