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9小题,每题1分,共计49分。 1 ( )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A、潘菽 B、廖世承 C、朱智贤 D、房东岳 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帕林萨提出的一种旨在改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我监控技能的教学方法是( )。 A、支架式教学 B、合作学习 C、交互式教学 D、情境性教学 3 在知识的( )阶段,被学习者感知的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进而形成新知识结构。 A、表征 B、保持 C、应用 D、获得 4 小学生进行加法运算时,不再借助于手指,而是用言语表现“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的运算过程,属于心智技能形成的( )阶段。 A、有声的外部言语活动 B、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 C、物质活动 D、内部言语活动 5 斯迪帕特认为,教师应该常通过观察来有意识地注意识别学生可能存在的( )问题。 A、需要 B、动机 C、求知欲 D、兴趣 6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表扬、奖励、竞赛和荣誉等方式,属于引起学生学习的( )。 A、内部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主导性动机 D、外部动机 7 根据耶克斯—多徳森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率越高 B、动机水平越低,学习效率越高 C、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D、任务越难,学习效率越高 8 如果将失败归因于( ),会使学生容易放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变得冷漠,听之任之,破罐子破摔。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运气好坏 D、任务难度 9 1949年,哈洛进行了著名的“猴子实验”,探讨了( )对迁移的影响。 A、关系转换 B、学习定势 C、相同要素 D、经验类比 10 原始人在劳作之余,载歌载舞,模仿狩猎、采集等活动,体现出人对( )的需要。 A、生理 B、尊重 C、审美 D、认知 11 学生把狮子、老虎是哺乳动物的认知应用到海豚、鲸鱼等海生哺乳动物时,就会对哺乳动物有更为概括的认知,这属于( )。 A、同化性迁移 B、重组性迁移 C、顺向迁移 D、顺应性迁移 12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欣赏学生的长处,鼓励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只要有了“成功的信念”,才能从根本上克服( )。 A、错误归因 B、习得性无助感 C、懒惰 D、自卑 13 在学习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时,可以把34个省级行政单位按地区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七大区域来记,这属于( )策略。 A、类比 B、精加工 C、记忆 D、归类 14 班级规模会影响课堂管理,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班级越大,情感纽带越强 B、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越低 C、班级越大,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 D、班级越大,成员间个别差异越大 15 迟到、早退、逃课等行为属于( )。 A、退缩行为 B、不负责任的行为 C、抗拒行为 D、涣散行为 16 婴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期,然后儿童期平稳发展,到了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就开始了各方面发展的下降趋势,这是指心理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 17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这个概念是由( )提出来的。 A、巴甫洛夫 B、韦特海默 C、弗洛伊德 D、维果斯基 18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 B、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D、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19 ( )是在青春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内在自我 20 儿童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赞赏,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则该儿童处于道德发展的( )阶段。 A、相对功利取向 B、遵守法规取向 C、社会契约取向 D、寻求认可取向 21 给予奖励时,应注意诸多方面,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要选择确定可以奖励的行为 B、应强调外部奖励 C、应选择恰当的奖励物 D、应奖励具体的行为 22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调适,二是( )。 A、促进健康 B、预防危机 C、寻求发展 D、学会适应 23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由低到高的阶梯为( )。 A、知识、分析、领会、综合、评价、应用 B、知识、领会、综合、分析、应用、评价 C、知识、领会、分析、综合、评价、应用 D、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4 通过( )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況,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 A、诊断性 B、配置性 C、标准参照 D、形成性 25 陈老师入职已有五年,教学技能方面接近了认知自动化水平,教学行为已经达到了快捷、流畅、灵活的程度,具有较强的直觉判断力。根据伯利纳的教师教学专长发展阶段理论,陈老师目前属于( )阶段。 A、新手型教师 B、胜任型教师 C、精通型教师 D、专家型教师 26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过程 B、评价过程 C、反思过程 D、学习过程 27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考查的是儿童的( )。 A、自我中心性 B、思维可逆性 C、守恒概念 D、单维思维 28 关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教育意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应时不时地进行练习 B、教师不应允许学生犯错,否则混淆知识,掌握较差 C、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效果 D、任何学习都应是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29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技术中,“先行组织者”是一种先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学习任务。 A、高于 B、低于 C、等同于 D、略高于 30 小红想通过自己学习成绩提升而在同学们中赢得地位和威望,这属于( )。 A、附属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认知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31 “杀鸡儆猴”的典故适合用现代心理学哪一理论来解释?( ) A、强化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刺激—反应论 D、从众理论 32 小强在地理课上学习了亚洲的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这些属于知识学习的( )。 A、命题学习 B、概念学习 C、符号学习 D、判断学习 33 回忆高尔基的《海燕》时,头脑中浮现课文的第一段和结尾,中间部分模糊不清,这种现象可以用遗忘的( )来解释。 A、干扰理论 B、衰退理论 C、压抑理论 D、提取失败理论 34 头脑风暴法是由( )提出来的。 A、帕尔松 B、奥斯本 C、威特金 D、班杜拉 35 在预习阅读新课文时放慢了速度,这说明她掌握一些( )。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时间管理策略 36 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 )条件。 