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5小题,每小题0.8分,共44分。 1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基础上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 )。 A、相对独立性 B、绝对独立性 C、历史继承性 D、生产性 2 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学生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 A、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 B、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C、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D、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 确保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是( )。 A、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B、语言表达水平 C、层次分明 D、系统完整 4 对于不敢真实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学生,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 A、全身松弛训练 B、系统脱敏法 C、肯定性训练 D、改变认知法 5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这个能力指( )。 A、创新能力 B、实战能力 C、理性思维能力 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6 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7 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圆满完成。这句话隐含着( )。 A、替代强化 B、负强化 C、内在强化 D、外在强化 8 在问卷调查中,相对于封闭式题目,开放式题目的优点是( )。 A、利于数据处理 B、对调查对象文化水平要求较低 C、问卷回收率较高 D、利于研究复杂问题 9 教育需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这是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0 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是( )。 A、核心课程 B、相关课程 C、广域课程 D、活动课程 11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中的( )。 A、启发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思想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2 使对方放弃原来的观点和认识,接受教师的意见,这是( )。 A、说服教育法 B、实际锻炼法 C、榜样示范法 D、陶冶教育法 13 教育与社会诸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其中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是( )。 A、政治与经济制度 B、文化传统 C、科技水平 D、生产力水平 14 学生在学习弹奏钢琴曲的过程中,当练习到一定阶段时,常会感到自己的进步似乎停止了。这种现象属于技能学习中的( )。 A、高原现象 B、生理极限 C、倒摄抑制 D、及时反馈 15 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刘老师在讲授该知识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数轴上一个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点。那么在一个平面上一个点如何用数来表示呢?”在总结这节课时刘老师给出了答案。这属于课堂总结的( )。 A、复述法 B、呼应法 C、比较法 D、悬念法 16 学生身上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统称为( )。 A、不诚实行为 B、违法行为 C、越轨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17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 )。 A、科学知识 B、个人需要 C、科学技术 D、社会需要 18 主张教育的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确定教育目的的观点是( )。 A、生活本位教育目的论 B、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C、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D、神学教育目的论 19 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教育条件的千变万化。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突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科学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复杂性 20 在有指导的发现学习中,教师提示和指导学生思维以促进学生的理解。这种教学属于( )。 A、讨论式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合作式学习 D、程序化教学 21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C、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主导作用的 22 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叫作( )。 A、观察 B、评价 C、总结 D、研究 23 范老师是某年级的班主任,因为学生太淘气屡教不改,一气之下对学生进行了体罚。范老师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 A、隐私权 B、人格尊严权 C、人身自由权 D、荣誉权 24 以下关于教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 B、师范教育的产生促使教师培养走向专门化 C、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D、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25 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直接管理个人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 A、目标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常规管理 26 当班主任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 )。 A、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B、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C、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D、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27 衡量一个班级是不是一个良好的集体,关键要看( )。 A、班干部队伍是否建立起来 B、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是否团结合作 C、有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D、以上都不对 28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称之为( )。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29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布鲁纳 30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过程 B、教师 C、学生 D、学习过程 31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 )。 A、自然科学 B、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自然科学为主 C、社会科学 D、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为主 32 “狼孩”的事例说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先天遗传素质外,还有( )。 A、后天的饮食因素 B、教育因素 C、后天的环境因素 D、居住条件因素 33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C、望梅止渴 D、蜘蛛织网 34 下列选项中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是( )。 A、水果的定义 B、产品的使用说明 C、雷锋精神的内容 D、成语的定义 35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智力的影响 C、记忆的促进 D、活动的影响 36 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逆向负迁移 D、顺向负迁移 37 合作学习也是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个别课堂练习 C、家庭作业 D、独立完成作业 38 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 )。 A、动机说 B、痕迹消退说 C、同化说 D、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 39 在学习中,( )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 A、复述 B、计划 C、组织 D、调节 40 按照“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会导致学习效率( )。 