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为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答案。 1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从4岁到7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 )。 A、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 B、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C、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D、获得自主感和克服羞耻感 2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 )。 A、先天的成熟 B、后天的经验 C、学习 D、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3 发展儿童体力,使儿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勇敢、坚毅、合作、关心集体等个性品质的游戏是( )。 A、教学性游戏 B、活动性游戏 C、创造性游戏 D、合作性游戏 4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处于( )。 A、感知运动水平 B、直观形象水平 C、形象抽象水平 D、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5 初中生在对各种演绎推理的掌握上,有一个发展顺序,最先掌握的是( )。 A、连锁推理 B、直言推理 C、复合推理 D、选言推理 6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大约存在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出现于( )。 A、0-2岁 B、2-4 C、4-7 D、13-15岁 7 “初中生不愿听取父母的意见,却又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这一现象主要体现了其心理的( )。 A、反抗性和依赖性 B、闭锁性和怯懦 C、高傲和眷恋童年 D、否定童年和自卑 8 在实词当中,幼儿最先掌握的是( )。 A、形容词 B、动词 C、名词 D、代词 9 对于孩子的哭闹行为不予理睬,结果孩子渐渐就不哭不闹了,这是应用了行为的强化原理中的( )。 A、强化 B、塑造 C、消退 D、及时强化 10 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 )。 A、具体形象性 B、直观动作性 C、高度创造性 D、抽象逻辑性 11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是与我国的教育目相背离的。下列选项中,不利于克服这种消极现象的是( )。 A、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B、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 C、加速开展素质教育,废止考试制度 D、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12 我国所提倡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 )。 A、权利平等 B、义务平等 C、知识平等 D、人格平等 13 学生在自行上学、放学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或其他事故,学校( )。 A、承担行政责任 B、承担民事责任 C、承担刑事责任 D、无法律责任 14 某校教师让学生把“我要专心学习提高成绩”抄700遍,这种做法( )。 A、正确,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B、错误,是一种变相体罚行为 C、正确,能够让学生真正提高成绩 D、正确,能够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 15 某校千余名学生每天上学时都要在校门口接受“搜身”检查,校方回应称是为了检查是否有学生带着零食或者小玩具进入校园,这种做法( )。 A、错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B、错误,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C、正确,能够使校园环境保持整洁 D、错误,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 16 张老师在上课前喜欢在教室转一遍,看到垃圾就捡起来,看到黑板没擦干净就自己动手擦,久而久之,班上的卫生状况也变好了,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连续性 B、长久性 C、示范性 D、创造性 17 我国教育法的最高法源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8 在背诵一篇短文时,一般两端的内容易记住,中间内容难记且易遗忘,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A、痕迹消退说 B、倒摄抑制与前摄抑制 C、同化说 D、动机说 19 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其中适当的解释是( )。 A、被试缺乏学习动机 B、练习过多,导致疲劳 C、被试不知道自己的练习结果 D、缺乏适当的反馈信息 20 “杀鸡儆猴”的效应,最宜用的现代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 A、强化原理 B、认知失调说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说 21 成长性需要不同于缺失性需要之处在于( )。 A、它是人类社会性需要 B、它在满足以后便会停止 C、它在满足以后能产生新需要 D、它不受外部因素影响 22 在策略教学时应遵循一些适用于具体学习方法的有效原则,主要包括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和( )。 A、元认知原则 B、个人效能感原则 C、自觉性原则 D、强化性原则 23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目前我国教师的身份是( )。 A、公务员 B、国家干部 C、专业人员 D、普通劳动者 2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A、教学大纲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25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 )。 A、雅斯贝尔斯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斯宾塞 26 教学相长的思想最早出自( )。 A、《论语》 B、《说文解字》 C、《学记》 D、《四书集注》 27 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的学者是(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沛西·能 D、保罗·朗格朗 28 当动作技能练习到一定时期,可能出现进步暂时停滞或下降、难以提高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 )。 A、练习效应 B、高原现象 C、负迁移 D、消退 29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常常表现出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这表明教育发展具有( )。 A、相对的独立性 B、一定的超前性 C、一定的滞后性 D、绝对的超前性 30 正确描述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 )。 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B、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C、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 31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斯基 D、列昂节夫 32 教学设计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是( )提出的。 A、奥苏贝尔 B、加涅 C、杜威 D、布鲁纳 33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杰克逊 D、巴罗 34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35 关于能力、知识和技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知识越多,技能就越强,能力也就越强 B、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 C、知识、技能与能力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D、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6 熟练的教师能够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而新教师则很容易顾此失彼,这说明对活动的熟悉程度影响了( )。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37 班级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是( )。 A、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B、目标、组织、检查、实施 C、目标、计划、实施、总结 D、计划、实施、检查、评定 38 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这种现象被称为( )。 