A、充分 B、充分必要 C、充分非必要 D、必要 37 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道德两难故事法 B、守恒实验 C、对偶故事法 D、三山实验 38 “学生喜欢我吗”是教师成长( )阶段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A、关注学生 B、关注生存 C、关注情境 D、关注发展 39 1946年戴尔从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11种媒体,下列选项中没有被列入的是( )。 A、电影 B、教育电视 C、学习旅行 D、计算机 40 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 A、凝聚力 B、忠诚 C、责任感 D、荣誉感 41 看见马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属于( )。 A、回避条件作用 B、刺激的分化 C、逃避条件作用 D、刺激的获得 42 班杜拉认为( )是人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A、发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观察学习 43 平行四边形的内容掌握影响着菱形的学习,这是(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逆向迁移 D、一般迁移 44 王老师总是把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开头,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而不是把首尾时间花在处理课堂纪律问题上。王老师使用的方法是( )。 A、排除相互干扰 B、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C、复习形式多样化 D、多种感官参与 45 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46 在海洋馆里的海狮表演中,当饲养员问:“1+2等于几?”时,海狮推倒写有数字“3”的牌子,我们会看到饲养员投喂并抚摸海狮,如果海狮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或做出错误反应,就不会得到任何反馈。这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规律中的( )。 A、分化 B、泛化 C、消退 D、获得 47 ( )是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内部心理、外显行为等资料的方法。 A、调查法 B、观察法 C、个案法 D、实验法 48 下列选项中不是因材施教的方法的是( )。 A、按成绩分班 B、按学生的智力分班 C、按学生个性特点分班 D、按学习内容分班 49 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 )。 A、权威型、控制型、民主型 B、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 C、放任型、民主型、强制型 D、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7小题,每题1分,共计47分。 50 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经过( )过程。 A、新知识的获得 B、知识的转化 C、知识的应用 D、对知识的评价 51 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有( )。 A、建立交朋友小组 B、尊重、关注和接纳 C、移情性理解 D、提供探究的环境 52 布卢姆认为教学的要素有( )。 A、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 B、反馈—矫正系统 C、给予强化以吸引学生学习 D、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 53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分为( )。 A、感性概括 B、一般概括 C、具体概括 D、理性概括 54 关于过度学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超过的次数少,达不到效果 B、过度学习的次数保持在50%时,记忆效果最好 C、超过50%时,费时费力,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效果却不会因此提高 D、过度学习最适用于那些必须能准确回忆却没有深刻意义的材料 55 学生不仅认识到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真正认真听课。这些属于班杜拉的( )。 A、结果期待 B、效果期待 C、效能期待 D、结论期待 56 为什么仅有1%的人能够达成自我实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自我实现的需要容易被压抑、控制、更改和消失 B、许多人不敢正视他们对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C、文化环境强加于人的规范会阻碍一个人自我实现 D、自我实现属于成长性需要,其发展和持续成长依赖于自己的潜力 57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哪些原则?( ) A、问题要大而具体 B、问题要新颖有趣 C、要有适当的难度 D、要富有启发性 58 管理学习时间时,学习者要注意( )。 A、高效利用大块时间 B、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C、充分利用零碎时间 D、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59 关于课堂规则的说法正确的有( )。 A、课堂规则应符合明确、合理、必要和可行4个基本条件 B、课堂规则不能与学校的一般规则冲突 C、课堂规则一般以4~8条为宜 D、课堂规则表述应多采用“不准”或“严禁”等词语,规范严谨,对学生行为有约束力 60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认知特征有( )。 A、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B、进行抽象思维 C、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D、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61 下列关于态度的实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核心成分 B、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 C、态度是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语言或行为 D、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62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 )。 A、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B、初一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C、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D、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理想占据相当地位 63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在课时计划上的差异表现在( )。 A、预见性 B、内容 C、策略 D、检查 64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为考试焦虑。对于缓解学生考试焦虑具有良好效果的方法有( )。 A、肌肉放松法 B、系统脱敏法 C、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 D、森田疗法 65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 )。 A、强化法 B、示范法 C、系统脱敏法 D、自信训练法 66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 )。 A、接受学习 B、情境教学 C、合作学习 D、发现学习 67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有( )。 A、积极的自我调适 B、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C、进行教学反思 D、组织有效的干预 68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 )阶段。 A、执行 B、依从 C、内化 D、认同 69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T.P.Guilford)于1967年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说。智力因素是由操作、内容和产品三个变项构成。操作中包括( )。 