A、提高 B、降低 C、变化 D、不变 41 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 A、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42 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这种训练方法是( )。 A、肯定性训练 B、示范法 C、行为塑造法 D、系统脱敏法 43 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属于( )。 A、头脑风暴训练 B、发散思维训练 C、推测与假设训练 D、自我设计训练 44 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 A、观察力 B、思维力 C、意志力 D、记忆力 45 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46 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做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B、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C、道德意志薄弱 D、缺乏良好的情感 47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48 朱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 A、注意分配 B、注意转移 C、注意广度 D、注意稳定性 49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 )。 A、高超的能力 B、渊博的知识 C、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D、敬业精神 50 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 )的特征。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发展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51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 )。 A、热爱 B、忠诚 C、爱好 D、兴趣 52 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最可靠的标准是( )。 A、教学方法 B、教学目标 C、教学策略 D、教学环境 53 下列不属于教学环境的是( )。 A、照明 B、课堂气氛 C、桌椅 D、课本 54 关于课堂教学环境,实验证明学生座位的安排会影响教学和学习,其中坐在( )是最积极的学习者。 A、教室前面几排及中间几列 B、中心区域 C、左右两列 D、后排 55 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 )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 A、教学评价 B、测验 C、测量 D、教学设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0.7分,共10.5分。 56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 )。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57 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是(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强制性 D、基础性 58 隐性课程又称( )。 A、官方课程 B、公开课程 C、隐蔽课程 D、潜在课程 59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 )。 A、引导和培养、塑造个体发展 B、加速个体发展 C、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D、具有延时价值 60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 A、读 B、算 C、写 D、画 61 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所作的否定评价,其形式包括( )。 A、批评 B、训导 C、谴责 D、处分 62 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就要及时应对讨论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讨论要严格按照教师课时制订的讨论计划进行,不能更改 B、如果发现讨论中某人非常不积极,教师应该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 C、发现学生的讨论进入误区或陷入知识瓶颈时,教师必须及时进行引导 D、进行小组讨论时,每组人数越少越好,因为人数越多,每个人的发言机会就越少 63 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是( )。 A、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64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 )。 A、管理水平评价 B、教师授课质量评价 C、学生活动效果评价 D、学生发展评定 65 教研常用的方法有(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经验总结法 D、资料研究法 66 下列属于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是( )。 A、课后练习 B、课后作业 C、课后习题 D、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 67 遗忘的规律有(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不均衡性 D、没有规律 68 韦纳将人们的活动成败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属于自身因素的是( )。 A、身心状态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易 D、能力高低 69 有关学习策略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学习者制定的学习方案 B、有关学习进程的 C、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D、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被动使用的 70 下列属于操作技能的有( )。 A、体操 B、打网球 C、吹笛子 D、阅读
1、C2、D3、A4、C5、C6、B7、C8、D9、A10、D11、D12、A13、A14、A15、B16、C17、D18、C19、C20、B21、B22、A23、B24、A25、B26、A27、C28、C29、A30、D31、D32、C33、B34、B35、A36、B37、A38、D39、A40、B41、B42、D43、C44、C45、A46、C47、B48、A49、C50、D51、B52、B53、D54、A55、A56、ABCD57、ACD58、CD59、ABCD60、ABC61、ABCD62、ABD63、ABCD64、BD65、ABCD66、ABCD67、BC68、ABD69、ABC70、ABC 1 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生产性、民族性、阶级性等。其中,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后一历史时期的教育是对前一历史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题干中,“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基础上向前发展”,说明后一阶段的教育是对前一阶段教育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教育的历史继承性。C项正确。 A项: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和政治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可能超前,也可能滞后。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绝对独立性不属于教育的属性,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生产性是指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活动,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具有生产性,但是这种生产性和其他活动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种类。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D项正确。 A项: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达到的程度进行评定。动态评价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况的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根据实施评价的正式程度,可以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3 本题考查上好课的具体要求。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有教学和教师素质两个层面。对于教学而言,要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和结构合理;对于教师而言,要讲究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和态度从容。其中确保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是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A项正确。 B项:语言表达水平是指老师授课要讲普通话,语言表达要清楚、注意抑扬顿挫,不是讲好课的首要条件。