A、从众 B、社会助长作用 C、去个性化 D、服从 39 确定班会主题应该从学生的思想中带有共同倾向性、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这体现了班会确定主题的( )。 A、发展性原则 B、针对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40 在健全班级组织中,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建设( )。 A、班级集体 B、班级教师集体 C、少先队组织 D、班级家长集体 41 “前怕狼、后怕虎”描述的动机冲突类型是(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42 研究学生心理时,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这研究原则是( )。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实事求是原则 43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 A、望梅止渴 B、画饼充饥 C、谈虎色变 D、叶公好龙 44 根据动力来源划分,学习动机可分为( )。 A、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B、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C、意识到的动机与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D、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45 “角”这一概念的掌握,有助于“钝角”“直角”“锐角”等概念的学习,该迁移属于( )。 A、纵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的迁移 D、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46 伊索寓言中的“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心理,使用了下列哪种防御机制( )。 A、否认 B、转移 C、合理化 D、认同 47 小王将课文中重点的词汇、段落勾画出来,以便理解和记忆,他使用了(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元认知策略 48 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小明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能够满足本人需要的行为,则小明处于( )。 A、惩罚和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B、功利性的享乐主义定向阶段 C、“好孩子”定向阶段 D、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道德定向阶段 49 下列选项中,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 A、婴儿吸奶 B、鸭子游水 C、猴子骑自行车 D、青春期儿童嗓音变化 50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 )。 A、学习动机水平越强,学习效率越高 B、学习动机水平越弱,学习效率越高 C、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 D、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呈正U型曲线关系 51 学会骑自行车的人就容易学会骑摩托车,这种现象是( )。 A、顺应 B、平衡 C、适应 D、迁移 二、多选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符合题意,请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52 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 A、自我中心主义 B、尚未形成守恒概念 C、泛灵论 D、想象论 E、决定论 53 下列国家机关中无权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是(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教育部 E、最高人民法院 5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IQ分数与学习成绩有较显著的相关 B、IQ分数可以预测个人的性格特征 C、学生的情绪和动机对智力测验分数无影响 D、一个人的IQ保持相对稳定 E、IQ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55 范例教学模式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基本性 B、基础性 C、个体性 D、全面性 E、范例性 56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有( )。 A、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B、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C、与校长的关系 D、与邻里的关系 E、与学生的关系 57 班级管理的工作任务有( )。 A、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B、组织班级教师集体 C、组织班级家长集体 D、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E、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58 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以下哪些原因造成的( )。 A、社会角色不同 B、学历水平不同 C、教育学修养水平的差异 D、教育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E、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缺乏联系 三、判断题。请对下列命题做出判断。 59 有意后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 ) 60 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下位学习。( ) 61 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而与熟人交往时,则近因效应有较大影响。( ) 62 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被称为功能固着。( ) 63 只有人的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成长性需要。( ) 64 在本我、自我、超我中,自我遵循的是快乐的原则。( ) 65 只有学习可以引起行为的改变。( ) 66 正强化、负强化都是为了行为的增加。( ) 67 表扬在特定情况下也会变成惩罚。( ) 68 托尔曼的认知地图理论认为学习是经验的获得,不是习惯的养成。( ) 69 考试时,选择题、判断题,是记忆中的再认。( ) 70 编歌诀、记忆术属于认知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 )
1、B2、D3、B4、C5、B6、B7、A8、C9、C10、D11、C12、D13、D14、B15、B16、C17、B18、B19、C20、D21、C22、B23、C24、C25、C26、C27、D28、B29、A30、A31、C32、A33、C34、D35、A36、B37、A38、C39、B40、A41、B42、C43、D44、A45、A46、C47、A48、B49、C50、C51、D52、ABC53、ABDE54、ADE55、ABE56、ABCE57、ABCDE58、ACDE59、A60、B61、A62、B63、B64、B65、B66、A67、A68、A69、A70、A 1 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3~6、7岁儿童处于学前期,该阶段儿童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这一阶段发展顺利的儿童表现出对周围世界更加主动和好奇,更具自信和责任感;反之会形成退缩、压抑、被动的人格,产生内疚感。B项正确。 A项:6、7~12岁儿童处于学龄期,该阶段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12~18岁处于青年期,该阶段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1.5~3岁儿童处于儿童早期,该阶段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怀疑。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 本题考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 本题考查游戏的种类。我国学者林崇德按照游戏的目的性,将幼儿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教学性游戏和活动性游戏三类。其中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幼儿体力的一种游戏,如走、跑、跳、攀登、投掷等,这类游戏有助于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以及培养勇敢、坚毅等个性品质。B项正确。 A项: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利用这类游戏,可以有计划地增长幼儿知识,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提高幼儿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创造性游戏是由幼儿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4 本题考查思维的概括水平。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直观形象水平。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概括和幼儿的概括差不多,主要属于直观形象的概括水平。