A、记忆 B、行为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70 关于学习的实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学习只会引起行为的变化 B、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C、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D、学习是天生的,本能的 71 小明最近在课堂上出现小动作,老师不予理睬,小明觉得无趣,此后小动作减少了。在家里小明顶撞母亲,母亲生气之余,取消了他每天饭后的游戏时间。请问老师和母亲的做法分别是( )。 A、负强化 B、消退 C、惩罚 D、消极强化 72 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 )。 A、精选教材 B、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C、给予及时反惯,提供必要的练习 D、教授学习策略 73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根据加涅的分类,程序性知识可分为( )。 A、动作技能 B、元认知策略 C、认知策略 D、心智技能 7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的学习环境的要素有( )。 A、知识 B、情境 C、意义建构 D、经验 75 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区别在于( )。 A、前者具有展开性,后者具有简缩性 B、前者具有简缩性,后者具有展开性 C、前者具有内隐性,后者具有外显性 D、前者具有外显性,后者具有内隐性 76 我国心理学家把心智技能的形成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 )。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原型内化 D、原型启发 77 衡量创造性高低的指标有(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敏捷性 78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有( )。 A、道德认知 B、价值辨析 C、态度定势 D、认知失调 79 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有( )。 A、按更多参与原则安排 B、按领域原则安排 C、按功能安排 D、按灵活度安排 80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 )。 A、活动的难易 B、注意的干扰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D、社会规范制约 81 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时,应做到( )。 A、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支持和保护 B、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 C、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引导 D、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争取 82 教师期望通过( )等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A、接受 B、反馈 C、输入 D、输出 83 教师自编测验中的客观题类型有( )。 A、选择题 B、填空题 C、是非题 D、论文题 84 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的反思方法有( )。 A、微格教学 B、反思日记 C、专门训练 D、交流讨论 85 关于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韦克斯勒1936年编制了学龄前智力量表和儿童智力量表 B、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使用了比率智商 C、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有言语和操作分量表 D、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用个人实际得分与总平均数比较,确定儿童在同年龄组内所处的相对位置,判断儿童的智力水平 86 完形—顿悟学说强调( )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A、组织 B、顿悟 C、观察 D、理解 87 关于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 B、避免失败者一定会选择非常容易的任务 C、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D、力求成功者选择不可能成功的任务时,动机水平最高 88 研究材料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有( )。 A、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B、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C、教师的教学归因 D、教师的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89 与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 ),与同伴群体的交住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 A、亲密 B、自由 C、满意 D、平等 90 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心理发展矛盾性的具体表现有( )。 A、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B、成就感与挫折感交替的矛盾 C、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D、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91 小宝看到哥哥小元放学回家后主动帮助妈妈做家务,饭后主动写作业,妈妈奖励哥哥周末可以去植物园。小宝也开始主动写作业。请问包含了哪些强化?( ) A、正强化 B、替代强化 C、直接强化 D、外部强化 92 示范可以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但示范的有效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在教学与培养中,教师须注意( )。 A、示范的准确性 B、示范的次数 C、示范者的身份 D、示范的时机 93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 )等要素。 A、教学环境 B、教学媒体 C、教学目标 D、教学内容 94 教师可以通过( )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A、激发求知欲 B、引起好奇心 C、变化教学情境 D、配合学生经验 95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要经历( )阶段。 A、醒悟 B、转变 C、自新 D、反复 96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可以从以下( )等方面入手。 A、提供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B、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C、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D、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B2、C3、D4、A5、B6、D7、C8、A9、B10、C11、D12、B13、D14、A15、C16、B17、D18、A19、C20、D21、B22、C23、D24、B25、C26、D27、A28、B29、A30、B31、B32、C33、A34、B35、C36、D37、C38、B39、D40、A41、C42、D43、B44、A45、D46、A47、A48、C49、D50、ABD51、BC52、ABCD53、AD54、ABCD55、AC56、ABCD57、BCD58、BD59、ABC60、ABD61、BD62、AC63、AB64、ABC65、AB66、BCD67、ABD68、BCD69、ACD70、BC71、BC72、ABD73、CD74、BC75、AD76、ABC77、ABC78、ACD79、BC80、ABC81、ACD82、ABCD83、ABC84、BD85、ACD86、BCD87、AC88、BD89、BD90、BC91、ABCD92、ACD93、ABD94、ABCD95、ABC96、ABCD 1 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相关人物。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教育心理学》。B项正确。 A项:1980年初,心理学家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正式出版。该书既反映了中国教育心理学界的一般观点和研究成果,也反映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某些新成就。