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共10分. 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育过程 B、教学过程 C、学习过程 D、教育内容 2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的是( )。 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的研究方法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4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是( )。 A、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 B、有符号功能的思维 C、获得守恒的概念 D、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5 临近考试学生根据考试范围自己安排复习进度。这种策略属于( )。 A、计划策略 B、监控策略 C、调节策略 D、时间策略 6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和(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方式 C、同辈群体 D、个人主观因素 7 正态分布函数曲线图形,人们又经常称之为钟形曲线,智力钟形曲线体现了哪方面的差异( )。 A、类型 B、发展水平 C、表现早晚 D、结构 8 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心理自我”开始发展和形成于( )。 A、幼年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春期 9 教师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组织的阶段是(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命阶段 10 学生将白菜、菠菜、茄子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概念学习 D、辨别学习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2题,共12分 11 男女生的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生的智力分布离散程度比女生大。( ) 12 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中心的教学观认为,教师不是权威,是助产士、催化剂和促进者。( ) 13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 14 当学生违纪时,教师应惩罚学生,抑制其违纪行为,达到根除的目的。( ) 15 消退是指课堂中通过展示各类实物、直观教学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 16 学生把学习成败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 17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方法,是学生为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而采用的学习方法。( ) 18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定势与功能固着起消极作用。( ) 19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是个体成败经验。( ) 20 批评,惩罚学生,这是负强化。( ) 21 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好坏之分。( ) 22 有年轻的教师说,自己到岗以后才发现,许多东西只有到教学实践中才明白,职前教育几乎没有什么用,可以取消。( ) 三、材料分析题。4个材料,每个材料5题,每题2分,共20分。 (一) 案例一:教室里,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李老师上作文课,这时有同学说了句外面下雪了,安静的教室瞬间活跃起来,李老师因此就对大家说,雪花的样子也是千变万化的,大家都仔细观察。同学们都围着窗外看,李老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雪,大家不要讨论不要说话,并以此写一篇作文,后来大家写的都非常好。 请回答23题: 23 认为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对每个学生要赞美和尊重的是( )。 A、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行为主义理论 D、认知主义理论 (二) 案例二:高一男生小东平时自由散漫,学习不认真,上课时,给女生发短信“某某女生我爱你”,王老师看到后没收了他的手机,并当众把短信读出来给同学们听,还说他败坏校风校纪,没有教养。下课后,小东找老师想要回手机,老师非但没给他,还说要交到学校教务处。小东和老师起了争执,王老师一怒之下打了小东一巴掌,从此师生关系很紧张。 请回答24-25题: 24 妥善处理课堂矛盾冲突,矫正问题行为,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与反映。教师面临课堂问题行为,下列哪种处理方式是不对的?( ) A、教师必须正视并及时处理,先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 B、教师尽快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协调双方矛盾,共同解决问题 C、师生之间发生正面冲突时,教师应用自己的权威压住学生,必要时采取强硬措施解决 D、教师应将更多的注意力不集中从应对性的惩戒策略,转向前瞻性的,预防性的课堂管理 25 案例中,小东同学是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以下哪个选项不符合青春期的特征?( ) A、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 B、自尊性与自卑性并存 C、冲动型与压抑性并存 D、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并存 (三) 案例三:小明是一名中学生,聪明,语文老师也很喜欢他,成绩不错。后来换老师了,新老师对他不够重视,也很少关心他,内心很失落,小明就不写作业,不听老师话。语文老师威胁小明说“再不交作业别来上课”,并付诸行动,小明这回收敛了不少,但是语文成绩仍一落千丈。 回答26-29题: 26 依据奥苏贝尔的动机分类,小明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非附属内驱力 27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期待,学生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这属于什么现象?( ) A、蝴蝶效应 B、皮革马利翁效应 C、霍桑效应 D、晕轮效应 28 要想使小明产生长效学习动机,教师应通过( )训练归因,激发小明的内部动机。 A、避免习得性无力感 B、增强习得性无力感 C、加强积极诱因 D、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29 教师威胁小明“再不交作业别来上课”并付诸行动,小明这才收敛,但是语文成绩仍一落千丈。这说明( )。 A、教师的惩罚有明显的效果,是合理的 B、教师惩罚的效果是暂时的,不合理 C、教师的惩罚属于负强化 D、教师的惩罚属于正强化 (四) 案例四:小华是初一的学生,在小学学习成绩优秀,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小升初以后,渐渐发现自己不爱学习了,成绩差以后得不到老师的赞赏,就想好好学习重新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怎么都提高不了成绩,便一蹶不振。有次数学小测,成绩不错,便得到了班主任的夸奖,并私下找小华谈话,说小华基础好,一定能学好的,小华重拾信心,提高了成绩。 回答30-32题: 30 从上述材料中看,刚升入初中时,小华在学习上多次失败,陷入了( )境地不能自拔。 A、自我效能偏低 B、自我效能偏高 C、习得性无助 D、抑郁症 31 归因方式影响个体的情绪,如果个体倾向于环境归因则无论成败,其情绪都不会太大波动,如果个体倾向于个人归因,成功会带来喜悦与满足,促使其成功,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 )。 A、成就动机 B、归因理论 C、内外归因 D、成败归因 32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小华越想考好,越考不好,说明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正确关系是( )。 A、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B、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不好 C、学习动机适中,学习效果最佳 D、学习动机越低,学习效果越不好
1、C2、A3、B4、D5、A6、D7、B8、D9、B10、C11、A12、A13、B14、B15、B16、B17、B18、B19、A20、B21、B22、B23、B24、C25、D26、C27、B28、D29、B30、C31、B32、C 1 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过程,即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其中,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C项正确。 A、B、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是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A项正确。 B项: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3 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足之处就是观察法得到的结果有时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据此很好地确定心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但它仍是掌握原始资料的必要方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开路,因此,有人把观察法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B项正确。 A项:实验法是指实验者有意控制某些因素,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调查法是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内部心理、外显行为等资料。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案研究是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儿童的思维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能够解决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D项正确。 A项:处于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开始具有客体永久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具有早期的信号功能。儿童能将各种感知信息以心理符号的形式储存下来,积累了表象素材,促进了表象性思维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符号来表示外部世界。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的儿童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但必须依赖于实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才能进行逻辑推理和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不能够进行纯符号运算。处于本阶段的儿童获得守恒的概念。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5 本题考查学习策略的分类。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目标,在进行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定认知过程和环节、预计认知结果、选择认知策略并评估其有效性,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等。临近考试学生进一步明确考试范围,并安排自己的复习进度属于计划策略。A项正确。 B项:监控策略是一种常用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中,根据认知目标不断反省和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是否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或偏离目标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时间策略包括统筹安排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题干中只说到安排复习进度,没有对时间进行统筹安排。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6 本题考查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其中学校教育、家庭教养方式和同辈群体都属于社会因素。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7 本题考查能力差异。能力差异包括能力的个别差异和群体差异。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包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上,智力分布近似正态分布,有些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有些人的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B项正确。 A项:能力发展类型的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与题干不符,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