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2分,共36分。 1 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强调人类善恶价值判断须以“知”为前提,因此,我们认为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 《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课程目标中的( )。 A、生成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普遍性目标 3 儿童观察了邻居家的猫之后,形成了对“猫”的基本理解,包括猫的体形特征、生活习性、典型行为等。儿童关于猫的知识的表征形式是( )。 A、图式 B、产生式 C、表象 D、命题 4 在讲解《江南好》这首诗的时候,张老师用视频播放了江南的春光,让学生观看到江南春天的美景,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 A、现场教学 B、演示教学法 C、示范教学法 D、情境教学法 5 不管一个人的发型、服饰如何变化,只要面部没有变化,我们肯定不会认错人,这反映了知觉的( )。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6 由于王浩最近学习进步明显,班主任取消了对他的处罚,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7 魔术师用一只手做明显的动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另一只手却在耍手法以达到他的目的,这符合感知规律中的(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8 数学课上,张老师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形成心智技能,他经常在黑板上清楚而细致地演算例题,张老师的做法是为学生提供( )。 A、原型定向 B、原型模型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9 下列选项中,哪项没有体现出身心发展中个体差异性特点?( ) A、长善救失 B、少年得志 C、因材施教 D、大器晚成 10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是由( )提出的。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哈明 D、班杜拉 11 背下手机验证码,输入后就忘记了,这种记忆是(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抽象记忆 12 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材料互相抑制,使所需要的材料不能提取出来,这一理论是(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法律关系应当定性为( )法律责任。 A、民事 B、刑事 C、行政 D、政治 14 ( )评价具有较强的甄别功能,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 A、个体内差异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形成性 15 鲁迅先生在早年求学的时候曾在桌上刻一个“早”字,柏拉图曾说“没有经过检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从德育方法来看,这属于( )。 A、情感陶冶 B、实际锻炼 C、榜样示范 D、自我教育 16 ( )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自我满足;反之,会产生自我责备。 A、自我控制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 17 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属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对学生违规违纪情节( )时实施的惩戒。 A、较为轻微 B、较重 C、严重 D、恶劣 18 ( )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A、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B、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C、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19 罗杰斯强调学生应当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气氛,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不属于他构建出的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 A、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B、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C、情景教学模式 D、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 20 下列哪项不属于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 A、思想品德的形成 B、内心世界的发展 C、自我意识的觉醒 D、独立精神的加强 21 王芳把学习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升内驱力 D、生理性内驱力 22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吃透两头”所指的是( )以及充分理解教材。 A、充分认识学生 B、认真备课 C、严格管理学生 D、真正关心学生 23 下列哪项不属于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 A、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有利于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C、有利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D、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24 某社区书记说:“我们的一体化德育在疫情防控中能够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对医生的一句谢谢,临时插队的一声歉意……生活中的点滴可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一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合力推进,围绕疫情防控开展德育,困难挑战也能变成良机。”以上材料最能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原则 B、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2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法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曾在彼得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B、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出版教育著作《自然主义教育》 C、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学论》是近现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D、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一书 26 以下不属于贯彻直观性原则要求的是( )。 A、直观教具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 B、直观手段的选用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各科教学的特点 C、要重视运用形象直观 D、运用直观手段,要与教师适当的讲解相配合 27 下列关于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的陈述,不正确的是( )。 A、从顺从他人的评价到有独立的见解 B、从评价较为稳定到评价较为不稳定 C、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能够对多方面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D、从评价外部特征到具有评价内心品质的初步倾向 28 以下关于师生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C、承认儿童的主体性容易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D、教师应尊重儿童,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进行教育 29 下列对“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B、教育方针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C、教育目和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包含“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 D、教育方针着重解释了“办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怎样办教育” 30 关于课程的理论,甲乙双方各执一词: 甲说:“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现在的观点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从儿童的现在经验进展到以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是继续改造的过程。” 乙说:“课程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进而通过改变社会来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请选择甲乙双方代表的课程理论流派( )。 A、甲代表结构主义课程论,乙代表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B、甲代表经验主义课程论,乙代表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C、甲代表经验主义课程论,乙代表存在主义课程论 D、甲代表存在主义课程论,乙代表结构主义课程论 二、判断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31 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 32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教育与政治相分离。( ) 33 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 34 教学活动中最根本的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 ) 35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 36 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对学生的研究。( ) 37 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趋势。( ) 38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教师。( ) 39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 40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41 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的教育。( ) 42 动物界存在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水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 ) 43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 44 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合作等方式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是实践取向模式。( ) 45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是意义学习。( ) 三、名词解释。共3题,每题3分,共9分 46 形成性评价 47 课程资源 48 同化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49 简述教师的角色冲突及其表现。 50 简述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51 简述制定课程计划要遵循怎样的原则? 52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一) 王楠在小学阶段时,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是班里的明星,老师的“宠儿”。