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1962年朱智贤编写的《儿童心理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的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 本题考查交互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由布朗和帕林萨于1982年提出,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它是在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改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我监控技能。交互式教学是指一个合作学习小组由1个老师和2~4个学生组成,学生轮流对课文内容进行引导性的谈话,谈话中组员灵活地运用四种认知手段:提问、概括、阐述和预测。C项正确。 A项: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所谓“支架”就是指教师的帮助。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正,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情境性教学是指教师首先呈现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学习者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思考并解决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 本题考查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阶段。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知识的保持,又称知识的巩固,是知识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是指对新建构意义的持久记忆。知识应用是知识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依据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4 本题考查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加里培林把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活动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的特点是心智活动不直接依赖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而是借助出声言语的形式来完成。例如,学生“念念叨叨”地表述出自己正在进行的心智活动。题干中的小学生用言语表现“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的运算过程,运用的是出声的外部言语。A项正确。 B项: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的特点是从出声的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增加了更多的思维成分。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物质活动是指借助实物进行活动。物质化活动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从事物质活动,掌握活动的真实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内部言语活动阶段的特点是心智活动完全借助内部言语完成,高度简要、自动化,是很少发生错误的熟练阶段。在这一阶段,心智活动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成分。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5 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实质。斯迪帕特认为,教师应经常通过观察来有意识地注意识别学生可能存在的动机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教师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观察的现象。通过这些现象的观察,教师对学生的动机状况会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当然,教师既要观察所有的学生,同时也要观察同一学生在不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况。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6 本题考查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动机产生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其中,外部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题干中教师使用的表扬、奖励、竞赛和荣誉等方式属于外部来源,引起的是外部动机。D项正确。 A项:内部学习动机往往由内在需要引起,与学习本身的兴趣相联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主导性动机是指对行为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7 本题考查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8 本题考查成败归因理论。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发现,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为主要的因素。将成功归于能力,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如果将失败归于努力不够,会有利于维持学生的自信心,并能激发他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以改变其目前境况;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就会使学生容易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则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变得无助、冷漠,自尊心下降,听之任之,“破罐子破摔”。因此,在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改变其消极归因。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9 本题考查学习的迁移理论。1949年,哈洛首先以猴子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然后又以儿童为被试进行重复实验。实验中,哈洛在猴子面前呈现两个物体,一个是立方体,一个是三角锥。在立方体下面每次放有葡萄干作为强化物,经过几次辨别训练和尝试,猴子就会知道葡萄干藏在立方体下面而不在三角锥下面。解决这一问题之后,立即给它呈现一个类似的问题,两个物体均为立方体,但颜色不同,一个是白色的,另一个是黑色的,让它解决这一新的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后,又给它呈现新的辨别学习问题,如此进行多次。结果发现,当猴子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之后,解决新问题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尝试的次数越来越少,也就是说,猴子学会了如何学习,“已经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学习定势”。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做的实验也证实了学习定势说。B项正确。 A项:关系转化说的代表人物是苛勒。他通过“小鸡啄米”实验验证了“习得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或顿悟”。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共同要素说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他通过“形状知觉”实验验证了“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两个完全不相似的刺激反应联结之间,不可能产生迁移”。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经验类化说(概括说)的代表人物是贾德。他通过“水下击靶”实验验证了“对已有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的迁移”。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0 本题考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审美需要包括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人身上的对行为的完美的需要。