他们虽然能够进行概括,但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第二阶段是形象抽象水平。小学中年级儿童的概括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的,外部的成分逐新减少,形象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多。第三阶段是初步本质抽象水平。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概括开始以本质抽象概括为主。由于在过去几年中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智力活动的锻炼,他们已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成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C项正确。 A、B、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 本题考查青少年逻辑思维发展。从初中开始,青少年就具备各种逻辑推理能力,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不平衡。在对各种演绎推理的掌握上,也有一个发展顺序,最先掌握的是直言推理,其次是复合推理和选言推理,最后是连锁推理。B项正确。 A、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6 本题考查青少年的反抗心理。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约存在两个反抗期。第一个反抗期出现于2-4岁,几乎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重叠。这时期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第二个反抗期则出现于青春期。这时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例如,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承认他们的独立人格。B项正确。 A、C两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13-15岁个体处于青春期,这是第二个反抗期。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7 本题考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和眷恋童年。反抗性与依赖性具体内容为,由于青春少年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对父母、老师、其他成人的意见不愿顺从,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青少年内心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方式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体现在情感和生活上,青春期时,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8 本题考查幼儿词汇的发展。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中认为:词汇的发展同样也体现在词类范围的日益扩大。有关幼儿词类的研究表明,幼儿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幼儿掌握得较晚,数量也较少,没有明显增加。C项正确。 A、B、D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9 本题考查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机体做出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对这一反应以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下降,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C项正确。 A项:强化是通过给予愉快刺激或撤销厌恶刺激,从而让目标行为增加。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塑造是通过强化手段,矫正人的行为的治疗手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及时强化是指个体做出反应或行为后立即对其进行强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0 本题考查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D项正确。 A项:小学生以具体形象为主。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小学低年级学生体现出直观动作思维。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1 本题考查素质教育相关知识点。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并非不要考试,考试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应试教育中的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不能废止,但若很好地改进考试制度,会有助于克服这种消极现象。C项不属于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现象的措施。与题干相符,当选。 A、B、D三项:有助于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消极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12 本题考查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的内容包括:(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因此,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就是强调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强调学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3 本题考查《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在校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或者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或者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4 本题考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版)中“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罚学生抄写700遍“我要专心学习提高成绩”的行为是一种变相体罚,是错误的。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5 本题考查学生的权利。人身自由权指未成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自由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不得对学生关禁闭。题干中,某校每天上学是都要对学生进行“搜身”,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B项正确。 A项:隐私权是指学生有权要求他人尊重自己个人的、不愿或不方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学校和教师有义务保护学生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不为他人所知的权利。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财产权是指具有物质财富内容,直接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6 本题考查对教师劳动特点的理解。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题干中张老师课前以身作则,维持班级卫生状况的行为,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C项正确。 A项: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取教育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长久性不属于教师劳动特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它表现在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机智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7 本题考查教育法的最高法源。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我国一切立法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最高层次的法律渊源。其他形式的法律、法规都必须依据宪法制定,并为贯彻宪法服务,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否则归于无效。因此我国教育法的最高法源是《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8 本题考查遗忘的原因。詹金斯和达伦巴希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来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