他尤其喜欢数学,还在数学竞赛中获得过奖项。 王楠读了初中后,几次小考成绩都很不理想,回到家又受到了家长的斥责。这令王楠心情沮丧。王楠他想取得好成绩,也愿意用功学习,可是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连他小学时引以为傲的数学成绩都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有一次班会的时候,班主任批评了王楠,说他平时卷面潦草,成绩也总给班里拖后腿。渐渐地,王楠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成绩也一再地退步。 53 问题: (1)分析王楠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原因。(4分) (2)请结合案例和相关教育理论,谈谈班主任应如何激发王楠的学习动机?(6分) (二) 王老师毕业后入职到南方一所公办初中,做了一名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王老师兢兢业业,对学生关爱有加。但在教学生涯中发生的几件事,一直困扰着她。第一件事是,王老师利用放学后的时间给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小花补课,但遭到了家长的批评。家长说:“我们也不指望孩子能学多好,你不用这么做。”而且家长还把此事反映给了校长,校长也间接地提醒王老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第二个事件是:有一次上课,突然下雪,学生强烈要求要到教室外看雪,王老师就让学生去操场观雪、赏雪、品雪,并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赏雪的作文。此景恰巧被校长撞到,这次校长严肃批评了王老师,要求其严格按照教学规范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第三个事件是:王老师在自己的英语教学中尝试改革学生作业的批阅方式,让学生互批,教师抽查。这种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得到的还是校长的警告。第四个事件是:寒暑假学校不给教师发工资,原因是教师没有工作。面对这些事件,王老师困扰许久,不知如何解决。 54 问题: (1)请结合所学教育法律法规,分析案例中王老师的困扰?(5分) (2)如果你是王老师,面对这些事件,你又该如何处理?(6分)
1、A2、D3、A4、D5、C6、B7、C8、A9、A10、B11、B12、B13、C14、B15、D16、C17、A18、C19、C20、A21、C22、A23、D24、D25、D26、C27、B28、C29、B30、B31、A32、B33、B34、A35、A36、B37、A38、B39、B40、A41、B42、B43、A44、B45、A 1 本题考查品德形成的基础。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其中,道德认识即道德认知,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A项正确。 B项: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 本题考查课程目标取向。课程目标取向有生成性目标、行为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普遍性目标。其中,普遍性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者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结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着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它对各个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题干中,《大学》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为典型的普遍性目标。D项正确。 A项: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具有目标明确、具体和可操作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表现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是生成性目标的进一步发展。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 本题考查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包括概念、命题与命题网络、表象和图式。其中,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将相互联系的概念、命题和表象组织起来而形成的有组织的认知单元。题干中,儿童对“猫”有了综合性的理解,是形成了对猫的认知结构,属于图式。A项正确。 B项:产生式是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它是条件与动作的联结,即在某一条件下会产生某一动作的规则,它由条件项“如果”和动作项“那么”构成,即在满足某个条件的时候,我们做出某个行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表象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图像,是对事物的物理特性做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保存情景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一个命题就相当于一个观念,它是我们能够评价是非对错的最小的意义单元。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4 本题考查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教师通过播放有关江南春光的视频,给学生创造了生动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江南好》这首诗,属于情境教学法。D项正确。 A项:现场教学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题干中没有体现现场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演示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题干中并没有进行演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示范教学法就是有目的的以教练员的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员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成效地掌握必要的技能。题干强调的是创设情境。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5 本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和理解性。其中,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题干中,不管一个人的发型、服饰如何变化,只要面部没有变化,我们都不会认错人,这是因为发型、服饰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是关键的部分,我们是通过关键部分感知整体的,一个人的脸才是关键的部分,因此就算换了发型、服饰还是能够被认出来,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C项正确。 A项:选择性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理解性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恒常性是指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6 本题考查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强化、消退、惩罚。其中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题干中,老师取消了对某学生处罚,而处罚属于厌恶刺激,因此是取消了厌恶刺激,提高学生进步明显发生的概率,属于负强化。B项正确。 A项: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指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负惩罚是指儿童出现一个不适宜行为时,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以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出现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消退是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7 本题考查感知规律。感知规律主要有活动律、强度律、组合律、差异律和协同律等。其中,活动律是指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题干中,魔术师用一只手做明显的动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另一只手却在耍手法以达到他的目的,体现了感知觉的活动律。C项正确。 A项:强度律是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差异律是指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组合律是指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8 本题考查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论。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论。其中,原型定向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动作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的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题干中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例题,就是要把解题的过程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知道解题的步骤,这是给学生提供原型定向。A项正确。 B项:原型模型不属于冯忠良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论的内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原型操作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实践方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在的、简缩形式的过程。原型内化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9 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其中,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能得到发展。这启示我们,教育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题中,“长善救失”是指要发扬学生的长处,使优秀的方面更优秀,补救学生的短处,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而没有致命的短板,体现的是互补性。A项没有体现出身心发展中个体差异性的特点,与题干相符,当选。 B、C、D三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个别差异性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从个体的角度看,个别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这启示我们,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题中,“少年得志”“大器晚成”“因材施教”都可以体现出身心发展中个体差异性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10 本题考查德育模式。创建体谅与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的是彼得·麦克费尔。体谅模式主张把道德情感置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增强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B项正确。 A项:科尔伯格是认知模式的代表人物,认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哈明是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主要主张是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班杜拉是社会模仿模式的代表人物。该模式认为,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因此,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1 本题考查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