题干中原始人的载歌载舞等属于审美需要。C项正确。 A项:生理需要是指人类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有力量的需要,主要包括对食物、水分、空气、性、排泄、休息等的需要。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尊重需要是指个体基于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和期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认知需要是人探求知识、理解知识的需要,是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1 本题考查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顺应性迁移是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题干中,将哺乳动物的认知应用到海生哺乳动物,使原有经验有了更为概括的认知,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属于顺应性迁移。D项正确。 A项: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顺向迁移是前面学习内容对后面内容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2 本题考查习得性无助的定义。学习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主观肯定推测,是个体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又称为自我效能感,与之相对的另一极则是习得性无助感。克服“习得性无助感”的最好武器是要有成功的信念。自信是前进的动力,是通往成功的桥梁。人有了自信,就能够调动全部的身心潜能,并会将这些潜能发挥到极致,直到取得成功。因此,教师要十分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3 本题考查认知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其中,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示和表格,以及归类策略。归类是把材料分成小单元,再把这些单元归到适当的类别里。题干中,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划分为七大区域属于归类策略。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4 本题考查班级规模对课堂管理的影响。班级规模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1)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2)班级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3)班级的大小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4)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A项表述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 B、C、D三项:表述均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项,故正确答案为A。 15 本题考查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分为内向性问题和外向性问题。外向性问题行为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教学活动的攻击型行为,这种行为容易被觉察。例如:行为粗暴、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对抗性行为;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随意走动等抗拒行为。题干中,迟到、早退、逃课等行为属于外向性问题行为中的抗拒行为。C项正确。 A、B、D三项:内向性问题行为是不容易被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型行为。例如: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6 本题考查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题干中的表述说明了婴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老年期发展的速度具有不平衡性。B项正确。 A项:顺序性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阶段性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人类心理发展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7 本题考查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D项正确。 A项:巴甫洛夫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韦特海默属于格式塔心理学家。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8 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将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其中,在中学生时期,也就是在青年期,会出现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此阶段的人格发展任务为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A项正确。 B项: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是学龄期的人格发展任务。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是儿童早期的人格发展任务。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是学前期的人格发展任务。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9 本题考查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其中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少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C项正确。 A项: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内在自我不属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0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把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习俗水平中的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为好孩子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就是坏的。D项正确。 A项:处于前习俗水平中的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处于习俗水平中的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他们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处于后习俗水平中的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的儿童,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1 本题考查奖励的运用。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行为,比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具体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概括性的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同一种奖励物能因人而异,应考虑个体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的奖励物。再次,在教师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耽搁太长的时间。最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应强调内部奖励,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出良好行为后的愉快感、欣慰感。一味强调......
|