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层次分明即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不是讲好课的首要条件。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系统完整即课程严密的计划性,不是讲好课的首要条件。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4 本题考查的是心理辅导的方法。肯定性训练也称自信训练、果敢训练,是一种培养个体坦率、真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增强自信,避免紧张,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做出恰当反应的训练方法。对于不敢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的学生来说,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是肯定性训练。C项正确。 A项:全身松弛训练法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常用于缓解紧张情绪。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系统脱敏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常用于治疗恐怖症,焦虑等症状。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改变认知法的理论基础是贝克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障碍不—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的错误推论等也会引起心理障碍。认知转变法一般用来改变不良情绪。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 本题考查的是形式教育论的观点。教学任务的理论包括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其中,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具体指发展人的思维、想象和记忆能力,而不是用于获得大量的知识。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6 本题考查思维的分类。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思维可分为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其中,辐合思维也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题干中,已知信息和熟悉的规则都属于多种思路,解决问题是形成了唯一答案,属于聚合思维。B项正确。 A项: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这一过程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多种信息的过程,因为发散思维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一个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根据思维的凭借物(思维的内容)划分,思维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其中,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思维可分为直觉思维、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7 本题考查的是强化的种类。本题考查强化的类型。根据强化的来源,可分为内在强化和外在强化。其中,内在强化也被称作“自我奖励”,指一个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受到来自行为个体本身的奖励的刺激(如愿望、兴趣、对社会规范或规则的自觉认可等)。题干中,圆满完成工作就是最好的奖励,这句话体现的是个体本身在奖励自己,属于内在强化。C项正确。 A项: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外在强化是指由于来自孩子或行为个体以外的奖励的刺激(如夸奖、奖品等),使一个行为(如坐好)得到强化而继续出现。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8 本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一般而言,问卷中问题的形式有三种:结构型、非结构型和综合型三种。其中,结构型问卷也称封闭式问卷。即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如是否式、选择式、评判式和划记式等。由于其事先提供了备选答案,使得问卷便于作答和进行定量分析。但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它也限制了被试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只能被迫作答。非结构型问卷也称开放式问卷。问卷由自由作答的问题组成,是非固定的应答题。其比较适合于探索性研究。这类问卷有利于充分发挥被试者的主动性,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能收集到丰富的、具体的及意想不到的材料,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不便于进行定量分析;被试所提供的资料未必是研究所需的;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被试的思想未必能得到充分的表达等。综合来看,开放式问卷比较适合于探索性研究,也就有利于研究复杂问题。D项正确。 A、B、C三项:不属于开放式题目的优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9 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的具体表现: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例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中心到外围、从粗放动作向细微动作的发展规律。题干中的描述即是顺序性的内涵,A项正确。 B项:不平衡性表现为: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别差异性表现为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0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类型。按照学科内容的属性来划分,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其中,我们所研究的活动课程一般与学科课程相对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组织有目的的活动而编制的课程。这些课程更侧重学生的直接经验。D项正确。 A项: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相关课程亦称“联络课程”,指由具有实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它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广域课程亦称“综合课程”,指组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1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古语体现的就是巩固性原则。D项正确。 A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思想性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2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是使对方放弃原来的观点和认识,接受新的意见,努力使对方心服口服,有即时或可见性的收效。A项正确。 B项:实际锻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陶治教育法是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3 本题考查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A项正确。 B项: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体现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科技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结构;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4 本题考查的是高原现象。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也会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5 本题考查的是课堂总结的方式。呼应法是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疑,而在总结时释疑解惑。这样前后呼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B项正确。 A项:复述法是指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或教师的提问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复述,让学生再一次明确本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比较法是指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将新学的概念、性质、定理或公式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悬念法是指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师通过设疑引出下堂课要学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